分享

重访南园茶社

 苏迷 2013-09-10

重访南园茶社

 

                 重访南园茶社

    上周末,我去同里参加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举行的“青年传统手工艺传承扶植计划(江浙沪)启动活动暨研讨会”。趁着早晚间隙,又去重访了位于鱼行街南端的南园茶社。早在百年之前,陈去病、柳亚子曾是这里的常客,当年还是称作福安茶馆的。(我写于这南园茶社楼上的散文《品同里》,曾对此有过叙述。附后。)

    我常来这南园茶社,是八九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苏州市锡剧团当团长。每个周末的双休日,剧团都要来这水乡古镇演出。演出上的事,有业务副团长管着。我来同里,开始是与当地领导联络感情、后来也不时地来慰问一下周末演出的演员们。无意之间,发现了这处颇具特色的茶楼,便常来这里品茗写作。记得当时《苏州日报》副刊部徐宁主任正约我给《老苏州》版面写2005年一年的“旧踪品读”专栏。我在楼上写的,大都是这些约稿。在这楼上的品茗与难得的黄酒小酌之后,我竟品出了这样的味道:“一瓢饮、一壶茶,在微醺中将所忆、所思涂抹于纸上。过后,你竟会发觉:这些文字要在平时是绝写不出这般味来的!”(这些,也在我写于这南园茶社楼上的散文《品同里》有过叙述。此文及相关照片,附后。)

 

品  同 

 

    假如说,游周庄是须得荡的,那么,游同里则必得去细细地品。

    品同里,似乎就因为有了退思园。的确,苏州诸多水乡古镇中,很难再找到这样一道久品不厌的经典之菜了。记得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去同里,也就一处退思园可游。陪同的镇文化站长金恩官先生,当时正在作一个“同里古镇是否就在现址”的课题调研,两人一路游一路探讨着。那次同里游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不足十亩的退思园虽不大,但整个园子只有我们两人的脚步声和交谈声。金先生已作古多年,现在我每每再作同里游,在这“贴水”之园的石舫头、琴台侧,耳畔似乎总还是金先生在娓娓道来……

    同里有退思园这样一道经典之菜,不能不说是任兰生给它带来并留下的幸运。但同里不仅仅只有退思园耐品,它确实又是多味的:

    品同里,自然少不了《珍珠塔》。方卿和陈翠娥的爱情故事委婉曲折、凄美动人,又饱含贬斥嫌贫爱富、揭示世态炎凉的哲理。这则相传发生在同里的故事,由戏曲、影视流传甚广,几乎家喻户晓。镇西北的富观街,留有陈御史府遗址。前些年,这里被扩建成“珍珠塔园”。富观街后街的旧宅门口,“陈家牌楼”巍峨高耸。它应是复建之物了,但其样式、规制依旧。这该归功于我的同道周沛然先生,他是同里陈氏后裔。“珍珠塔园”修建之初,要在大门原址复建牌楼,几经周折,寻访到周先生,因他家中藏有一桢其先辈摄于1930年的照片,照片中显现了目前唯一留世的当年陈家牌楼风貌。

    品同里,又不能不提到宣卷。它本意宣读宝卷,是由佛事活动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吴江东北乡间的宣卷,现在仍为苏州南部、嘉兴北部群众所喜闻乐见。宣卷,又分丝弦宣卷与木鱼宣卷两种。同里宣卷是丝弦宣卷,由四人组成,一把二胡、一架扬琴,两人说唱。内容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因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重,所以很是流行。这一旋律,已伴随着同里百姓走过了千年风雨;这一节奏,也承载着水乡韵味感动了千家万户。许多上了年纪的同里人,都是从小听着宣卷长大的。2002年6月,省文化部门因此授予同里“宣卷之乡”。几次去同里都想一睹宣卷之风采,但终未如愿,却不意一日在南园茶社与它“不期而遇”。那是茶社主人特意从乡间请来定期演出的。与那几位宣卷师傅相约,几时哪个村里有堂会,一定再去那里品品宣卷原汁原味的氛围。

    去南园茶社,当然是去品茗。其实,同里品茗之处很多。过“三桥”,上元街沿河一路都是这样的去处:几张方桌,围着竹椅或靠椅。除了红绿茶,一种这里特有的熏豆茶,咸滋滋的特别解渴。饿了,还有“鸡头米”粥、绿豆汤、桂花圆子和小青团子可品尝。在这里歇歇脚,望望河里船来船往的“野景”,大概就是“享受”二字的最好注脚了。去南园茶社,是一次漫步踱到鱼行街南头时无意间发现的。于是,便登楼就坐。后来知道这南园茶社是早就有名的,只是自己以前孤陋寡闻罢了:南园茶社最初名叫“福安茶馆”。清朝末年,进步文人陈去病与茶楼隔河而居,常让佣人用舢板送到茶楼,与柳亚子等畅饮笑谈,并在此酝酿筹建“南社”。“福安茶馆”更名为“南园茶社”,似乎也与此有关,单读两头即成“南社”了。

    去南园茶社,其实也未必都为了品茗。若偷得半日之闲,去同里的南园茶社与去周庄的三毛茶楼不同。三毛茶楼地方不大,楼上楼下时时会有茶客在桌旁凳边穿梭,那是适合邀三五知己、就着“阿婆茶”和咸菜毛豆子畅言畅饮的。南园茶社则楼面宽敞迂回,你尽可以独自随意选一处角落落座,一瓢饮、一壶茶,在微醺中将所忆、所思涂抹于纸上。过后,你竟会发觉:这些文字要在平时是绝写不出这般味来的!我的好几篇“旧踪品读”,就是在那楼上临窗的冬日里完稿的。

 

                                                       2005年2月21日

    重访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楼面宽敞迂回,你尽可以独自随意选一处角落落座。
    重访南园茶社
        我的好几篇“旧踪品读”的文章,就是在这楼上临窗的冬日里完稿的。
    重访南园茶社
       从茶社前的河边往西南望去,八九年前的古镇屋舍院落农田早已没有踪影。这座新建的大石桥前,俨然是一个现代城镇的广场了。
    重访南园茶社
       从茶楼门前河边东南相望,似乎还保留着当年进步文人陈去病隔河而居时的样貌。      
    重访南园茶社
        南园茶楼的门口的柜台。
    重访南园茶社
         南园茶楼的“老虎灶”。以前苏州的茶馆不少都是与“老虎灶”在一起的。
    重访南园茶社
       前一天傍晚去时,茶社的服务人员都在门口乘凉。(题图)第二天早晨再去,茶社竟还未开门。江南古镇的茶馆,本来都是做早市的。看来,现在的南园茶社也于它所处的同里古镇一样,主要就是白天的旅游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