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生源的村小为何硬要撑着办下去

 龚兆椿 2013-09-11

江南都市报910A10版刊登:湾里区梅岭镇立新小学5名老师教4个班共9个学生。这种情况可算是农村办学的特有现象,但也并非个例,在小小湾里区这样类似的学校有十几所。据我所知,太平镇8所村办小学现有25个老师,学生总数不到70人,员生比例13,个别村小已经成为空窠学校了(2010年花36万元建成的枫林小学,仅有的3个学生也都全部转走了,现在只有2个老师看守空校)。

在村小,每个老师就象带研究生一样教12个学生,可见我区农村小学教育成本之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之低。村小学生教育培养费一年下来,仅教师工资这一块,生均在2万元左右,如果算上村小的校舍维修管理、器材设备购置、公用经费投入(教学点不足100学生的,按100学生划拨生均公用经费),政府投入更是高得吓人。

村级小学生源急剧减少其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批农民进城购房住进了城区;二是因家长外出务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近入读;三是留守在家的儿童也基本上转入了镇中心小学读书。毕竟村小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相对镇中心小学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而且现在农村也不是很困难,他们有经济能力让子女进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读书,象太平镇的一些边远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在镇中心小学读书,并且公公婆婆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村级小学缺乏人气,何来教学氛围?一个班只有一、二个学生岂能产生教学兴趣?又怎谈得上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显然预见。因此,进一步调整农村学校网点、实行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创新村小办学模式很有必要,也势在必行。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社会发展趋势,农村小学再也不可能恢复以往年代的人气,就向历史不会重来一样,因此面对现状,象梅岭立新小学5个老师教4个班9个学生的办学方式,值得认真思考。

我认为把镇中心小学办大办强、办成寄宿制学校,合理安排远地学生在校寄宿就读,增加寄宿生困难补贴,以减轻农民子女外出读书的经济负担是一个重要措施。其次,对于人少班多的偏远村小,应提倡开办复式班,提高师资利用率,减少教育成本。村小老师由镇中心小学轮流派遣,可采用走教制度,合理解决在村小工作的教师吃住行问题。对派遣到村小工作的老师,要实行鼓励措施,让他们感觉到有失才有得,这也是个有效办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