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113所“985”、“211工程”高校的校名中,八成以上是政要“手迹”,这不仅彰显该校的实力,也在展示着学校与政治人物的渊源,是名符其实的“金字招牌”。经过考究,这些政要“手迹”中,有近一半并非“真品”——并非是政要亲自题写,而是高校通过汇集、拼凑、“PS”而成。[详细] ![]() 从数量上看,政要的题字在高校中人气最高,而郭沫若的字体也颇受高校欢迎,鲁迅和王羲之字体受青睐,也有不少高校青睐艺术家的“手迹”。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成立时的第一个校名是集毛体。1969年,该校迁到山东东营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仍沿用集毛体。据中国石油大学报报道,学校领导意识到,不一定非得由政界要人题写校名,决定考虑艺术家来为学校题写校名。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时,邀请了中青年书画家范曾题写新校名。[详细]
湖大校友回忆60年前毛泽东题写校名经过李达校长问,“能给湖南大学题个校名吗?”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应李达的请求,亲笔题写了“湖南大学”,并回函给李达:“鹤鸣兄:校名照写如另纸,未知是否合用?我不会写更大的字,你们自己去放大。顺祝健康!毛泽东 八月廿日。”此信的原件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校名复制品现保存在湖南大学档案馆。[详细] |
|
来自: 横渡大海的航船 > 《人文/教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