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和韩非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来都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司马迁著《史记》,将李斯和赵高并写于《李斯列传》。
官宦生涯
早年
年轻时,在楚国上蔡郡担任刀笔吏,主要掌管乡中的文书资料。他见到居室厕所中的老鼠饑馑慌张,而粮仓中的老鼠饱食无忧,感叹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于是向荀子拜师。学成后,他考察时局,认为楚王无能,六国衰弱,因此决定西入秦国。当时他辞别荀子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入秦仕官
进入秦国时,刚好秦庄襄王薨亡不久,那时吕不韦升至相国,所以投靠吕不韦的门下担任食客,同时受到吕不韦的赏识,因此得到机会向秦王政分析局势、提供计划。果然秦王被他的连横策略打动,任用其为长史。然后采用策略,利用重金收买天下名士,并对于不愿结交者,采用刺客谋杀手段。后来正式升任为客卿。
受到重用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爆发韩国籍水工郑氏名国者,利用修关中水渠耗费秦国银钱,担任间谍的案子(疲秦计),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之下,秦王下(逐客令)驱逐一切六国籍官员,李斯因此写下《谏逐客书》给秦王过目,内容阐述说明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国家才能富强。
李斯在文中表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如下:
泰山不舍弃土壤,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才能成就其深广。
君王不抛却
庶民们,才能彰明其道德。所以地方不分东南西北,人们也不分国内国外,四季都能富足丰美,鬼神也会保佑赐福。这就是
五帝与
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国家竟然抛弃老百姓们来供应敌国,抛却外国籍的宾客来资助
六国诸侯,使得
天下的
士人,退步不敢向西走,停了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借
武器给敌寇,送
粮食给偷米贼的作法啊!
[1]
秦王政因此而决定取消逐客令,也正式重用李斯,任为掌司法的廷尉,并加强对各国进攻。
谋害韩非
秦王读过韩非写的书籍,对于韩非的博学,非常仰慕,一直想见韩非,并恐吓韩国。韩国对于秦国十分恐惧,所以派韩非到秦国请求两国的和平,这时的秦王将韩非扣留在秦国。到了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年),李斯怕秦王重用韩非,私底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劝秦王把韩非禁锢,又在狱中把韩非毒死。[2]
协助帝业
协助秦王政统一天下,废除封建制,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全国货币制。不久升任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建议始皇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等百家之学,史称“焚书”。
李斯的儿子都娶秦公主,女儿都嫁给秦国公子。
合谋易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病重,当时太子扶苏正在上郡担任蒙恬部队的监军,始皇把传位于扶苏的诏书交给赵高,不久驾崩。不过赵高想要立公子胡亥为帝,于是找胡亥、李斯来合谋,原本这二人不接受,但因赵高的辩驳,改变了念头。而后李斯不公开秦始皇的死讯,和赵高合谋矫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派使者赐死太子扶苏,是为沙丘之变。事情成功之后,到咸阳时,才公开秦始皇的死讯,胡亥登基称帝,是为秦二世。 。所以秦始皇跟李斯之间关系复杂。
遭受陷害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发动大泽起义。不久赵高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也诬陷李斯的儿子参川太守李由通敌。知道实情的李斯上书给天子申冤,但被赵高扣下,并送入狱中。后来李斯忍受不住刑罚,被迫认罪,判处死刑。此时李由已在雍丘阵亡。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临死前对另一个儿子说:“我想跟你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城的东门猎兔,难道还能吗?”[3]父子相泣,夷三族。
石刻
《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主要作品
注释
- ^ 《史记·李斯列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 《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
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 ^ 《史记·李斯列传》:“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参考资料
- 《史记·李斯列传》
- Chén Zhāoróng (陈昭容 2003) 秦系文字研究 ﹕从汉字史的角度考察 Research on the Qín
(Ch'in) Lineage of Writing: An Exa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riting.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Monograph. ISBN 957-671-995-X.
- Levi, Jean (1993). Han fei tzu (韩非子). In Loewe, Michael (ed., 1993).
Early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pp.115-116. (Early China
Special Monograph Series No. 2),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and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SBN 1-55729-043-1.
- Michael, Franz (1986) China through the Ages: History of a Civilization. pp.53-67. Westview Press; SMC Publishing, Inc. Taipei. ISBN 0-86531-725-9; 957-638-190-8 (ppbk).
- Nivison, David S.{David S. Nivison}
(1999). The Classical Philosophical Writings, pp. 745-812. In Loewe,
Michael & Shaughnessy, Edward 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官衔 |
前任
吕不韦 |
秦国丞相
公元前246年 – 公元前203年 |
继任
赵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