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社科论坛

 治国齐天下 2013-09-11
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

 

东委发[2005]18号

(2005年12月28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粤发〔2004〕23号),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

    (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二)哲学社会科学肩负新的历史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迫切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和发挥重要作用。

    (三)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注重研究成果的运用转化,在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看到,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应用对策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理论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使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建设,有所作为”的总要求,努力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步伐,为我市建设经济强市、文化新城、法治社会、和谐东莞,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总体目标: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建设经济强市和文化新城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格局,努力使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地位提升相适应,在全国和全省具有一定地位和特色,为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东莞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奠定扎实基础。具体目标是达到“五个一批”:一是推出一批有重大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二是拓展一批紧贴时代、把握前沿,富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点研究领域;三是培育一批政治强、学问深、素质高的学科带头人;四是创建一批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社科研究基地;五是扶持一批有活力、有优势、有实力的学术团体。

    (三)主要任务: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加强对东莞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领导统一、组织健全、功能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加强阵地和载体建设,营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良好条件;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思想敏锐、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工程

    (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程。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基本原理,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发挥我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重点通过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和对现实问题的理论研讨,引导人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精心办好《东莞社科论坛》、东莞日报理论版等理论刊物及栏目,强化理论窗口和阵地建设。各级宣传部门、党校和政策研究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坚持正确导向,及时有效地正确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

    (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攻关工程。要把东莞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进行理论探讨和课题攻关,当好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东莞、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改革发展实践的紧密结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听取和吸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工程。理论规划部门要结合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长远规划,结合我市研究力量的现状,筛选和确定如岭南文化研究、地方党史研究、文化遗产和文博工作研究、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研究、城市竞争力研究、农民市民化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等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整合,以课题为纽带,突破单位、专业限制,扶持骨干社会科学学会,打造学术精品,培养拔尖人才。东莞理工学院、市委党校、松山湖发展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培植优势学科和新的学术增长点。

    (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提高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作为推进文化新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总体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专题,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的实际应用。社科联要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负责统筹规划,培训社科普及专门人才,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等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群团组织,要发挥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进入农村、企业、学校、社区。教育部门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并积极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普及活动。要继续办好“东莞学习论坛”、“都市沙龙”、“周末讲座”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平台,拓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的新载体。

    四、改革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宏观管理体制。市委宣传部要按照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组织成立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发挥宏观指导、管理、协调的职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研究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指导政策。市社科联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联系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有效指导和管理好社会科学类社团,使之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教育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二)改革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要组织好课题规划实施,在党委宣传部门指导下,充分发挥社科联在课题立项、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以课题为中心,以出精品、出人才为目标改革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体制。要完善科学规范的课题立项管理机制,制定重大课题招标制度及实施办法,设立科研课题立项和研究专项资金,促进课题研究规范化,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逐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成立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作为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权威机构,履行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咨询、业务指导和仲裁等职能。逐步探索建立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考评体系,重视对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评价,把是否被党委、政府或企业采纳并取得实际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由市政府设立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制定《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及其配套文件,落实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不断加大奖励力度。对于获得国家、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对在中央报刊杂志和国家核心类期刊杂志上发表的社科研究成果给予重奖,并可作为选拔市拔尖人才、职称评定、晋升和记功奖的重要条件。

    (四)建立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制度。要顺应经济文化交融的大趋势,发挥东莞对外开放度较高的优势,拓宽哲学社会科学交流的渠道和形式。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开办高层次国际学术论坛,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提供平台。创造条件选派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出国交流,扶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类出版物出版交流,扩大我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专家学者的影响,增强东莞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研究部门、党校、社科工作部门、大中专学校、社会科学类社团研究人员等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骨干作用。按照我省实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的要求,启动我市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积极配合市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工作,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我市紧缺的学科拔尖人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社科人才。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库。努力改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党委组织部门要有计划安排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鼓励有理论功底的青年人才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增长才干,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学术理论水平、政策研究水平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宣传、社科和教育部门要在规划项目申报、社科成果评奖、优秀成果出版资助等方面支持青年学者的研究,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党委组织部门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社科队伍建设,重视从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党委宣传部门要牵头组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严谨治学的学风,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注重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社会效果。

    六、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一)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方针政策,切实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紧迫任务抓紧抓好。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文化新城建设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目标,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要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在制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充分征询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意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扶持政策,以及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新城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切实加大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保证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经费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金逐年增长。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市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立项、研究和论证,奖励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等。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捐赠,鼓励科研机构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合法开展有偿咨询服务。

    (三)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学术团体的管理。党委宣传部门,要担负起党委赋予的工作职能,联系和指导好市社科联的工作。市社科联要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努力成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社团管理、人才信息和学术交流中心。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学术团体、学术交流活动的引导和管理。要加强对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互联网上哲学社会科学网站、论坛的引导和管理,促使其健康发展。要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引导他们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共东莞市委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