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日前在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其言论引起网友热议,虽然是否取消小学英语课有不同声音,但“救救汉语”、“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之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一年年过去,全民英语热高烧不减。一方面是减负版“国十条”新鲜出炉,另一方面是正规英语教育渐呈低龄化趋势——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少儿英语班、英语兴趣组、口语培训……市场与家长都忙得不亦乐乎,而书法或国学,似乎也只在孩子启蒙阶段玩玩罢了。一旦课时紧张,英语才是“王道”。
对于汉语的担心,似乎也不算杞人忧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字危机”。随着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汉字危机”又被旧话重提。当然,客观而言,以汉字书写为代表的汉语言所遭遇的“危机”,恐怕应该从两个维度打量:
一是文化传承与变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汉字本身就在扬弃中成长与生成。今天的世界与中国,斗转星移、世易时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测算,截至2013年7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95亿——而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早就说过,“电脑是手写体的诅咒”。上网多了,书写少了,提笔忘字或者写“残”几个字,也在情理之中。何况,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甚至曾预言,汉字的未来就是字母化。尽管汉字拉丁化是个众说纷纭的辩题,但汉字确实未必就是一门一成不变的艺术。
二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容易对文化丧失起码的真诚度与敬畏感。这个逻辑反过来也成立,越是经济危机,越是文化繁荣的契机:美国好莱坞电影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空前的经济大萧条中兴起,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日本动漫产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低迷中振兴,成为日本“失去的十年”中的异类。道理很简单,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文化更容易被物化与工具化,如果引导乏力,文化产业或文化传承自然会呈现出市场化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对英语的趋之若鹜,无关英语文化本身,不过是“市场选择”罢了;也正因如此,此前有关部门以立法促进全民读书,才具有了合理性与必要性。
都德的《最后一课》说明一个道理:语言文字不仅有工具价值,还有文化价值。当英语一路狂飙的时候,我们的汉语言文化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说到底,在功利选择的天平上,制度尚未赋予其对等的力量:母语与英语是一样的分值,甚至英语课时还远超母语,加上传统文化与国学在基础教育中基本是“跑龙套”的角色——学生和家长如何能对汉语“高看一眼”?
历史一再证明,中高考对学科教育的指挥棒作用,是任何课改与教改都无法遮蔽的事实。汉语与英语,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看看这些年英语是怎么“跑得快”的,汉语就算后知后觉,也该在关键环节有所作为,而不能总是感叹“危机”、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