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祖坛经》嘉言录

 护法使者 2013-09-12

  第一  行由品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法即是佛法。 

菩提亦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  般若品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是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第三    诀疑品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内外明澈,不异西方,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第四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舍能念。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第五  坐禅品

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者是妄。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第六  忏悔品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成。 

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善知识!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无相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第七  机缘品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

第八 顿渐品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盘,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菩提涅盘,亦名解脱知见。

第九  宣召品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第十  付嘱品

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外於相离相,内於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汝等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其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今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