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 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瓦当最早出现于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遗址,鼎盛于秦汉。瓦当的发展经素面、图案、图像(动、植物图像)、文字之演变过程,而动物形瓦当则是瓦当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我国瓦当三大出土地:它们是战国时:秦(秦都雍城遗址)、齐(临淄齐故城遗址)、燕(燕下都遗址),历史上这三大遗址曾经创造出彪炳千秋、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为飨读者,就三大遗址出土地的动物形瓦当仅举数例:据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大型建筑宏伟瑰丽,因而用于建筑装饰的瓦当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我国古代先民利用他们的才智,在瓦当这种建筑构件上倾注了丰厚的情感,寄托了对美好的生活的希冀,从而为后人遗下了令人惊叹的瓦当文化。动物形瓦当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完美发展,出现了诸如:龙纹、凤纹、夔纹、虎纹、豹纹、鹿纹、獾纹、兔纹、鸟纹、蟾蜍纹、龟蛇纹、雁纹、鱼纹,甚至还出现了蝉纹、蜻蜓纹等昆虫。在三大瓦当出土地出土的动物形瓦当,各具特色、各成系列、古朴典雅、形态生动、美观和谐,展示出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隽永魅力,记录下两千多年前中华建筑文化绚丽的一页。 战国时秦以都城雍为中心,创造出博大精深的秦文化,夔纹瓦当便是一例。夔是传说中的独角兽,声若巨雷,威慑四方。大家知道,夔纹是商周青铜纹饰中的一种,是青铜文化移植在瓦当上的杰作,只是这种纹饰在秦瓦当中仅仅是昙花一现。双獾纹瓦当,面径14.2厘米,出土于陕西凤祥铁沟村,双獾颈部交错,张牙舞爪,作惊恐状,形态逼真。战国时齐瓦当极富特色,多为半瓦,树木纹为其主要母题。树木纹为中轴对称,左右各饰对称图像,其著名者有“树木双蜥纹半瓦”、“树木双马纹半瓦”、“树木双鹿纹半瓦”等形象独特,让人耳目一新。战国晚期齐受秦赵影响,瓦当出现圆形形式。 西周时燕建都蓟城(在北京城西南),史称燕上都;战国晚期燕在蓟城西南70公里武阳(今河北易县)建城,史称燕下都。燕上都因金、元、明、清几代均以此为都,遗址被破坏殆尽,而燕下都遗址得到了保护。燕下都瓦当以“饕餮”纹半瓦为主,间或有龙纹、鹿纹、鸟形纹等其他纹饰。考古学界有人认为“饕餮”这种猛兽是原始牛的化身,并将牛凶恶化,既能威慑敌人,又能庇护氏族部落。饕餮纹记载着原始社会血与火的历史,象征着深不可测的神秘力量。燕下都龙纹半瓦,张牙舞爪相对,体态雄浑,姿态极美。 统观动物形瓦当,战国时秦、齐、燕已形成第一艺术高峰,取得了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特有的艺术魅力而芬芳于世。 “汉并天下”瓦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