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画派 :中国流艺术家画派之《徐悲鸿》

 愚雅轩 2013-09-13


 
  
 

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

 

中国近代画派 

 

中国流艺术家画派之《徐悲鸿

 

徐悲鸿先生
 
徐悲鸿夫人像  1947年作 布面油画  天津市博物馆

徐悲鸿夫人像  1947年作 布面油画  天津市博物馆

    徐悲鸿与廖静文于1943年订婚,1946年1月结婚,这幅题为《徐悲鸿夫人像》的油画画的即是廖静文。此是徐悲鸿已北上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当时北平一部分进步美术工作者组织的北平的美术作家协会也推举徐悲鸿为名誉会长,与国民党所组织的“北平美术会”相对立。画中的除夫人身着紫色长衣,靠在一棕色沙发上,两手扶着一红色布包,人物表情端庄文静而容光焕发。

    背景为暗红色窗格子和浅绿色玉兰盆景及吐艳的红梅,看来这是冬天的室内景象。整个画面的色调偏暖,用色和谐而富有变化。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致,两眼明亮似若有所思。

 巴人汲水图  纸本 1937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藏

巴人汲水  设色纸本/立轴 1938年作 

    《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画巨制,真实记录了重庆人民的辛勤劳作。该作品被公认为徐悲鸿国画创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开篇之作,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巴人汲水图》画面高300厘米,宽62厘米,在构图上匠心独运,十分奇特。画家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三个段落,描绘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七个人物。整个画面突出物像神韵,用西洋的画法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据了解,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存世仅两件。另一件补提“静文爱妻保存”,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巴人汲水图 局部 纸本 1937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藏.
 
春山驴背图  1932年作

春山驴背图  1932年作  

    款识:昨日经君燧初邀往温泉,其旨在浴。忽晤石曾先生坚命一游金山,谓极林泉之妙,余初未之识也。肩与而往。途间忽忆翌日将应朱农老友之命,为生平破天荒之工作,遂未能尽兴观山,匆匆而归,今日既画又窘思索,乃两失之殊,可笑也。壬申春仲,观音生日,悲鸿。印文:悲鸿、永矢弗谖、欲罢不能之工引首:春山驴背图。廿一年三月,马衡。印文:马衡题跋:(齐白石题)古人作画有粉本之说,后人以为用粉本大大故事也。

 放下你的鞭子  布面油画 1939年 私人收藏

放下你的鞭子  布面油画 1939年 私人收藏 

    《放下你的鞭子》本是著名剧作家田汉根据德国作家歌德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独幕剧,后被改编成抗战街头剧。1939年10月,徐悲鸿在新加坡一个广场上看到“中国救亡剧团”演出此剧,深受感动,用了约10天时间创作了这幅抗日题材画作。  

 换鹅  立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九州无事乐耕耘  1951年作

九州无事乐耕耘  1951年作 (2.668亿元,含佣金,2011年12月中国保利)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此图的题材、构图、造型与古人的图式完全不同,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以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以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其造型和笔墨都因画家个人独到的生活感受而别开生面,与传统图式的风貌迥然不同。

    画中牛与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乃取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原则,但忽视了远景的描绘,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泥土地的模糊影像,进而使视觉焦点仍集中在农耕场景上。画面右侧是一棵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型向上生长,不过画面只截取了柳树的局部,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间分布的丰富性。同时,柳树与人牛队伍又基本上是垂直的,这就使整体构图虽简单,但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

   农民和牛以写生的手法描绘,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耗尽全部力气驱牛犁地,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为一农妇和一农夫,均在锄地,一挥锄,一弯腰,动作幅度并不大,表情亦平静,与前者形成反差。使人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农民生活之辛苦、激烈的一面,以及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一面;使人体味到普通生活中的伟大之处,从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另外,一些细节的设置十分巧妙,比如农民腰间的烟袋、新式的双铧犁等,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一方面使此作具有时代感。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其它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则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柳树的主干以重墨写出,既表现出了树干的粗糙质感和沧桑效果,亦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

    整幅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乃为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

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镜框 水粉纸本 1917年作

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镜框 水粉纸本 1917年作 

    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亡妻何旃理及朋友们画肖像,尽出所藏碑帖供他观览,并一一讲解。徐悲鸿以康有为为师,在其指导下遍临名碑,因得崇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此画是徐悲鸿为康有为所作全家福。徐悲鸿基本采用了人物肖像画法,但又增加了人物背景的描写,是画家早年吸收西法的绘画创作与实践。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

 漓江春雨  1937年作

漓江春雨  1937年作

    此图在水墨淋漓的山水间带有明显的素描式光影效果,用笔轻快、松秀,保留了传统笔法的提按顿挫的节奏感、韵律感,最大限度发挥了国画用纸和用水的特点,注重烘染气氛,营造空间的迷蒙清幽的气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有别于明清以来程式化的山水画,看得出徐悲鸿有不俗的书法修养和笔墨概括而凝练的功力。

 漓江山水  布面油彩 1936年

漓江山水  布面油彩 1936年作

    在徐悲鸿的艺术道路中,总是试图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在素描和油画作品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是油画“民族化”主要推动者,也是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激扬者,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培养了大量学生。他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徐悲鸿油画的色彩是丰富的,是绚丽多彩、灿烂生辉的。他的色调苍劲浑朴,深沉有力、铿锵有声,深沉中有逸韵,苍劲中见秀拔。在他的用色中看到古典艺术的典雅、沉着、古朴、浑厚,也看到印象主义艺术中的阳光灿烂、明媚、艳丽、轻捷、活跃、曼妙、虚和。 

李印泉先生像  纸本设色 1943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藏.

李印泉先生像  纸本设色 1943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中西绘画兼长,所作人物画造型准确,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徐悲鸿擅肖像写生,形神兼备,所作《李印泉先生像》是他人物肖像画的精品。画胜用西方素描染法.深入细致.结构准确.形象生动;衣纹用传统白描法,以线造型,用笔简练、概括,笔法类似任伯年。两者有机结合,创人物画之新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李印泉

     根源乃民国第一孝子,侍母至孝,多为后人传诵。李根源祖籍山东青州,1879年(光绪五年)滇西腾冲出生。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负笈东瀛。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担任云南讲武堂学监,其学生中有朱总司令。后参与蔡松坡的大汉军政府,并参与反对洪宪帝制的一系列运动。

李根源是辛亥革命的先驱,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后因不满曹仲珊贿选总统(但曹仍存民族气节,在津门面对土肥原贤二诱逼,仍发誓不当汉奸)而辞职隐退,寓居苏州。李根源视苏州为其“第二故乡”,选十梓街星造桥不远的一处宅院定居,并接老母阙太夫人于此一同居住。宅曰“曲石精庐”、“葑上草堂”、“彝香室”,又称“阙园”。

    李根源不仅对苏州地方文献的出版整理,吴中保墓会等诸多公益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还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支持抗战,并四次收殓战士遗骸葬于藏书马岗山(现英雄冢已是保护单位)。此外,营救“七君子”,勒刻小王山摩崖,遍植松海,及营建阙茔村舍。岳峙山居。如今,李母阙氏,弟李根沄,族兄李学诗,与印泉公本人皆比邻葬于阙茔村小王山。李根源除访古记外,主持民国《吴县志稿》编撰,为《木渎小志》题名,还著有《曲石文录》、《景邃堂题跋》、《曲石诗录》、《雪生年录》等。解放后曾任政协会员,暮年仍积极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余力。1965年逝世后归葬小王山阙母墓左侧。 

 落花人独立  1943年

《落花人独立》取其宋词晏几道《临江仙》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为徐悲鸿人物的典型风格,仕女执扇迎风独立,若有所思。面部表情自然,好似在思念心中的爱人。此幅仕女图,画一女子手执团扇,凝思远望,两只燕子从远方飞过,显然是双燕子引起了她对亲人的思念。全图既以细笔线描的传统工笔方法为主,又颇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人物刻画细腻,色彩和谐,别有一番情韵。钤印为“徐”、“悲鸿”。题识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卅三年元日悲鸿磐溪斋中”。收藏印为“一尘不染”。悲鸿通过对仕女的描写借以说明心向光明的迫切心情。

    徐悲鸿的人物画创作,前期主要表现在肖象画和历史,神话题材方面,后期则转向了现实题材。他的肖象画为人物画巨构创造了很好的前提:从画种说,徐悲鸿的人物画又表现在素描,国画,油画三个方面。他的国画人物画表现传神,手法简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吸收西方绘画技巧上也有显著的成就。

    素描、国画、油画在徐悲鸿的艺术生活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构成了他创作的特色。徐悲鸿从青少年时候起就从他父亲(一位出色的民间老画家)徐达章那里得到了传统人物画的很好的训练。他九岁学画,十七岁就具有了相当的写生能力,那时画的一幅《存照》,画着一个戴红缨帽,穿马蹄袖清装礼服的人物造象,显示了他的国画人物画的才能。

 奴隶与狮  123×153cm  1924年

奴隶与狮  123×153cm  1924年

    创作于一九二四年的《奴隶与狮》,是徐悲鸿此一创作题材在私人收藏中最大的油画作品。画中描绘古罗马时期,一名奴隶为逃避灾难而躲藏到洞穴,却遇上受伤的狮子,奴隶神色恐惧,但见狮子受伤遂救助之。此后,狮子在斗兽场上因报恩而不伤害奴隶。此画更被誉为是画家早年旅居柏林期间的少数创作中,最精彩的画作之一。

 岁寒三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岁寒三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此作作于1944年。该画作题材为“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同时岁寒三友还是中国画的常见题材,画作常以“三友图”命名。徐悲鸿此幅作品作于曙光初露、群心振奋的年代,所以画作不再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忍辱负重,而是激昂奔放,充满着必胜的信念,也是对革命友谊的一种赞扬。

泰戈尔  1940年 纸本设色 50cm×50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

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徐悲鸿为泰戈尔作了10余幅素描速写,

并根据它们完成了中国画《泰戈尔》。

 

西湖炊烟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西湖炊烟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古木森森欲蔽天,平芜尽处起炊烟。不堪想象春归梦,沦落西湖又一年。白云弟属写,悲鸿甲申莫春。印文:东海王孙。

    徐悲鸿1944年创作此画,赠送表现突出的门生梁白云,显然是师长爱才勉励之意。《西湖炊烟》,是徐悲鸿极其难得、具有写生韵味的彩墨山水大作品,展示了徐悲鸿改良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实验的重要成果。这件作品,看画题的“西湖”,会让人以为画的是名满天下的杭州西湖,或以为是徐悲鸿故乡宜兴城外的西湖,但画中气势十足的参天古柏,远处仅江水一线,巍巍山岭,景象开阔,雄厚浑然,并非江南绿水青山的清秀妩媚;据徐悲鸿当时行迹,当为四川西南部乐山市附近的古城五通桥。

    五通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风光旖旎,锺灵毓秀,融山、水、树、桥、城为一体,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素有“小西湖”之称。

    此画上徐悲鸿自题诗所言“沦落西湖又一年”句,也说明其创作背景和对象地点并非在杭州。

    四川五通桥“小西湖”的蓊郁之美,和杭州西湖的潋滟之美,完全是两种气象;这幅画带有西南方蜀地湿润宁静气氛的特色,正是徐悲鸿“山水须辨地域”这一创作主张的生动说明。

 喜马拉雅  立轴  水墨纸本 1940年作

喜马拉雅  立轴  水墨纸本 1940年作

    徐悲鸿的中国画,山水极少,但他性喜游历,每至风景壮丽之地,又多有描摹之作,如漓江、贺江、北京西山、喜马拉雅山等。

    此幅《喜马拉雅山》亦为此类作品,作於庚辰三月,即阳历1940年4月。此年,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前往印度考察,为泰戈尔画像多幅,并於二月下旬在加尔各答举办了个展。画展结束后,徐悲鸿前往喜马拉雅山的安吉利作他构思已久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并同时创作了风景油画《喜马拉雅之林》及多幅国画《喜马拉雅山》,本画即为其中之一。

    款云:“庚辰三月,初至喜马拉雅。”,根据他於该年4月22日题於一幅木炭风景画喜马拉雅中“庚辰三月望”的时间,及同期另一作品中“暮春初至喜马拉雅”的款来看,此幅《喜马拉雅山》应创作於1940年4月10日至20日,徐悲鸿初至安吉时。此画与悲鸿其他山水一样,具有很强的西画特征,在画面表现形式上更倾向於风景画。

    画中前景两棵树占据了整个画幅,顶天立地,极大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视物方式,而行笔则将水彩画法与传统笔墨的书写相结合,於湿笔之中获得一种墨气酣畅的挥洒感,是悲鸿山水风景画中的精品之作。

 徐悲鸿中国传世名画 狮子
 
 印度妇人像  设色纸本 1940年
 
鹰扬 徐悲鸿
 
 浴  1924年作

    《浴》是徐悲鸿1924年创作的,是他人体油画中水准最高的一幅,

这幅画不完全是写实作品,有构思的成分在里面,

徐悲鸿大师在这幅油画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还有西方印象派技法在里面,是难得的佳作。

 

 珍妮小姐画像  布面油彩 1939年作

珍妮小姐画像  布面油彩 1939年作  (5000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

    这幅《珍妮小姐画像》(珍妮小姐是当时活跃在新加坡主流社会并为抗战奔走的名人,她的男友为比利时驻新加坡领事勃兰嘉。)是众多筹款作品中最大的一件,也筹得最多的款项,当时卖了4万新元。这幅画像是徐悲鸿受比利时驻新加坡副领事勃兰嘉的委托精心创作的,绘画其粤籍好友珍妮。

  画主珍妮小姐为星洲名媛,祖籍广东,她亦心系祖国,积极捐款支援祖国抗战。画中的珍妮小姐身穿旗袍,安坐藤椅之中,和煦的阳光从窗外散落在她的脸庞之上,面容恬静,姿态端庄典雅,仪态大方,尽显东方女性温柔娴静之美。画家以西方写实手法勾画人物特征的同时,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物的气质和神髓。

 
 

徐悲鸿画马

 徐悲鸿画马早已享誉海内。人们喜爱他的写马画卷,它给人以精神感染和美的熏陶 。

 其实,画马,并不是徐悲鸿的独到发现。唐代的曹霸、韩干,画马早已留名画史,唐三彩马的陶雕也久已驰名中外,历代陵墓也多有马的石雕,出土文物《马踏飞燕》的铜雕更是构思奇特的艺术珍品。但徐悲鸿的马仍以自己的特色立足古今,艺术大师能在别人的藩篱之外另辟蹊径难能可贵。

 徐悲鸿的马不仅造型上体现了马的美,而且而且表现出马的雄强、骏键和彪悍。驰骋草原、昂首苍空的马自不待言,即使低头饮水的,也显示出马的悍气。尤为可贵的是他没有被马的表面的表肥体胖所迷惑,却抓住了马的一个最基本、最有艺术魅力的特征——劲健。徐悲鸿以他高超的手笔,不仅画出了马的骨,而且画出了马的神。

 徐悲鸿的马是中国画,他用中国画的传统,以线造型,常用饱酣的重墨、奔放的笔势加以表现,充分显示了中国画的笔墨美。同时他又吸收了西方的画法,局部用体面造型并注重物象的光影阴暗。正是这种把中国画法结合的天衣无缝的表现手法,使他的马充满笔情墨趣,达到了新的境界,取得了前人没有的效果。

 徐悲鸿画马,是将自己的个性和政治理想寄寓其中的。他的马除了在《九方皋》中的那匹才有绳辔,其他许多马,都是一无绳辔,二无鞍蹬,自由自在反映了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随着祖国命运的起伏变化,不同历史时期他画出了不同情态的马:解放前的奔马或驰奔,或驻足,或企望;而当祖国解放、人民新生时,他的马纵身奔驰,欢腾跳跃,画家的强烈爱憎跃然纸上。 

 艺术美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在客观形象上的流露和交融。例如,徐悲鸿早期有一幅画马的题词是:“直须此夜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还有一幅题词是:“所向无空调,聊堪记死生。”不仅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而且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回到新中国,有一幅奔马的题词是:“山河百战归民主,除尽崎岖大道平”,这就无疑是在欢呼了。

 
 徐悲鸿《奔马》
 
 飞马
 
 骏马奔驰
 
 双马
 
 天马行空
 
不用扬鞭自奋蹄
 
扬蹄
 
 哀鸣
 
奔腾
 
 骏马奔腾
 
六骏图
 
 
 徐悲鸿 骏马图 手卷

徐悲鸿 骏马图  手卷 纸本   尺 寸  46×206cm  

说明:廖静文,徐庆平,米景阳,柳子谷题跋。旧裱。

徐悲鸿八骏图手卷

徐悲鸿用大写意大落墨的勾勒法开创了画马的新篇章。徐悲鸿素描功力强,有大量写实素材,用西方解剖学的观念,把马的间架结构、骨骼筋络掌握的很熟,加上他创造能力强,所以他画的马奔放、骏逸、传神、形真意高。

徐悲鸿《八骏图》用笔简洁,几笔粗劲有力的线条就勾勒出了马的身躯。其高超的造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虽寥寥数笔,但俊逸刚健的奔马形象已跃然纸上。

画作原为画家满健旧藏,前有柳子谷先生题字说明其绘画原委。卷后有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题句及其子徐庆平和著名鉴定家米景阳先生鉴定题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