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讀--鍾繇《宣示表》

 鸿墨轩3dec 2013-09-13

精讀--鍾繇《宣示表》

鍾繇小楷書《宣示表》,是漢字從隸書演化為楷書的定型之作,從書法史來看,堪稱楷書之祖。而《宣示表》一文,在清代嚴可均編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題作《請許吳主委質表》,是鍾繇寫給魏文帝曹丕的奏表,內容是勸魏帝接受吳王孫權獻禮歸附的請求。

 

近來我再次臨習鍾繇《宣示表》小楷,精讀了全文,並順便考證一下文中幾個字的寫法及其含義:

 

1、“所以博示,逮于卿佐”。意思是說,尚書把孫權的請求向朝廷大臣“宣示”一下,讓大家普遍都知道此事,以便討論對策。鍾繇把“博”字寫成豎心旁,也是古人常見俗體,比如隋《董美人墓誌》就有此字。鍾繇把“逮”寫成“逯”。“逯”字確有其字,但此處文義與“逯”無關。這裏實際上就是“逮”字的另一種俗體寫法,是“及于卿佐”的意思。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2、“芻蕘之言”。割草為“芻”,打柴為“蕘”,芻蕘本意是割草打柴的人,指草野粗鄙之人。《詩經·大雅·板》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我們謙稱自己的議論為“芻議”,就是取草野之人溌摰囊馑肌!捌c”的古文字形從又從艸,表示以手取草,參見《散氏盤》。鍾繇寫的“芻”字上多加了一個草頭,而且把“芻”寫成“多”字。至於把“芻”字寫成“多”字,在古代也是很常見的,我們可以看看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裏面的“趨”字,就是這樣寫的。但是,“芻”字本身就帶有“艸”字,只不過是上下的“艸”字而已,鍾繇再在“芻”字上多寫一個草字頭,實際上是重複了。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3、“横所眄睨”。是意外受到重視的意思。“眄睨”一詞,都是目字旁。鍾繇寫的“眄”字作俗體,目字加ㄎ字。刻帖的“眄”字顯得像是“貝”字旁,其實是刻印石花斑駁所致。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4、“再世策名”。策名,孔穎達《左傳》疏曰:“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書己名於策,以明繫屬之也。”就是說,仕宦於朝廷,把自己的名字寫入大臣名冊。鍾繇及其兒子鍾會兩代人都給曹魏作大臣,所以此處曰“再世策名”。再世,就是兩代。古人經常把“策”字寫成草字頭或竹字頭下加“宋”字,比如王羲之《聖教序》和智永《千字文》裏面的“策”字,都是這樣寫的。注意不要誤認作是“榮”字,“榮”字即使是寫成草書,上面也只能簡寫成三個點,而不會是草字頭。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5、“權之委質,外震神武”。是說孫權震懾於魏帝的天威神武,獻來了禮物,表示歸附臣服之意。“委質”,就是“委贄”的通假,放下禮物的意思。“神”字的一豎寫成一撇加一點,後人也經常多寫這一點,比如唐太宗《溫泉銘》中的“神”字。草書如果寫上這一點,我們可以聊且認作是“神”字中間的一橫外置,就像懷素草書《聖母帖》那樣。但如果楷書和行書這樣寫,卻是沒有什麽道理的。其實,“申”字右下加一點,是“臾”字,在王羲之的手札墨蹟中,“須臾”就是這樣寫的。2010年6月16日書齋舊主人識。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另附鍾繇小楷《宣示表》刻帖全文,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转载]精讀鍾繇《宣示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