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产品流通发展滞后于关联行业

 一杯红酒 2013-09-13

农产品流通发展滞后于关联行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行驶在快速发展轨道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产品生产、消费、外贸都获得长足发展,而农产品流通行业问题频出,跟不上急剧变革,滞后于关联行业发展。农产品流通行业需要转型升级,与生产、消费和出口协同一体,已经成为迫切需求。

1.农产品生产领域的变革

我国农产品市场形成30年来,生产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农产品流通滞后妨碍了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生产领域农产品极大丰富,伴随的是生产缺乏市场引导,农民卖难问题时有发生。一方面,2010年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商品量约为16亿吨,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不含瓜类)、菜、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果蔬人均占有量达51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另一方面,卖难问题在规模化爆发引起来社会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矛盾,导致小规模的、个别的卖难是常态存在的。卖难很多时候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运输不畅。

第二,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伴随的是农产品损耗严重、附加值低下。一方面,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小麦、棉花、花生、油菜籽、甘蔗、甜菜、苹果、柑桔和牛奶等品种区域产量前十位占比合计均超过总量的80%;另一方面,农产品损耗严重、附加值低下。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而马铃薯单一品种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400万吨,马铃薯约16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

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增长,伴随的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转移困难。一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48.43万户,2010国内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35%、82%和28%。另一方面,2010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在5919元收入构成中,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35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达到1.57亿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9.5万个;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

可以看出,农产品生产行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纯粹生产行业能够解决的,必须通过流通行业的发展才能解决。农业生产的变革,对农产品流通提出新要求。

2.农产品需求领域的变革

我国农产品消费行业需求快速增长,伴随着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

第一,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伴随着产销不畅和流通成本问题。一方面,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带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和结构变化。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40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9.95%,城镇居民果蔬、肉蛋、奶、食用油人均消费量(不含在外就餐)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分别高出57.4千克、19.6千克、10.4千克和2.5千克。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间歇性虚高,由于产销暂时性断链导致个别市场暂时性短缺和高额的流通成本,都是推高终端消费价格的重要原因。以蔬菜为例,我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9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这些市场收取的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加上进入零售市场的采购、运输费用,以及经营商户在城市高昂的生活、交易成本,使蔬菜零售终端价格高出批发价1倍左右。另据北京市物流协会调查发现,最后1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运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

第二,在农产品多样化需求提高,冷链、包装、加工等物流水平滞后的限制下,产品款式单一问题突出。一方面,201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5.7%和41.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脱离温饱进入小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则达到富裕水平。居民生活更加注重健康和营养。2010年城镇居民果蔬、肉蛋奶消费量在主要农产品(不含水产品)消费量中的比重为53.3%和18.4%,农村居民只有34.4%和8.7%;城镇居民粮食消费比重只有25.5%,农村居民却高达55.2%。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而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包装、加工、品牌等发展滞后,产品款式单一问题。

我国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涨,伴随着对食品质量丧失信心、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居民食品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8%,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3.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5%。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根据食品商务网的总结,2011年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包括:双汇瘦肉精事件、雨润烤鸭问题肉、塑化剂风波、进口奶粉有虫事件、全聚德违规肉问题、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速冻食品病菌门、可口可乐中毒、牛肉膏事件、京津翼地沟油机械化规模生产、浙江“问题血燕”、染色馒头、沈阳“毒豆芽”、美容猪蹄、过期面包回炉、鸭血黑作坊、毒“红薯粉”、山西老陈醋95%为醋精勾、膨大剂西瓜、激素黄瓜兑等问题。

由此可见,尽管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消费者并没有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与之相反,农产品价格上升,而质量下降等系列的问题,这已经不是某个环节的问题,而是必须协同流通行业和生产行业共同解决。

3.农产品市场全球化变革

进出口规模上升伴随着出口比较优势下降。

一方面,农业部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4.6倍,其中进口增长了7.0倍,出口增长了2.8倍。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155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其中,出口总值607.5亿美元,进口总值948.7亿美元,贸易逆差341.2亿美元。我国农产品进口以大豆、食用植物油、谷物和食糖为主。2010年国内大豆进口5480万吨,相当于同期国内产量的3.6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是果蔬及其制品、水产品。

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下降。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累计达到19123家,其中年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02家。与美国、巴西等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仍占我出口企业总数的70%以上。从企业性质来看,私营企业目前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10年全年累计出口额219.4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4.9%;三资企业累计出口187亿美元;国有企业累计出口65.8亿美元。

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不含瓜类)、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果蔬人均占有量达51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蔬菜产量甚至占世界总产量的60%,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具有巨大优势,可以发展成为出口主导产业。当前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主要是由于农产品流通行业滞后造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