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宝宝辅食多咀嚼增强智商

 baileej 2013-09-13

宝宝到了5、6个月时开始对大人吃东西感兴趣,常常会盯着看,甚至会伸手要,这时就可以给宝宝添加辅食了。辅食是宝宝从流质食物向固体食物过渡的阶段,要掌握基本的方法适时给宝宝添加,帮助其补充所需的营养。

宝宝在5个月左右的时候,看到大人们吃东西,往往会不错眼珠地盯着大人的嘴巴,同时自己的嘴巴也没闲着,开始“吧唧吧唧”地附和着大人,甚至会流口水。看到餐桌上的食物以及餐具,如果距离可以的话,他们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样子煞是可爱。

吃,对于正处在飞速生长发育期的婴儿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摆在妈妈面前的一道难题。辅食其实就是婴儿的辅助食品,是婴儿从流质食物向固体食物过渡期的一段婴儿饮食经历。那么,辅食究竟何时添加?应该怎样添加?这都是妈妈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以下把我多年的经验结合理论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婴儿为什么一定要吃辅食?

①生理能力达到要求

4个月以上的宝宝,其生理结构以及进食技能开始达到非流食的要求。在这个阶段里,婴儿的口腔生理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宝宝的牙床已经开始变硬,舌头也比刚出生的时候变的窄一些,有一部分宝宝已经开始长出乳牙,胃容量也逐渐增大,消化能力开始增强,具备了能够消化淀粉类食物的能力。宝宝在大动作方面开始学习坐稳,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手部主动参与的能力也逐步加强,我们在这时经常能看到,这个月龄的宝宝如果被抱到桌子前,不论桌面上是否有玩具,他的手指都会比较活跃地摸、抓桌面,并且喜欢把东西送到嘴里。

②生长发育期营养需要

由于母乳中铁的含量较少(约为0.1~0.2克/100毫升),当宝宝成长到5、6个月时,就不能够仍然只以母乳为唯一食品了。为了避免发生贫血,这时候应该开始添加含铁的辅助食品。另外,维生素D几乎不能通过母乳获得,所以,也需要额外进行补充,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晒太阳。

③饮食习惯的建立

辅食添加扩大了婴儿味觉感受的范围,可以预防日后孩子出现挑食、偏食和拒食等不良进食行为的发生,同时良好的进食行为训练,可以为一岁后正确进食均衡膳食打下基础。

④语言发展的需要

婴儿长到4—6个月时,添加辅食是促进其咀嚼功能发育的适宜刺激,更重要的是,很多爸爸妈妈没有意识到吃跟宝宝的智商也是紧密联系的,日本朝日大学医学院船越教授有一句名言:“咀嚼能力强的孩子没有一个是笨蛋”。他的解释是:人的下巴肌肉与大脑之间有一条“热线”,咀嚼动作牵动面部表情肌,能增加头部血液循环,从而使脑细胞获得充分的氧气与养分,因而大脑活力得以提高。同时,咀嚼运动对于味觉、嗅觉神经也是一种适时刺激,如此大范围的刺激作用能增加脑部激素的分泌,促进大脑功能的提高。有专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咀嚼力х频度=大脑功能。

另外,咀嚼还可以起到增进宝宝的视力、健美牙齿之功效。就视力而言,咀嚼通过咬肌运动,增强眼晶体的调节机能,从而使视力发育保持正常。咀嚼时牙齿的运用可以使得牙齿更加坚固。

婴儿吃辅食对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构音、单词、短句)也有直接影响,在咀嚼的过程中,跟语言相关的口腔肌肉、脸部肌肉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吃的每种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又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婴儿时期适时地添加辅食,是宝宝具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它不仅仅只具有营养学方面的意义,还会对婴儿的智能发展、语言发育有着很好的促进意义。

辅食添加中的问题:

1、辅食添加过早

辅食添加太早易引起过敏、腹泻等问题。有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不到4个月就开始吃米糊,所以腹泻发生非常普遍,还有一些孩子出现了消化道感染。另外,辅食添加如果太早会使母乳吸收量相对减少,而母乳的营养是最好的,这样替代的结果得不偿失。

2、辅食添加过晚

在这个特殊时期延迟或不添加泥糊状食物会使婴儿缺乏咀嚼的适宜刺激,咀嚼功能发育迟缓或咀嚼功能低下,不能摄取更多的营养,造成营养不良。比如,母乳中铁的含量是很少的,如果超过6个月不添加辅食,孩子就可能会患缺铁性贫血。国际上一般认为,添加辅食最晚不能超过8个月。另外,半岁左右婴儿进入味觉敏感期,及早添加辅食让孩子接触多种质地或味道的食物,对日后避免偏食挑食有帮助。由于辅食添加过晚,会导致咀嚼功能发育迟缓或咀嚼功能低下,使婴儿后期语言发育迟缓,继而产生认知不良,操作智商低分。这是由于咀嚼功能发育对语言能力(清晰、语速、准确度)的发育有直接影响所致。

辅食添加怎样添加?

4个月开始孩子需添加辅食,小儿从吃流质食物(奶类)过渡到吃固体食物有一个适应和学习过程。吃流质食物主要是吸吮的动作,而吃米粉等固体食物,更多的要靠吞咽动作,所以孩子刚开始学会吞咽米粉,功能尚不完善,有一部分会吐出来。这并不表示孩子不愿意吃米粉,仍应坚持每天喂米粉1~2次,米粉调稀薄一点,用勺子将米粉放在孩子舌头的前半部分。1周左右孩子就可以适应,吞咽会逐渐顺利。

辅食添加原则:

1、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数量来讲,应按由少到多的顺序,一开头只是试吃,在喂奶之后试吃一点,然后逐渐增加。质地要根据宝宝自身能力逐步过渡,但不能一成不变都是糊状。按液体(如米糊、菜水、果汁等)——泥糊(如浓米糊、果泥、菜泥、肉泥、鱼泥、蛋黄等)——固体(如软饭、烂面条、小馒头片、饼干、块状蔬菜等)的顺序添加,从一种质地过渡到另一种质地。

2、习惯一种后再添加另一种。

3、在婴幼儿健康时添加。有疾病如腹泻、发烧症状和其它疾病不建议添加辅食。

4、要用小匙喂。不能用奶瓶冲米糊喝。

5、当婴幼儿熟悉一种食物后仍要保持进食的频率。至少要保持一周。

6、泥状食品的味道要清淡。少油少糖无盐。

7、要坚持试喂。有的孩子刚开始不适应某种食物的味道,坚持1--2周大部分孩子就会接受这种食物的味道了。

辅食添加何种食物?

从种类讲,应按“淀粉(谷物)——蔬菜——水果——动物”的顺序来添加。

从一个种类过渡到另一个种类的时间可以是一两周。添加时要按从单一到多样的顺序进行,即便是同一种类食物也是如此。初次添加时不要同时给宝宝吃两三种食物。

辅食添加时间及次数:

1、2顿奶之间;

2、6个月前每日加1~2次即可,如一次最好上午,如2次最好上午和傍晚各一次;

3、7~9月龄的宝宝可每天1餐饭(谷类+ 蔬菜+ 动物类食物)、1份小点心(水果、面包片、小饼干等);

4、10~12月龄的宝宝可每天2餐饭、1份小点心。

5、每日喂奶次数在3~4次,总奶量在600~800毫升。

喂养中的安全:

1、禁止孩子哭闹、笑时进食;

2、禁止孩子运动时进食;

3、就餐环境的安全创设。餐椅、食物放置、餐具,固定地点就餐养成饮食习惯;

4、孩子进食时一定要有专人看管。防止幼小的孩子把食物放进鼻孔等部位;

5、公共场合要让孩子的餐椅与大餐桌有一定距离,或者让孩子的手臂不能碰到大餐桌,防止烫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食谱推荐

制作五色山药土豆泥

食材:山土豆、胡萝卜、黑芝麻酱、白芝麻酱、西兰花、樱桃酱

制作:

1、土豆、胡萝卜用刷子刷干净,上锅熟;

2、5~6个月的宝宝,可以把土豆打成稀糊状,用勺子喂给孩子吃;7-8个月的宝宝,可以把土豆、胡萝卜弄成泥状,给孩子吃 。9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把土豆、胡萝卜切成小丁、片或做成各种形状。

3、为了调和食物的味道,让营养更加丰富,根据宝宝的饮食能力,可以在泥糊状的食材中加入麻酱、果酱或果汁(如草莓汁、橙汁等,以调和食物,让味道更丰富)。另外,为了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8、9个月的宝宝可以把蒸熟的土豆、胡萝卜等切成碎块或做成形状,放入酱料让孩子自己沾着吃,增加孩子的动手能力(锻炼精细动作)。10个月左右的宝宝也可以把饼干掰成碎块,混在食物中,让宝宝增加咀嚼的难度,同时感知不同食物的软硬、颜色、味道等,增加大脑通路的链接,对大脑的开发也有好处。

添加辅食是宝宝成长中的重要阶段,是有标志性的时期,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适时添加,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营养增加、脑力开发等等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