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痹中医中药,针灸治疗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9-13

凡风湿痹不愈,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风湿痹病情转剧,由脉及心,损害心脏,症见心悸不宁,胸闷烦躁,咳嗽喘满,呼吸困难,甚则水肿、晕厥,危及生命者,称为心痹。心痹,宋·严用和有“风心痛”(《济生方》)之名,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心系病。病势发展缓慢,部分患者,起初可无明显风湿痹或心痹症候,常不易发觉,临床应特别加以重视。渐至病情逐日增剧,治疗较难,危害极大。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大力推动下,已逐步获得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  心痹  中医 治疗 风湿
        病因病理
        风湿痹治不及时,或复感于邪,病情增剧,病邪由脉入心,累及心脉,损害心脏,而成心痹。
        但风寒湿热之邪,所以侵袭成痹,所以造成风湿痹不愈,反复感染,又与身体抵抗力强弱有关。
        症候特征
        1.轻症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渐至心悸胸闷,呼吸气促,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面白而浮,或双颧红赤如涂朱,运动、劳累、激动后上述诸症明显加剧,多数伴有风湿痹关节疼痛史。
        2.重症
        面色无华,头晕怔忡,短气乏力,自汗肢冷,烦躁闷乱,胸胁掣痛,尤以左胸为甚,咳嗽咯血,声音嘶哑,唇舌青紫,足跗肿胀,立轻卧剧,颈脉动甚,不得平卧或侧卧.或卧则“高枕安桌”而后安,日轻夜剧,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3.危症
        胸闷增剧,痛苦焦虑,咳喘咯血,呼吸极度困难,足肿入腹、胸,腹胀肝大,面色青暗,目无神采,或见额汗如珠(绝汗),眩晕或晕厥,终至阴阳离乱,或突发死亡。
        4.脉舌征
        脉细弱,或细数,或脱疾,或散涩,或结代,或曳迟,或洪曳,或细微不续。舌质淡,形胖有齿痕,或青紫,或有瘀点,或白或厚,或少苔而干黄。
        五、现代意义
        心痹,由风湿发展变化而成,损害位置、症候特征、转归预后等方面,与现代医学所述风湿性心脏病相似。
        风湿性心脏病,系指风湿热所致的心肌炎留下的心瓣膜损害。由于瓣膜粘连和纤维化,形成瓣膜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或狭窄与关闭不全同时存在,逐步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后,由于长期机械劳损和风湿性心肌损害,心脏功能代偿不全,终至心力衰竭。
临床特征分为三期,即代偿期、左心衰竭期、右心衰竭期。
        六、诊断
        1.四诊合参
        望诊:望患者的面色(尤其要注意两颧的颜色)、唇色及苔、神采,颈脉搏动是否加强,咯血、呼吸与体位的关系,水肿等情况。注意“颈脉动,面色赤”及“颈上动脉现出皮肤”(《血证论》),“心下筑筑而动,其动应衣”。
        闻诊:闻患者的语声、咳声、呼吸声等。
        问诊:问患者的起病情况,如有否常发乳蛾、烂喉痧等病史。问有否风湿痹反复发作病史。问现有症候,如心悸怔忡,呼吸急促,咳嗽咯血,胸闷胸痛,眩晕与晕厥,水肿肿势等。此外还应了解寒热虚实、二便汗液、纳食睡眠等情况。
        切诊:切患者寸口脉,尤其要注意结代、细弱、散涩、洪曳、迟虚脉象及脱疾脉象。此外还应叩诊心界,查心脏大小。
        2.现代医学诊断参考
        体检:心脏两侧扩大,心尖搏动不明显,心尖及主动脉瓣区可闻舒张期杂音,或收缩期杂音。亦可闻奔马律和心律不齐。触诊可有舒张期猫喘。
        心电图检查:常见P-R时限延长,Q-T间期延长,S-T段改变,房室增大及心律紊乱。
        X线检查:心影两侧扩大。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确定和定量诊断心脏瓣膜的可靠方法。
        通过四诊,有风湿痹史(参考痹症诊断),症见心慌气短,咳嗽咯血,唇绛颧紫。水肿,肝区压痛,颈脉怒张,参考现代医学检查,确立诊断。观察虚实变化,辨证药物、针灸、气功综合疗法。


        八、治则
        心痹的治疗,一般采用养心益气、温阳散寒、行水消肿,或滋阴益血、宁心安神、潜阳镇惊,或理气顺气、通经活络、活血祛瘀等法。近年,除药物针灸外,更采用气功导引及各种辅助治疗。
        另外,心痹为一慢性疾患,可延及数年,在漫长的病程中,旧病未已,新疾又生,应正确分析新旧病的关系,妥善处理。
        九、辨证论治
        1.心阳虚损
        治则:温阳益心,益气定喘。
        处方:中药:桂苓术附汤(验方)、参附温心汤《中药学讲义》。
        若水肿偏盛用桂苓术附汤,气喘不足用参附温心汤,均可随症加味。症见心悸烦乱可酌加丹参、枣仁、桂圆肉;自汗湿冷甚者又宜再加黄芪、牡蛎、防风;喘息气急者更用砂仁、蛤蚧、沉香;紫绀胸痛者,川芎、降香、当归可入。
针灸:心、上焦(眼针),内关、膻中、足三里、太冲;或心俞、肝俞、至阳、阳陵泉、太溪、申脉、束骨。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申脉),留针半时,出针。
        2.心阴不足
        治则:滋阴和血,养心安神。
        处方:中药:保阴煎(《顾松园医镜》)、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针灸:内关、阴郄、膻中、关元、冲阳、太冲;或心俞、神堂、督俞、委中、申脉、太溪。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太溪)。留针半时,出针。
        3.心血瘀阻
        治则: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处方:中药:桃红饮(《类证治裁》)、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针灸:内关、大陵、膻中、血海、太冲;或心俞、督俞、膈俞、委中、昆仑、照海。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关元,或命门)。留针半时,出针。
        4.心阳虚
        治则:强心济肾,温阳行水。
        处方:中药:真武汤(《伤寒论》)、参附琥珀汤(验方)。
        针灸:内关、太渊、膻中、关元、足三里、复溜、太冲;或百会、心俞、脾俞、命门、委中、昆仑。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同上)。留针半时,出针。
        适时地采用现代医学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对心痹进行治疗。尤其对危重患者,更应中西医结合,全力抢救。
        十、预后预防
        1.预后
        心痹为终身损害,病程较长,预后视心脏损害程度而定。心及心脉损伤不甚,对健康损害较小。如常发风湿痹,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晕厥气短不续,为难治。危则引发心风、心水、心气脱等病,预后不良。
        2.预防
        “既来之,则安之”,树立乐观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疾病。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对于心痹患者,应适当加强身体锻炼,尤其是初期。习练太极拳、散步、体操,较为适宜。即使病重,气功疗法,调匀呼吸也属必要。要让肢体活动,气血流通,改善血液环流,增进身体健康。
        4.加强对感冒等疾患的治疗,积极防治风湿痹
        平时应进行体育运动.参加劳动锻炼。同时要慎起居、保暖、防风、防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