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硅基电子芯片来实现可与人脑功能媲美的人造大脑,这一构想正在成为现实。目前,有两个大型的电子认知系统项目启动,旨在复制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各种功能。由于预算金额巨大,且使用的技术高度复杂,因此它们与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以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项目(ITER)同被归入“大科学”项目之列。 这两个项目,一个是2008年启动,受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 “神经形态自适应可塑电子系统”,由IBM、惠普等企业以及多家大学及私立实验室负责实施;另一个是欧洲的人类大脑计划,它启动于2010年,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为首的87家欧洲研究机构共同负责。这两项研究似乎说明,从零起步,通过无数由新型电子芯片组成的人造神经元,复制大脑的各项功能(包括推理、判断、创造等),并非不可能。不过,难度可想而知。很明显,现阶段的神经科学尚无法探明大脑的运作机制,无法告诉我们,人类赖以称雄生命世界的意识、智慧、创造力和语言等,究竟以何种方式,从800亿个相互交织的神经元中产生,又是如何拥有非凡的深度和多样性的。换言之,科学家们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器官。 不过,最新消息是,这两项计划打算绕开这一死结。即,不是等先搞清楚人脑再复制,而是倒过来,先复制,再对复制品进行研究调试,从而了解人脑的运作法则——显而易见,硅芯片复制的大脑和人脑相比,实在是理想得多的实验对象。尽管如此,科学界认为,要真正复制人造大脑,还是有四大技术挑战需要攻克:绘制准确的人脑地图;制造电子神经元;组织数万亿个神经连接;把信息输入硅芯片。当然,就算这四大挑战一一攻克,还有更大的难题在后头。人造大脑会有情感和意识吗?我们是否可以为它配备一个人工躯体?人造大脑享有怎样的法律地位?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将大大地刺激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真正的神经元。 (摘编自《新发现》杂志) |
|
来自: 达成书藏 > 《科学与探索、科幻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