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青铜时代”--於为平仿古铜器作品赏析

 苏迷 2013-09-14
一个人的“青铜时代”
——於为平仿古铜器作品赏析
 
钵式香薰
带底座蚰耳炉
小手炉
大肚冲耳炉
错金豆
凤纹觯
筒式炉
  青铜器制造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代“国之大事,在祭与戎”,进行祭祀、征讨等国家大事都需要大量的青铜器。先秦青铜器不仅与我国的历史、冶金、文字都有着重要的联系,还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州的仿古铜器历史,早在北宋时,张世南的《宦游记闻》和赵希鹄的《洞天清禄》就有关于仿古青铜器及其真伪识别的翔实记载。到了明代,苏州铸造仿古青铜器之风更盛,技巧更精,形成了以“甘为堂”为代表的“南铸”、“苏铸”。至同治、光绪年间,苏州顾湘舟精研督工铸做的仿古青铜器从形质、铭文、纹饰到厚薄、重量等都有实物或资料作依据,工艺达到很高水准,当时苏州已是我国仿古青铜器的主要产区之一,俗称“苏州造”。作为市级非遗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师承著名青铜制作大师骆齐月的於为平已与仿古铜器这项传统技艺结缘近四十余年。
  走进於为平开设在文庙古玩市场的“亦弘堂”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仿战国的青铜器,名曰“错金豆”。这件作品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於为平制作仿古铜器,采用的都是传统剥腊法和贴腊法。先用硬泥做成腔,再使用石蜡将外部的造型做出来,一片一片拼贴好,最后再在外面糊上一层泥巴,如此仿制出来的古铜器内外兼修,局部间还具有厚薄关系,甚是仿真。
  回忆起自己的求艺之路,於为平淡淡地笑道:“这不是一门容易学的技艺”。於为平高中毕业就被分配到苏州工艺美术厂从零基础开始学做仿古铜器,每天的工作便是一边手工练泥,一边做雕塑模型。当时的条件,在练泥时必须要放入农民穿烂了的稻草鞋中软化的稻草,以此透气降温,防止泥模烧成陶范时由于温度太高而出现的胀裂。于是於为平就需要到处收集农民不要了的稻草鞋,拿回来后放在阴湿的墙角风吹日晒,并每天浇水以腐化稻草。每当练泥的时候,他就去满是蚊蝇的墙角拾几只回来切割,味道常常让人作呕。正是这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於为平精通了制作仿古铜器从制坯、浇铸、打磨到着色的全套技艺。
  如今仿古铜器的市场需求渐渐衰弱,制作成本却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於为平从他的“青铜时代”迈入仿古铜香炉的研制过程。在他的工作间里,小手炉、钵式香薰、蚰耳炉、冲耳炉、筒式炉……古雅而又精致的各色香炉似乎是於为平的一群孩子,一个个优雅地展示着自己充满灵气的“青铜“基因。 □兆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