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老年养生保健问题(心理篇50问)|【健康男女】

 军休强军路 2013-09-15

老年养生保健问题(心理篇50问)

46怎样对待神经衰弱?

  根据钟友彬等专家对100例神经衰弱病人的症状的调查发现,神经衰弱的症状虽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下列5组症状群。

  (1)头部紧张性不适:如头晕、头胀及头痛等。

  (2)睡眠障碍:大多数是失眠,少数表现为嗜睡多梦,睡后仍困乏。

  (3)脑力劳动率下降:主要为脑力劳动不能持久,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障碍,常常是对一般的事健忘,而对烦恼的事不易忘却。

  (4)体力衰弱疲劳感:表现为全身无力、疲劳感与劳动强度不成比例。

  (5)心情烦恼:容易为小事而情绪激动,并伴有心情烦恼引起的其他躯体反应,如心慌、食欲不振等。

  对老年人的神经衰弱诊断标准如下:

  一是症状学标准:至少应具备以下5项中的3项。

  (1)衰弱症状:如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效率减低。

  (2)兴奋症状:工作或学习用脑均可引起精神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但并不表现为言语运动增多。

  (3)情绪症状:易烦恼、易激惹,也可因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或精力不足而焦急、苦闷。但并无广泛的焦虑或原因不明的心境低沉,以与抑郁症相区别。

  (4)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紧张性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等。

  二是严重程度标准:病人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或主动就医。

  三是病程标准:病程至少3个月,症状常有波动,用脑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四是应排除下列疾病:(1)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2)药物中毒;(3)颅脑外伤后综合征;(4)疲劳综合征(由过度疲劳引起的头昏、乏力、注意力涣散等症状,经过休息即可恢复)(5)适应反应;(6)精神分裂症;(7)抑郁症;(8)其他神经症性障碍;(9)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障碍。


南205 2007-12-28 09:55

45有的老人心胸狭窄,遇事患得患失应怎样对待?

  生活中大多数老年人心胸宽阔,为人处事冷静客观,豁达适度,人际关系正常,但也有些老年人想问题、做事情、处理人际关系时,心胸比较狭窄,喜欢斤斤计较,只怕自己吃亏,当这些老人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失去的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却很少很少时,往往会变得意气消沉,心灰意冷。这些老人疑心特别重,喜欢猜疑,常常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或歪曲对方的原意。有时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争吵或生闷气,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这些老年人还常常把自己的身份、地位、级别看得很重,很怕失去什么。当有人不慎冒犯了他,他就大发脾气,不肯原谅。

  实践表明,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窄的人,平时总是忧思不断,耿耿于怀,精神紧张,痛苦缠身,很容易得精神忧郁症、癔病、偏执精神病等。那么,怎样改掉这些毛病?

  (1)要跳出的狭小圈子。心胸狭窄,患得患失的人,凡事总是以我为中心,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要改掉这个毛病,就必须跳出的小圈子,去掉一些私心,减少一些计较,这样时间久了,心胸就会慢慢开阔起来。例如,有些老年人为自己在退休前未能加上工资,评上职称,分上房子而整天闷闷不乐,感到委屈、压抑、愤怒。其实,一个单位加工资、评职称、分房子,情况相当复杂,有的是受现行政策规定的限制,有的是受名额的限制,等等。如果我们能多从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方面想想,那么个人的一点损失就不算什么了。

  (2)要学得宽容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他人排忧解难,对他人的过失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体谅,这样我们就能从生活中获得许多安慰和快乐,取得他人的尊敬。相反,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横眉冷对,怒目相视,不能谦让,那么,我们就会活得很累,自寻许多烦恼。

  (3)要学会适当的放弃和牺牲。生活中的事情不可能都合理,心甘情愿地为某些事作些牺牲,放弃一些要求,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需要的。高尔基说得好:给予永远比索取要好。牺牲一点,放弃一点,并不影响你什么,但却可以换来和平与宁静,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自己的心灵也会因为付出而感到满足和充实。


南205 2007-12-28 09:56

神经衰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预防的。因为神经衰弱的病理生理特征是大脑的轻度功能障碍,而不是脑的器质性病变。从病因来说,本病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但在同样的精神因素作用下,有的人可以发病,而另一些人却安然无恙,说明又和每个人的不同性格素质和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关。如果老年人能避免或减少不良精神因素对人的影响或提高人体对外来有害因素的改造和适应能力,则可以减少或避免本病的发生。其预防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机体的自我防卫能力。神经衰弱的发生与你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而你的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可塑性,经过后天环境的教育和锻炼,是可以改变的。为了预防神经衰弱的发生,必须首先对不良个性进行改造。譬如,弱的神经类型,具有这种性格素质的人比较孤僻,沉默少语,敏感多疑,不善交往,好独自幻想,缺乏信心,好生闷气等。要改造这种个性,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眼界,在各种实际生活中,培养其生活能力,并培养勇敢和自信,使这种个性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这样就会变孤僻为合群,由兴趣狭窄变为兴趣广泛,变多疑为开朗,变胆怯为勇敢,由对生活缺乏信心变成充满信心等。

  二是培养良好的兴趣。兴趣有良好兴趣与不良兴趣之分。良好的兴趣,不仅能增强大脑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预防神经衰弱的发生。因为你所从事任何活动,如果怀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做得又快又好,且可持续较长时间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如果缺乏兴趣,就不容易做得又快又好,且很容易出现疲劳,甚至很难继续下去。如果勉强去做就会造成大脑功能紊乱,长此下去,就有可能发生神经衰弱。

  三是保持良好的情绪。情绪可分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两种。消极情绪使你精神不振,体力下降,悲观失望,垂头丧气,所谓愁闷瞌睡多,就是指这种情绪,这种情绪对健康是非常有害的,长期不去会导致神经衰弱。积极情绪使你精神焕发,体力增加,精力充沛,奋发向上,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指这种情绪,它有益你的心理健康。

  四是注意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应以下面四点去着手:

  (1)保证睡眠时间。如果睡眠时间不能保证,就会直接影响大脑功能。睡眠时间和人的年龄、健康、气候等条件有关。一般认为到了古稀之年,睡眠时间应较长一些,如身体有病,可适当的多睡一些,气候炎热,增加午睡时间,对大脑是有益的。

  (2)注意睡眠质量。睡眠良好与否,不能单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还应看睡眠的质量如何。所谓睡眠的质量,就是指睡眠的深度。充分的熟睡,才会使人消除疲劳,使体力得到恢复,保持精力充沛。

  (3)按时睡眠。按时睡眠,意味着和睡眠周期同步化,随着昼夜交替,有规律地工作和睡眠,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到了睡眠时,就会自然进入睡眠。到了起床时,又会自然醒来,就如同日落日出一样有节律。

  (4)克服不规则的睡眠。睡眠不规则,就意味着自己在拨乱体内生物钟,时间一长必然会影响觉醒和睡眠的节律性。例如,有的老人不分昼夜地打麻将、看电视,如果是短期行为,对你心身影响不大,如果经常娱乐时间过度,就会影响心身健康。

  五是加强体育锻炼。肌肉饥饿是危害现代人健康的祸根。据记载,100年前,全部工作的94%是靠人们体力劳动来完成的。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再加上离退休后无所事事,深居简出,体力劳动程度越来越低,如果再缺乏体育锻炼,结果会使肌肉萎缩,体质变差,健康状况和脑力功能不佳。临床经验证明,不少神经衰弱的老人和长期忽视体育锻炼有一定关系。如果你每天有运动,还能促进良好的睡眠,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心肌的肌肉功能,加快血液流速,从而大大改善大脑、心脏本身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器官功能,加快新陈代谢的进行,使体质健壮,精力充沛,从而减少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六是要注意劳逸结合。神经衰弱的发生有的是由于用脑不当,或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不注意劳逸结合所致。大脑是人体内最精细微妙的组织,也是最容易出现疲劳的组织。疲劳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抑制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可以防止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细胞功能的衰竭。大脑疲劳后,如果用不断刺激来迫使它工作,不注意劳逸结合,不仅工作效率大减,得不偿失,而且有可能造成脑功能的紊乱,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生。因此,老年人连续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

47怎样对待丧偶后的心理障碍?

  恩爱夫妻中的一方不幸逝世,会给活着的一方情绪上造成极度的悲伤,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刺激,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丧偶的老人精神恍惚,说话语无伦次,甚至生活习惯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其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协调,如对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显得冷淡偏执和粗暴,有的常无故地指责别人,或者提出一些使人难以满足的要求。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精神疾病,如情感性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等。

  那么,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要减少心理障碍怎么办?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心理应对或调适措施:

  (1)心理转移。当丧偶老人情绪极度悲伤时,可大哭一场,或向别人倾诉,以便发泄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倘若把忧伤深深地藏在心里,独自一个人冥思苦想,只会强化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2)心理补偿。当丧偶老人情绪极度悲伤时,可看看配偶的照片,抚摸配偶所用过的东西,从而会回忆起夫妻以前相处时的美好时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心理得到补偿。然而,积极的心理补偿莫过于选择理想的新伴侣,这样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新的平衡,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3)心理升华。老人丧偶后为了减轻忧伤,最好把心理活动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出大的贡献,这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然而,应当指出的是,丧偶老人的心理调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为此,无论是丧偶老人的家属、亲戚、朋友或同事,对他()们都应理解、体谅、关怀和予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使他()们感到温暖,从而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南205 2007-12-28 09:57

48样对待凡事总有偏见的这种心态?

  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子偷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

  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偏见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见的人,看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果说某个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说某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有些老年人由于思想能力逐渐衰退,与他人的交往也日趋减少,思想转为闭塞,因此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偏见。那么,怎样克服偏见呢?

  (1)避免先入为主。前面提到的那位农夫,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真的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疑点,其实这些疑点只不过是农夫自己主观臆测的结果,而并非真的是事实。如果有些老年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作出判断,就难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对他人形成偏见。

  (2)避免循环证实。有些老年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还自认有许多理由成见,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环证实的影响。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即你对某人抱有反感,久而久之,对方也会对你产生敌意,于是,你就想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两人的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首先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恶性循环

  (3)增加直接接触。许多偏见往往是由于彼此间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接触而形成和产生的。要克服偏见,就必须跨越敌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碍,加强直接接触,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4)提高知识修养水平。可以说,偏见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而对人形成偏见。


南205 2007-12-28 09:57

49怎样对待脾气暴躁的这种心态?

  一个人有爱发脾气的毛病,确是令人苦恼和遗憾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人要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这话未免有点过头,但发脾气的确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有时甚至会使亲朋成为冤家对头,而对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来说,发脾气对身体的危害就更大了。

  一些老人总爱发脾气,究其原因大多存在以下一些情况:

  一是心胸比较狭窄。这类老人凡事喜欢斤斤计较,别人稍微触犯了他,如无意中踩了他的脚,或不慎把脏水弄到他身上,他就不肯原谅,要大发脾气,甚至大骂一通。有的则对别人过于苛求,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发火。

  二是虚荣心过强。有些老年人常常以长者老者过来人自居,在生活中处处要设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一旦有谁冒犯了他,伤了他的面子,就会大动肝火,发起脾气来。

  三是性格变异。老年人经常性地发脾气,实际上是心理衰老、性格变异的反映。这些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社交能力逐渐减弱,自我封闭性增强,遇事固执过敏,急躁易怒,情绪波动大。

  四是疾病征兆。有些老人脾气暴躁,可能与身患某种疾病有关。如肝病患者,虚火亢盛,心情烦躁,平时容易发脾气。

  老年人常发脾气,会给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蒙上阴影,因此一定要设法加以改正和控制。实际上,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和自制力是可以改变和防止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过去爱发脾气的同志,后来都学会了正确的自我控制。建议常爱发脾气的老年朋友,平时多参加一些集体社交活动,多找那些心胸开朗、脾气好的邻居、朋友聊天,经常与他们作伴。同时,也可请家人子女随时随地督促,这样,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可以改掉的。如果属于病症反应的脾气急躁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南205 2007-12-28 09:58

50怎样对待智能衰退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副作用?

  所谓智能,是人的诸种能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计算力、想象力等等。

  据国外文献报告,65岁以上的老人约5%有不同程度的智能衰退。轻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变差,以后逐渐发生思考、判断力下降,对时间和地点辨认不清;重者表现为精神抑郁、易怒、易兴奋,不能料理日常生活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科学家研究指出,老年人智能衰退,实质上是脑的生理性老化。

  老年人智能严重衰退,不仅影响正常生活,还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因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首先,要控制智能衰退的发展,可使用各种代谢激活剂,如氯酯醒、脑复新、高涎酸等,这些药物适用于智能衰退的初期,对脑代谢活动的激活非常有效,在一般情况下用药后记忆力减退、情绪抑郁等现象可以获得明显的改善。如果病情发展到易兴奋、易激怒、易受刺激时,应增加适量的精神安定剂。

  其次,要尽可能保持残存的脑机能,要多和患者谈心,和他聊天,拉家常,一起回忆往事,让其多动脑,也可有意识地向患者提些问题,让他解答。对患者生活上的照顾,要恰到好处,在日常生活中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得到必要的锻炼。

  第三,要对症处理,对于易怒、易兴奋的智能严重衰退的老年人,可服用安定剂,但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如利眠宁、去氧安定等,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排泄慢,容易在体内蓄积,倘若开始就大剂量用药,容易引起过度镇静而导致嗜睡倾向。

  老年人为了预防智能衰退,平时要多看书学习,勤于动脑,因为脑细胞具有用进废退的特征,如果平时能勤于动脑,输入大脑的血液和氧气就充足,脑细胞的发育就好,活力就强,衰老和递减的速度就慢,甚至到了老年阶段还会长出新的神经细胞来,许多科学家年逾花甲还能不断发明创造,并以惊人的精力从事复杂精细的实验操作,正是由于他们勤奋用脑,使脑细胞保持着良好的活力的缘故。所以,人们常说脑子越用越灵,这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

  此外,为了预防智能衰退,在日常饮食中可多吃些健脑食物,如鱼肉、牛奶、豆类、菠菜、胡萝卜、水果等都是理想的健脑食物。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多做左侧肢体的体操,对预防智能衰退也是颇有裨益的。


morrissey 2007-12-29 09:54
关爱老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年轻人,因为自己也会变老.


查看完整版本: [-- 老年养生保健问题(心理篇50问) --] [-- top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