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妻间的距离感

 女儿家家 2013-09-16

 

 

夫妻间的距离感

 
 
 
 

 

    我们是夫妻,但是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一起,更不强求他或者她的兴趣爱好和我的一样。在婚姻之外,我们依然独立和潇洒。

 

    人们往往以为夫妻之间应该是亲密无间,彼此没有任何的隐私。然而现在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夫妻之间相互吸引的源泉不在于袒露无疑,而在于神秘莫测。这种神秘感的创造来源于夫妻间不断地发展自身,给自身及自己的婚姻世界不断加入新的内容。不变化,夫妻双方老在对方的眼皮子底下晃来晃去,整日地耳鬓厮磨,整日地形影不离,整日地心心相印,这种令人十分羡慕的生活,只会使夫妻双方永远停止不前,脱离瞬息万变的时代。而且即便如此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在不变化的环境中总会感到厌倦。也许会有这样的夫妻存在,但是你会看到这是一个孱弱的,保守的婚姻。婚姻成了他们相互取暖的火炉,他们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他们不再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心理空间,不再有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和洒脱。他们两个人合二为一,把对世界的恐惧紧紧地关在了家门之外,在封闭的幸福中平庸地过完这一生。

 

    在一起,但不是百分之百共同生活,支持这一主张的认为这样做更合理,更平等,更尊重对方,也对自己有利。《要在一起,更要自由》的作者曾调查了五对年轻夫妇,要他们把周末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结果发现他们除了在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真没有在一起做什么事情。法国《快报》周刊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的夫妇还是希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可是在此基础上各自干各自的工作。百分之四十六的人认为共同生活比分居幸福,但是两个人要保持自己的闲暇娱乐。百分之二十七的人认为收入应该分开,账目应该分开。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家里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百分之四十二的人认为人可以同时爱两个人。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认为如果伴侣不忠,只要现有的共同生活不受影响,自己情愿不知情。调查同时显示,那种共同生活要预约的生活方式并不普遍受人欢迎,有兴趣尝试这种生活方式的法国新婚伴侣只有百分之十六,而坚持这样做的只有百分之二。

 

    所有时尚的生活方式都会有其深远的社会原因。婚姻生活的改变实际上是基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前女性可以在婚前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婚后由于既无职业又无收入,共同生活其实就是丈夫的生活。丈夫是一家之主,一切由他的意志为转移。如今大部分的女性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事业,物质和精神上都可以自给自足。要把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完全合在一起,她们当然不会同意的。至于男人,面对一个平等的伴侣肯定比面对一个惟他是从的女人要复杂得多。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学习与伴侣的相处,要有相对自由和独立的空间成为了他们的呼声。

 

    没有陌生感的夫妻是没有新意的。具有了陌生感,那也就是把长长的空白留给了对方。在空白中的夫妻使他们有空隙去从容地品味他们的日子。或者空白中他们投向各自爱好或者擅长的领域。一定的距离感使他们的内心跳跃着新奇的火花。他们有所背叛有所忠诚。他们具有对于固定生活方式的反叛的激情和狂飚般摇撼的意向。

 

    无论关系多密切的人,都不可能“亲密无间”。两个人毕竟不是一个人,即使夫妻也是这样,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追求目标……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从理论上讲没错,实际上行不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隐私,都有守口如瓶、秘不可宣、永远属于自己的东西,没必要完全彻底告诉别人。法律保护个人的隐私,窥探、发掘别人的隐私是不道德乃至违法行为。即使同床共枕的伴侣,也允许心理上设防,保护自己的秘密。知道得越多,烦恼越多。有些夫妻把几十年前的小事都“坦白”给对方以示忠诚,殊不知适得其反,有时候常常成为“两伊”战争的导火线,弄得分崩离析。

 

    这种心理防护是指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是大非还是应该倾吐出来,相互商讨,做出正确决策,保持家庭和睦稳定。其实,生活中没有多少“婚外恋”,也没有多少“第三者插足”,时下的电影、电视剧津津乐道,夸大了事实,形成误导。影视如此宣传旨在提高票房价值,切不可对号入座,提心吊胆。

 

    行动也应该提倡距离。形影不离,一步也分手不得,将制约对方。雷达似的跟踪,必然造成对方逆反心理,使行动更加诡秘。有些妻子总怀疑丈夫在外头招蜂引蝶,寻花问柳,每次归来都要详加盘诘,令丈夫反感。每个人都有行动自由,多亲近的人也不要限制,束缚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当然,违法乱纪的行动应该制止。

 

    有人称这种婚姻模式为“一分为三”的婚姻模式。时光演变到新世纪,新一代人类变得更加的务实更加注重享受自我。因此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寻找一条折中的道路:即尊重婚姻的世俗意义,不完全被它所束缚;既享受婚姻的快乐,又试图在婚姻中保留更多的自我。传统婚姻的封闭性正在被逐渐打破。

 

    三十多岁的韩山是一名建筑师,他的妻子是一名教师。他们结婚五年了,可是彼此都固守着自己的职业,爱好,习惯和生活内容,也不指望对方改变。他们约好每天下午一起吃饭,雷打不动。每周日下午家人聚会,无故不得缺席。其余时间共度生活要预约。

 

    如果说韩山夫妇在结婚之前就对自己的婚姻有了清醒的主张的话,朱亮和周凝则是经过合二为一的碰撞,感到深深的不适后,总结经验教训后的选择。刚结婚的时候,他蹦迪她跟着,又不爱跳,在震耳欲聋的声音中坐立不安,弄得两个人玩得都不愉快。她看电影必定拉他同去,偏偏两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一场电影看下来谁都别扭。时间一长,两个人就渐生龃龉。最终两个人主动作出了选择,把拴着彼此的缰绳解开。各自去寻找新鲜空气。要玩就玩个痛快尽兴,夫唱妇不随,各自去寻欢。有朋友为他们担心:你们性格爱好相差这么老大,又老不在一起活动,时间长了感情会不会受到影响?周凝说:这是我们深思熟虑的结果。正因为彼此相爱,才不想让对方为自己牺牲,不想强求对方与自己一致。想来想去只要彼此信任,各自爱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大家感觉都比较好。

 

    繁忙的都市中,大多女性整天奔波忙碌于单位和家庭之间,这种日复一日单一而又乏味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消耗”着女人的生命。第三空间则给她们带来了自由感、舒适感、私秘感,更为她们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

 

    存在主义之父萨特与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相爱之初就签订了契约:我们彼此相爱然而不限于一夫一妻;我们互相忠诚,但是彼此自由,可以体验偶然爱情;我们一起在文学和哲学中探询生命的意义。这份契约是一种非常清醒的探索,萨特和波伏娃试图在传统的婚姻道路之外找出两性相爱的全新的可行方式。他们似乎成功了,终其一生萨特和波伏娃的精神纽带从未断绝,萨特对波伏娃表白:我用自己的方式忠于你!波伏娃则在自己的自传中说: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是和萨特保持了这种关系。他们的关系既是情人,也是同事和朋友。他们相互扶持,又各有风流韵事,但令人吃惊的是,彼此从不因此产生敌意。西蒙·波伏娃不仅以《第二性》闻名于世,且积极为萨特学术理论做推广。其实他们也是为了摆脱婚姻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自由。也许在中国这还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人们对于夫妻之间的距离也产生了必要的认识。

 

    另一个相类似的例子是墨西哥画家夫妇弗里达和里维拉,他们先是因忍受不了对方的不忠而离婚。但后来又复婚,这次结婚的前提是双方都已决定接受对方有婚外情,他们最终相偕到老。

 

    影、视、歌三星芭芭拉·史翠珊曾与将要结婚的男友订下一个婚前合约,内容之长,所列之详尽让许多男士汗颜。《侏罗纪公园》导演史匹德·史匹堡与其妻也有一纸婚后财产分配协议。

 

    很多人认为,缘定三生,我都是你的人了,肯定是与你不分你我的了。但是,谁又能保证一段婚姻永远坚不可摧?即使是婚姻生活,也一样可以维持自己的权利和生活的独立性。或者说婚前的协议,不仅是财产、有关生活方式、事业选择等等,如果在结婚以前都可以说得清清楚楚,并立字为据,是不是感情生活会变得纯粹很多?一旦离婚更不会因为财产分割,而闹得不愉快。这正是怕麻烦的现代人喜欢的婚姻方式。

 

    爱,不一定是自私的,这些爱得无私的人们不仅可以给对方自由,甚至还会分享对方隐秘的喜悦。笔者认为,“距离”只是宏观界定,不好用尺子来量,夫妻距离一米还是半米?父子、母女、朋友距离三米五米……太近了容易“追尾”、“翻车”;太远了又可能“失控”、“疏离”;不远不近,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