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哲理诗掠影

 田牧 2013-09-16
思想光辉灿诗坛

——古代哲理诗掠影





诗的主要功能是抒情,但“情”与“理”在任何文学作品中都是难以截然分离的。中国古代哲理诗源远流长,屈原、曹操的作品就有很多篇章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唐诗重情,但已不乏哲理诗;宋诗重理,追求神韵,以理语入诗,哲理诗遂蔚为大观。此后哲理诗几成门类,元明清相继不衰。诗人们往往通过写景咏物、怀古咏史、赠人送别、评人言事、抒情寄意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观点,或警示人生,或开启智慧。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一、探索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

对于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本质的认识和发展规律的探索,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来证明,哲学家运用思辨推理来阐释,文学家则借助形象意境来揭示。古诗中有许多探索自然、社会规律的诗篇。

唐代司空图《退居漫题》“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莫愁春已过,看着有新春。”明代于谦《除夜宿太原寒甚》:“寄语天涯客,清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通过燕语、花催、清寒、春风等物候现象,揭示了事物应时变化,春秋代序,四季轮回的规律,让人叹春怨冬的伤感心情豁然开朗,表现出开阔乐观的精神状态。清代汪琬在出游时有感苏轼“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前赤壁赋》)慨然吟道:“初入秋来景物新,拖筇放足任天真。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月下演东坡语》)认为江山风月的主人并非永恒不变,只有心闲才能成为大自然的真正主人。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探求审美的认识规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清代翁格的《暮春》:“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春风。”都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着眼,通过花草的荣枯描写,蕴含着生命原动力的深邃哲理,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人们的顽强斗志。

李商隐咏月诗云:“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必有情。”月圆自是让人欣喜,但月缺也不必惆怅,圆有圆的韵味,缺有缺的情致,更何况圆缺有时,盈虚有则呢。宋代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通过咏物,揭示了万物都有共性和个性,且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不能主观厚非。欧阳修的《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将飞鸟与笼鸟鸣叫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蕴含天性不可夺的真理,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唐代李峤则用“圆魄(月亮)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月》)的自然现象来阐释事物矛盾的复杂性,人间万事从来都是因地而异,千变万化的。刘禹锡通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的沧桑变化,寄寓胜景不常,世事变迁的无尽感慨。宋代朱继芳通过咏柳“临水送将归,春风折赠时。而今三丈树,元是手中枝。”来阐发凡巨皆作于细、凡大皆起于小的发展道理。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以及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让人在领略到诗人登上高处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同时,体会到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平凡而深刻的道理。

唐代陈标的《蜀葵》“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一语道破蜀葵令人讨厌的原因:花开得太多。阐明一个凡事要适度,物极则必反的道理。范仲淹《书扇示门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教育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处理问题,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更替变化,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勿以物喜,勿以己悲,要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宋代梅尧臣《使风船》“清滩直上水连天,坐看高帆后复前,自是乘风有迟速,不由人力爱争先。”通过行船因风而有快慢的描写,阐述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强调做事要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也是阐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强调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统一的结果。陆游《一壶歌》“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华满帽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是参透人生的彻悟,兴废贫富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宇宙才是永恒无限的。司马光《瞑目》“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以哲人的眼光审视世界,发现历经千古,自然界看不出太大的变化,而生民已代代相传,进而体悟出自然界的永恒和人世间的兴废以及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通过对韩冬郎才思敏捷超出了其父韩瞻(畏之)的赞叹,总结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社会发展规律。明代高濂《题壁》“鹊噪非为喜,鸦鸣不是凶。善淫分祸福,岂在鸟鸣中。”批驳了愚昧的人们以喜鹊叫为喜兆,乌鸦叫为凶兆的迷信说法,并进一步指出,善良带来福分,淫恶招致祸患,充满辩证的思想。



二、总结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

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在不断地探索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在不断地总结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经验可以借鉴,教训让人警省。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让历史稳步发展,可以让人健康成长。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 “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才即至公。”诗先从周成王像其祖、父一样谨慎治国和周公、召公治国方法不同,然而都能卓有成效的历史经验入手,提出自己的人才观——选拔人才要捐弃门户之见,公正大胆地启用,而选才的标准就是“实用”。宋代李九龄《读<三国志>》“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诸葛亮、周瑜在则蜀、吴兴,死则蜀、吴亡,推断出一个结论: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于任用贤才,国家兴废并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批判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唯心史观。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通过耕者辛勤的耕作和渔者危险的捕捞,从人们常见的日常生活中形象地总结出物力维艰的道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意蕴深邃的格言。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庐山变化多端,千姿百态的看山经历中,总结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可得出不同的结论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精警简约,意趣横生。“着意寻春未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宋代佚名《梅花》诗道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现象: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往往熟视无睹,而去舍近求远,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发现而已。提醒人们要留意观察,善于发现。

杨万里《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诗人看似在抒发山行的感受,其实是在揭示生活中的哲理——人生的道路就像崎岖的山路一样,到处是艰难险阻,还布满了陷阱,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盲目乐观。人生的道路到处是艰难险阻,白居易、李群玉都以《放鱼》诗揭示了这种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戒。白诗云:“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盘涡峻激多倾险,莫学长鲸拟害人。”李诗云:“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诗人借给鱼放生的嘱托,忠告人们要提防“香饵”的诱惑,要警惕“盘涡峻激”,不要浪游江湖,更不要有害人之念。诗人写的是鱼的世界,揭示的却是人世间的险恶,寄意深远。清代汪秀峰《咏蚊》“乍停纨扇便成团,隐隐雷声夜未阑。漫道纱厨凉似水,明中易避暗中难。”明代李梦阳《江行杂诗》“十八滩都尽,舟人惯不劳。可言滩石险,难测是平涛。”分别通过为避蚊咬,只好把蚊帐搬放到明亮的月亮下面的事,和借助江上行舟的日常生活现象,隐喻社会斗争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深刻教训。清代赵翼《一蚊》“六尺匡床障皂罗,偶留微罅失讥呵。一蚊便扰人终夕,宵小原来不在多。”也是借蚊子难防,暗喻坏人或者小人不在多少,即便只有一个,也会闹得你不得安宁。明代祝允明《绝句》“因名为利苦奔驰,换得身疼气似丝。到此都寻参与术,名难将息利难医。”有的人被名缰利锁所束缚,苦苦奔驰,到头来心力憔悴,百病缠身,再去寻找人参和白术等补药来滋补,但名利之症是无药可救的。刘禹锡《秋词》(之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淡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登上高楼,远眺万里霜天的萧瑟秋光,顿觉清爽入骨,思想澄净;而面对千娇百媚、繁华浓艳的春色,却会挑动你沉酣迷乱,轻浮若狂。使人体会到艰难让人清醒让人坚强,而逸豫使人消磨使人堕落的道理。曾巩《咏柳》“乱柳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借柳条乘风势而狂舞,全然忘记了严霜时的枯叶凋零,讽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出语冷峻,足令得意忘形者惕然深思。宋代曹豳《咏缘杆伎》“又被锣鼓送上竿,者番难似旧时难。劝君着脚须教稳,多少旁人冷眼看。”通过对爬竿艺人表演的描绘,引发议论,告诫那些飞黄腾达、青云独步的人,不要纵情无忌,忘乎所以。宋代黄庚《污衣》“一点缁尘浣素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教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未浣时。”以衣污难洁,寄寓“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生教训,告诫人们立身行事要慎之又慎。

在专制的封建社会里,文狱迭起,人们没有言论自由,偶有不慎,便遭来祸患。人们总是生活在诚惶诚恐的环境里,只得三缄其口。有的人巧言令色,成了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看起来很得意,其实只是主人的玩物,也没有自由。有很多诗人便借用动物的遭遇,用诗的语言告诫自己和人们要慎于言辞。唐代罗隐《鹦鹉》“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明代方孝孺《鹦鹉》“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只为从前能解语,半生不得在山林。”宋代李觏《闻莺》“才转歌喉碧树枝,惊飞还避巧丸儿。可怜蜂蝶无言语,入遍花房人未知。”罗诗中的鹦鹉,因为讲了“分明语”而被关在笼里,被人剪了翅膀,再也回不了大自然。方诗中的鹦鹉,因为“能解语”,落得个被人玩赏的下场,永远回不了山林。李诗中的莺,正在它刚刚唱响美妙的歌喉的时候,就被持弹挟弓的小儿发现了,于是被吓得魂飞魄散地惊飞起来。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管你是讲了“分明语”,还是“能解语”,抑或毫无目的的“转歌喉”,其遭遇几乎都是一样的。言多贾祸,真是经验之谈,不得不让人警觉和深思。元代聂碧窗《哀被虏女》“当年结发在深闺,岂料人生有别离。到底不知因色误,马前犹自买胭脂。”讲了一个年轻女子因美貌而遭劫掳,害得别夫弃子,但在被劫的路上还要去买胭脂化妆的故事。她执迷不悟,必将遭到更大的灾难。诗告诫人们,要吸取历史教训才会少犯错误。宋僧遇贤《杂诗》云:“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杨万里《下横滩山望金华山》云:“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两首诗都是用行船来揭示事理。诗写的是,出于险境的时候,人们处事往往特别慎重,而在安全的情况下则往往忘乎所以,一旦灾难骤至,则惊慌失措。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李商隐的《题汉高祖庙》“承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刘邦乘势发展,以天下为家,终成帝业;而项羽攻进咸阳后却心怀故里极欲东归,最终竟无脸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诗人通过咏史,告诫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志存高远。



三、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面对封建社会专制残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骄奢淫逸、摧残人才、是非颠倒等等腐朽现象,进步的、有良知的诗人们虽然无力回天,但是他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的思考,以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对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揭露。先看下面的两首诗:

泽国江山入画图,生民无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



自古边关缘底事,多因嬖幸欲封侯。

不如直与黄金印,惜取沙场万髑髅。

——(宋)刘咏《咏史》

封建社会战争频仍,残酷的战争,使得无数战士血沃沙场,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无数的田野凄凉荒芜。这巨大的牺牲和损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只是在建功立业的幌子之下,实现幸臣的“封侯”欲望罢了。为了“一将功成”而导致“万骨枯”的悲惨后果,真是罪孽深重啊!诗人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封建社会战争的本质。

统治者夺得了天下,总是走不出“其勃也忽,其亡也忽”的怪圈。苏轼的《骊山三绝句》(选一)给予了揭露。诗云:“成功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便在骊山修筑阿房宫,备极豪华,但刚修成,就被项羽付之一炬。唐玄宗不吸取历史教训,又在那里为杨贵妃盖起了华清宫,“安史之乱”竟使杨贵妃魂断马嵬,大唐也伤了元气。他们一旦胜利,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而不思励精图持盈守成,而是骄奢淫逸大兴土木,搞得天怒人怨。清代张之洞《金陵杂诗》“兵力无如刘宋强,厉精政事数萧梁。何因不享百年祚,酖毒山川是建康。”兵力强盛的刘宋王朝、看似励精图治的萧梁王朝,怎么都只有五十几年的运祚,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只因为他们宴安酖毒,沉迷于金陵的“六朝金粉”之中,“其亡也忽”则是必然的了。龚自珍 “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己亥杂诗》)借与魔术师讨论叠累弹丸之势,发表对当时社会“危如累卵”的险恶态势的看法,以期引起统治阶级警觉。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已决定了它必将灭亡的命运。面对清末物欲横流,“钱”可通神的腐败现象,乌尔恭额作《观人所藏古钱》以讽:“钱法从来为便民,殊形诡制代相珍。谁知用到通人处,累及苍生不止贫。”诗人通过对代代被人珍视的钱的议论,揭示当钱到了“能使鬼推磨”,可以支配一切的程度的时候的严重后果。其祸及苍生的不光是使人民陷于贫困,还会危及社稷政权。

封建王朝都是家天下,在用人上往往任人唯亲,看重门第地位,而压制人才,摧残人才。刘基在《卖柑者言》中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进行过无情的揭露。他的《题安石蒲葵图》也是入木三分:“东山导骑出岩阿,能使枯蒲贵绮罗。却恨卞和无禄位,中宵抱玉泪成河。”东晋谢安是望族,是名士,他代乡人出售枯朽的蒲扇,其价格超出了珍贵的丝织品,而人们相信他竟争相抢购。春秋楚人卞和是平民,虽然怀瑾握瑜,楚厉王和楚武王都以为他在行骗,而遭刑戮,只得中宵长泣。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只看门第地位,不重视人和物的实际价值的社会弊端。龚自珍面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思想造成的严重压抑和人才遭到无情摧残而导致社会“万马齐喑”的局面,高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然而,“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龚自珍《释言》)有文采的树木会招来斧凿,遍体鳞伤;鸣声美妙的鸟儿总被笼囚,不得自由飞翔。有用的人才在专制制度下往往被扭曲,被扼杀。谭嗣同《题宋徽宗画鹰》: “落日平原拍手呼, 画中神俊世非无。 当年狐兔纵横甚, 只少台臣似郅都。”(郅都,汉孝景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后迁为中尉,行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之畏惧,侧目而视,时号为“苍鹰”。后因以“郅都鹰”形容威仪慑人。)作者通过以画中的老鹰自喻,感慨有志之人并不是没有,而是不能被重用。作者即使有清扫狐兔之志,可惜也没有提携之人。写出了作者的济世之心以及无法实现抱负的愤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揭露了清朝末季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令人感慨。一个不能任人唯贤的社会必将是一个腐败的社会。

封建社会是一个分配极不公平的社会,统治阶级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广大劳动人民和下层寒士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人多有讽议。明代兰廷秀《信天翁》“荷钱荇带绿江空,唼鲤含鲨浅草中。波上鱼鹰贪未饱,何曾饿死信天翁。”鱼鹰(鸬鰦)辛苦捕鱼却无法吞食,信天翁(一种水禽)却不劳而获,专食鱼鹰丢落之鱼。明代王守仁《霁雪》“霁雪楼台夜更寒,晓来霁色满山川。当歌莫放阳春曲,几处人家未起烟。”诗人面对雪后初晴阳光普照的山川,本想高歌《阳春白雪》,但看到远近村落都断了烟火,哪还开心得起来呢?明代沈周《桃源图》“啼饥女儿正连村,况有催租吏打门。一夜老夫眠不得,起来寻纸画桃源。”小儿因饥饿而发出的悲啼声一村连着一村,但凶神恶煞的官吏还在打门逼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道啊!忧心忡忡的诗人只得寄希望于世外桃源了。

明代唐寅《题秋风纨扇图》“秋来纨扇合收藏,何时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诗人借题画揭露社会风气的败落,抒写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清代于华春《捕蟹》“爬沙响处费工程,隔岸遥闻下簖声。毕竟世间无棘手,江湖多少尚横行。”作者由蟹的横行联想到当时社会坏人当道,横行无忌的黑暗现实, 发出“毕竟世间无棘手”的感叹,充满愤懑不平之气。



四、宣扬立志修身的基本原则

确立远大的志向,磨砺坚强的意志,是仁人志士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描绘了竹在艰难的环境里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形象和性格,寄托自己立志坚定、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人格精神,激励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志向有毅力。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当年为避皇室争斗之祸曾进山当了小和尚。一日,李忱随希运禅师游黄檗山,禅师见瀑布飞挂山前,即口出一联赞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立刻联了一句:“深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气度非凡。前后合在一起,成就了一首富有哲理的七绝,名曰《瀑布联句》。全诗通过刻画瀑布的完整性格,塑造了一个有志者的形象。而这位小和尚后来果然当了皇上,即唐宣宗。唐太宗李世民《破阵乐》“秋风四面足尘沙,塞外征人暂别家。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袁枚《还山》“重理残书喜不支,一言拟告世人知。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都是通过只要不辞劳苦就会达到目的的“行者常至”的事理,来说明只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就会成功的“为者常成”的道理。宋代孔武仲《直舍新辟西窗》(二首选一)“推到西墙半日功,暑天饶作一窗风。人间岂有炎凉隔,只在施为向背中。”作者从推墙开窗即可转炎为凉的日常杂事中,悟出“事在人为”的哲理。宋代方惟深《滟滪堆》“湍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自是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诗人通过赞誉长江三峡的船工穿越激流险礁,稳驾轻舟的娴熟技术,阐明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首,诗人尽管已经辞官,而且是“浩荡离愁”,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仍然激励他为国家、为社会竭尽余年心力。借助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自然规律,表现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坚强性格与献身精神。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于谦《题画菜》“青紫均沾雨露恩,一团生意淡中存。食前方丈傥来物,大节还须咬菜根。”先说菜蔬无分贵贱,都同沾化雨甘霖,它们的一团生气就在淡泊之中,即使是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典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但这只是无意而得的东西,不可刻意追求,真正要做到大节不亏,就必须廉洁自守,耐得住清贫。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丧尽不如君。”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自在自得的神情;后两句借题发挥,即事论理,拉出逐名争利、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对比,一贬一褒,警醒世人。表露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陆游《排闷》“西塞山前吹笛声,曲终已过雒阳城。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诗人忆起当年乘船出蜀的情景,联想到人生的征途,阐发事理。世道坎坷,但只要抛开那些名缰利锁,就会顿感天高地阔,前途一片光明。宋代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为什么芸芸众生对诗中描绘的这种清幽淡远的意味很少有人领会呢?原因是,世人亟亟于名利,心浮意躁,哪还有心思去体会呢?情境的净与静只能同心境的净与静才能产生契合,进而达到一种高妙的境界。苏轼《撷菜》“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诗人由东园蔬菜长势茂盛,萝卜、芥菜都“儿孙满堂”的景象,联想到晋代何曾豪奢无度每天山珍海味,还说无处下箸,进而引发议论:我和何曾同样只求腹中一饱,他为什么餐餐要食鸡豚呢?作者鄙视那些锦衣玉食的权贵,表现出随遇而安、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人与人能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能够相处在同一个空间,能够发生各种关系,这就是一种缘分。大家都要珍惜这种缘分,和谐相处,切不要斤斤计较,许多诗人用哲理诗宣扬这种思想。唐代刘叉《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报细碎仇。”诗人将一柄剑比作一条古时候的秋水,它流到了我的手心,我又让它流到你的手里,你要仗着它去干一番功业,千万不要利用它去报私仇小怨。唐代张祜《书愤》“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平生莫邪剑,不报小人仇。”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宋代杨玢《示弟子》“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故居被人侵占,杨玢以唐代金碧辉煌的含元殿现在早已荒草萋萋为例,教育子弟要从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待得失,处理好邻里关系,不要去计较,就当作是当初没有这些产业。明代林瀚《诫子弟》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也是用秦代兴废告诫子弟宽怀大度,使得邻人盛感其德,自动毁墙让地,两家和好如初。元代黄庚《寄家书》“南轩北牅又东扉,取次园林待我归。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语重心长地用不要栽带刺的杂草,免得日后挂破子孙的衣裳,来教育家人不要无端与人结怨,以免祸及子孙。白居易《送考功崔中郎赴阙》“称意新官又少年,秋凉身健好朝天。青云路上无多路,却要徐趋稳著鞭。”真情规劝崔中郎春风得意时更应谨慎行事,以免失足。表现出诗人对青少年的深切关怀,蕴含深刻。陆游《海棠》“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刻深。”海棠艳冠千林,但美而无香,故常遭讥评,陆游从评花中领会知人论世的道理,认为凡事要看优点,不能求全责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士人的价值体现和立德修身的要求。仁人志士,不管穷通,孜孜以求,留下许多至理名言,尽管时过境迁,价值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五、推介读书治学的态度方法

古人读书治学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荀子的《劝学》,韩愈的《进学解》、《师说》等都是光耀千古的文章。古代诗人则是用形象的语言揭示读书治学的道理。

宋朝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把书本比作“半亩方塘”,打开书本就像打开一面镜子,把书中丰富的内容比喻为“天光云影”,这些比喻既雅趣又新颖,让人顿生喜爱之情,足见作者对书本的珍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沉溺于学海的那种惬意与忘情。后两句顺势设问,巧妙设喻,道出了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不断地积累的深刻道理,别开生面。宋代姚宏《梦笔溪》“一宵短梦惊流俗,千古高名挂里闾,遂使后生矜此意,痴眠不读半行书。”诗中用江淹梦神赐笔才气纵横闻名乡里,而后笔被索回则江郎才尽的典故,告诫后生不要误信“文才神授”的神话而不刻苦用功。意蕴深邃,让人警醒。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首纯粹的说理诗,前两句从古人治学的经验谈起,阐明做学问要竭尽全力、持之以恒,突出“少壮功夫”与“老始成”的因果关系;后两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阐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了为学必须终身学习,不遗余力,重视躬行的认识规律。

宋代吴可《学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从“学诗” 与“参禅”的内在联系,指出学诗要像禅宗修行那样,自行开悟。批评了“头上安头”因袭他人的行为,强调诗人要跳出杜甫的固有格式,冲破前人的窠臼,要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另辟蹊径。宋代戴复古《论诗》“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强调诗贵创新,写出自我,反对拾人牙慧。清代赵翼《论诗》“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过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第一首,用大自然化育万物,才创造出满眼生机与诗人同天工争奇斗巧,不断开掘新意进行类比,说明自然、社会的变化是无穷的,即使是预支了五百年的新意,千年之后也成了陈旧的东西。强调了诗歌只有不断创新,才有活力和生机。第二首,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揭示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个时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出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各领风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前人不可能写出反映后世生活的诗歌,李杜也概莫能外;后人不能、也不可能总是泥古模古,而会不断创新,写出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读书治学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陆游《读史》“南言莼菜似羊酪,北说荔枝如石榴。自古论人多类此,简编千载判悠游。”借南人不辨莼菜羊酪,北人不分荔枝石榴的现象,指出古今学人以耳为目、以偏概全的弊端,强调读史时应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避免盲目性。清代袁枚《遣兴》(二十四首选二)云:“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第一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追求完美的“阿婆”,仍然像爱打扮的“初笄女”一样,没打扮好总不肯见人,来表达自己诗没改好不能示人的严肃的创作态度。第二首,诗人用“心有灵犀”来比喻人与物的心意相通,用诗的语言形象地宣扬他一贯主张的“性灵”理论。只要善于解用性灵,寻常万物都能与人的心性相通,都能成为诗文中的绝妙好词。



哲理诗是通过情感的传导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是通过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通过艺术的语言给人以心智的启迪。她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表达了对社会理想的向往,是我国诗歌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