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须担心农村土地兼并

 小母羊ufo 2013-09-16
   

农村发展应该组织化,这是共识,但是组织化的形式,我想最好就是企业化。这是比较现实的,也是一个趋势。农民种地是富不了的,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目前的种植业还是小农经济形式,成本很高,收益很低。所以即使是发展种植,也应该是规模化,搞农场制,而不是现在的形式。

农村的企业化,首先是农业的企业化、农场化,就是政策应该允许农村出现专门从事种植的农场主。现在一个人完全可以种一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土地,为什么不让他多种呢?主要还是观念问题。国家提倡发展企业,在城市里,我们不怕出现大企业家,实际上企业家在国外就是资本家。我们不怕城市里出现大资本家,为什么怕农村出现大地主呢?为什么怕农村的土地集中兼并呢?改革开放初期,在生产队解体、土地承包到户的时候,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因为当时生产力很低下。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农业就应该向规模效益转轨,按经济规律来说,就应该出现农业企业,出现农业企业家,出现大农场主。我们不能在观念上有所局限,要想办法顺应经济规律,鼓励农业企业、农场的发展。

除了农场化之外,农村的企业化,应采取多业并举的企业形式。农村最有活力的十年,是1978年到1988年,那时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活跃农村,为农村创造财富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来《土地管理法》出台以后,要求农村只能在承包地里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原来是“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副”业才是农民致富的关键,结果《土地管理法》一出台,“副”字被砍掉了,很多乡镇企业被关闭了,或者搬到了城市的开发区,农村的发展就变得非常缓慢。所以说农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企业,有了企业,农村才能富裕起来,农村经济才能活起来。

农村发展企业化,首先要放开农村的建设用地,给企业发展以空间。这个问题最难。为什么农村不能办企业?就是因为农村的计划经济框架设定了“农村住的就是农民,农民就是种地的”,“农村的土地不能建房子,不能建工厂”的观念。这样的观念究竟从哪里来的?应该说是源于我们对粮食短缺的恐惧。可是认真想一想,我们的粮食是问题吗?粮食从来不是问题。近年考古发现,河北邯郸磁县8000多年以前的原始部落遗址就有储粮总量多达十多万斤的谷物储存窖。历史上的缺粮现象,也不是因为耕地不足。

现代农业种植业分四个层次,第一是种牧草,用于养羊养牛,供应人们的奶制品和肉类;第二是种树,种植速生林,供应各种木制品;第三是种植饲料谷物,供应畜禽的饲料;第四才是种植蔬菜、粮食,供应人们的蔬菜和口粮,这一层次的种植业需要的土地是很少的。农村发展企业化,必须解开粮食问题的心结,给农村企业一个发展空间,放开企业建设用地。

凡是富裕的地方,都是有企业支撑的地方:县城有开发区,地区有开发区,省城有开发区,有的还是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些地方的土地盘活了,财政收入就增加了。企业来了,就业就解决了。我在考察时发现,山东发展很快,为什么山东发展快?因为其他省市都是以县为单位搞开发区,山东很多地方以乡镇为单位搞开发区。我到合肥去参加一个土地问题论坛,沿途发现,山东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连地都不种,安徽则一片丰收景象,看不到什么企业。所以安徽和山东的经济相差很远。

农村的企业化,首先要允许农村发展企业,把企业都集中在开发区,集中到城市里,农村就要萎缩,农民就没前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