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黛玉 深度解析

 爱雅阁 2013-09-16
林黛玉深度解析

 图片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无人能及的。最初的书名为《石头记》,也有过《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的书名。其作者几乎已被学者们一致烙上了一个历史之印——曹雪芹。此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谜题之多而引来后人的研究人员和文章之多,其影响之大,实乃中国几千年来文学史上的辉煌与奇迹。读一遍《红楼梦》那只会是略知皮毛,倘若去读很多遍,那也不一定就能理解透彻的。虽然诸多红学专家倾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也只会感觉疑惑越来越多,而争论也会越来越多。总而言之,每个人读了就应该有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毕竟作者本人已经不可能为我们解答了。我非红学研究人员,但我有我的思维和理解,今日之解析,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的请自己保留。

      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为这部伟大著作里的两大主角,是通过在荣国府里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而贯穿着整部小说,也一直紧紧牵系着读者们的心。“美中不足,好事多磨。”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人生纵然是美好,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女娲补天本就是一个传说,所谓大荒山就是大大的荒唐,无稽崖也就是无稽之谈罢了。将一切真事隐去,看似疯疯癫癫的道人所说的一切,其实就是作者最想让我们明白的道理,也是警示着后人的警句。假也好,真也好,但爱情却是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孰不知在多少人眼里美好的爱情只是一个传说。得到如何?得不到又如何?今生只要有过美丽的邂逅,能彼此真爱了一场,无憾矣!

 

                                                                              《一》人生初见

 

图片

 

      林黛玉,真身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林,寓意灵性。黛,《通俗文》:染青石谓之点黛。她的名字可解释为富有灵性的非凡之物,今生代前世之身特来偿还眼泪给宝玉的。宝玉曾说过“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看来“黛”字有两重意思的。当黛玉受到神瑛侍者(宝玉的前身)的甘露之泽,从一株仙草修成了绛珠仙子后,终日却“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作者在第一回里,其实就已经构思好了黛玉以后将会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还有借黛玉之说“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一句也为黛玉的红颜薄命设下了伏笔。因为,当眼泪已经为宝玉流尽之时,也是报恩了还之日。所以,黛玉最终的香消玉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世上之事物,唯有失去的才是心中最美好的。不是黛玉痛恨宝玉无情无义,也不是妒恨宝钗的插足多爱。在美好的爱情中,可怜的人儿凄美地死去,也正是曹雪芹所构想的目的,也是所要表达的人生之悲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更是这个道理。

      黛玉的真正的出场是在小说第三回,她是随贾雨村从家乡扬州初到荣国府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熟悉,惊讶而好奇。她是一个蕙心纨质的女子,荣国府里的人和景物全看在眼里,却不曾发问和说话。有几个姐妹的出场,我觉得也有点戏在里头。你看曹公写的“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这个应该是迎春。接着“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个是探春。最后一个姐妹“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是惜春了。黛玉的初来乍到,三个姐妹前来迎接(迎春)、探望(探春)、最后是怜惜(惜春)。正是因为有了这“三春”的陪衬,才烘托出了后面黛玉非凡的美丽。直到众姐妹问起她的病来吃药之事,曹雪芹才让她开口说话了,而且一开口的话还较长“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从她说的所吃的人参养荣丸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黛玉是天生的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冠心病,而且她应该还有抑郁症状的。我们由此也看见了,今后的黛玉恐怕是好不了了。因为她不仅经常掉眼泪,而且还见了很多人。

       黛玉起初对宝玉的事略有所闻的,虽然没有见过,但对他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不愿意见到他。直到宝玉真正的出场,也就是在和她四目相对的一霎那,却让她心中一惊,“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个时候的黛玉只因为觉得宝玉好像在哪里见过,这才逐渐解除了对他的一些看法。当宝玉前来行礼问好的时候,作者这才开始对黛玉有了文字上的描叙:“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也许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对黛玉的描写直到现在才有呢?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了。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初见了,宝玉黛玉本是天生的一对恋人,所以说也只有当宝玉的出场来与她相见,这才更好地体现出黛玉之妩媚,人生初见之美好!“泪光点点”,你看宝玉观察得也够仔细的了。而“娇喘微微”这四个字,曹公用得是特别地传神。它让我们感觉两个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连黛玉那么微弱的呼吸声,宝玉都能分辨得一清二楚。宝玉把黛玉打量了一番,却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此话想必黛玉当时听了也应该颇为震惊的,因为这和她的想法一样,只是黛玉没有说出口而已。

      当宝玉问及黛玉表字的时候,黛玉说没有字,就唤作黛玉。这时的宝玉便送了她两个妙字“颦颦”。唐朝诗人李群玉在《黄陵庙》诗里有“犹如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就是从此诗中得到了启发,而让黛玉获得这么一个名字。还有就是,黛玉在宝玉的眼里就是西施。因为黛玉确实是一种忧郁的病态之美,这并不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的西施。庄周《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这“颦”字本就是指皱眉,忧愁而不快乐的意思,所以宝玉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名字,这名字倒是一语点破了黛玉的神态与天性。接着是当宝玉问及黛玉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玉石的时候,黛玉没想那么多,就说了没有,结果触动了宝玉痴颠的一面。宝玉当即摔掉了玉,并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在他眼里,像黛玉这样的神仙妹妹都没有玉,他又要这玉干什么?其实作者在这里就已经很明显地像我们暗示了宝黛之恋的开始。对于宝玉的一时冲动,黛玉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此刻她的心中依然是两个字“奇怪”。奇怪的是和宝玉的似曾相识,奇怪的是宝玉见她没有玉佩,会因此恼怒而摔玉,难道我有没有玉,对他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后来黛玉回到了住处,想着想着有掉了眼泪,这依然是小说的第三回,便刚好掉了三回眼泪了,后来还是鹦哥和袭人的劝说安慰,黛玉才止住了眼泪。其实黛玉和宝玉真的是有缘而无份,这一切是曹雪芹故意精心设计的。曹公所想抒发的就是宝黛之间的这种达不到理想结局的爱情故事。宝玉有一块玉,而黛玉没有,反而宝钗有。甚至黛玉没有去看宝玉身上那块玉石的字,而宝钗又看了。这说明了黛玉和宝玉只有木石前盟之约,而无今生夫妻之缘。这是早已注定的遗憾和悲剧。以上所说的就是黛玉最初的寄人篱下,也是和宝玉的人生之美好的初见。

    

                                                                       《二》咏絮之才

 

图片 

 

        黛玉初露其才华锋芒,是在小说的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回家,在大观园里叫众姊妹各自写一首五言律诗。结果元春看了之后,只对宝钗和黛玉的加以称赞。黛玉写的诗是: 《世外仙源匾额》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不过,从上面黛玉写的诗来看,好像没怎么觉得特别有才。但在二十七回中,她所吟的那首《葬花词》却令人们为之一振,如黄昏中突然闪烁出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原作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图片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血泪。表面写的诗春残花落的不幸,实质是黛玉借写花而倾诉出了自己身世遭遇的凄凉。开篇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将是一副怎样伤感而令人心碎的画面啊?春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以前我还真是不理解这一句,心里总想明明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曹雪芹为什么偏偏要说三百六十天呢?现在想起来为自己当时的幼稚而感到好笑。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其中就有三百六十天是风刀霜剑的日子,只有大概五天的日子还算凑合,这难道还不够惨吗?如果说晏殊当年的那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是惜春之作,曾令多少人伤怀感叹。那么黛玉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一句又不知又会令多少人读来为之泪尽肠断啊!可以肯定的说,正是这首《葬花词》的吟诵,为我们心中奠定了黛玉咏絮之才的地位。

     到三十四回中,宝玉想知道黛玉此时在干什么,自己不便去,于是叫晴雯假装去送黛玉两个手帕,实际上是打探一下黛玉的消息。黛玉收到手帕后,于是掌灯挥毫便在手帕上写下了三首诗: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三首小诗,都是与眼泪有关,我们似乎能理解为黛玉是用眼泪滴成的诗句。既然说到了这里,我也先此刻提出我的一个观点。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是很擅长,也是非常喜欢在小说中借用一些诗句或者一些话,来为一些人他们后来的命运所暗示隐喻的。三十七回中,众人起诗社。黛玉被探春赠了个“潇湘妃子”的雅号,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妙,黛玉听了也低了头方不言语,这说明她默认了。最初宝玉把黛玉比作是西施,赠了她以“颦颦”二字。还有后来黛玉一连写了五首诗,分别吟咏的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我们想想,西施和潇湘之神,还有虞姬、明妃、都是皇帝的妃子或者是特别有身份人的爱妾,而曹雪芹总是隐隐约约地把黛玉和这些多愁善感且身份特殊的女子牵扯在一起,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秘密的。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地去推测一下?曹雪芹自喻是书中的宝玉,那林黛玉的原型呢?曹公心中恋恋不舍而深爱着的女人,会不会就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妃子呢?我想观点是要有人提出来的,也是需要有人去考证的。而我对考证的事就不说了,我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也没有那个水平。这只是我个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一个想法,仅作参考而已。

     也就是在三十七回,在起诗社中,黛玉写了一首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此诗一出,自然又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紧接着是在三十八回中,大家一起写有关菊花的诗,黛玉一连写了三首有关菊花的诗作。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结果的评论是,黛玉的这三首诗以其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分别占去了前一、二、三名,她一举夺魁的才气可以说令在场所有人是心悦诚服,尤其是宝玉欢喜得不得了了。赏完了菊花,大家就去吃螃蟹,席间众人又是兴起,便以螃蟹为题作诗,黛玉写的是: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在四十五回,当黄昏时分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潇湘馆里的黛玉病卧在床,触景生情写下了那首非常有名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全诗一共写了十五个“秋”字,真可谓愁煞佳人了,这是黛玉那多愁善感的性格而迸发的情感。
      到了六十四回,黛玉又一连写了五首诗,宝玉称之她写的为“五美吟”,宝钗也称赞说“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她熟知历史,妙用典故,也足见黛玉满腹经纶了。

      最后到了第七十回,黛玉重建海棠诗社为桃花诗社,又写下了她生命之中的一首令宝玉看了也落泪的诗篇《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我们都知道,古诗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桃花行》最初是唐乐曲名,配上曲子来演奏,这实质上就已经是词的形式了。和《燕歌行》还有《琵琶行》等等古诗一样,这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歌行体裁。这种古诗的风格自由洒脱,不受平仄的限制,一般为七言一句。说实话,黛玉的这首《桃花行》的古诗,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我认为可以和她前期写的《葬花吟》是相媲美的。前有《葬花吟》,后有《桃花行》,这都是黛玉借花自怜的一种体现。此诗清婉悠远,犹如一曲仙乐飘至耳旁。虽哀怨伤怀,但情真意浓,令人柔肠百转。它使我们不知不觉便置身于一阵花海,顷刻间被片片桃花香雨所淹没。在整部小说中,其实“桃花”才是林黛玉真实的写照。我们在她的《葬花吟》中就已经能深深体会到黛玉自喻之身世,她伤心葬的是桃花,也葬的是她的命运。而今的《桃花行》又再一次证实了她那,命薄如桃花的真实写照。花在帘前落,人在楼中泣,情景交融,唯美是也!

      江南才子唐伯虎曾写下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也是这样的体裁,诗中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他风格却是形如流水,清新自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风流才子洒脱悠闲,玩世不恭的形象。可以这样说,曹雪芹当年就是看了唐伯虎的这首古诗后,然后在小说中变换了风格让黛玉写就了《桃花行》这首诗歌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这首《桃花行》诗歌在电视连续剧中,却没有象黛玉的其它诗句一样被演绎成一首动人的歌曲。这是编导的不重视还是无意忽略了呢?   

 


《三》幻境警句

 

图片 

 

    曹雪芹一直都把宝钗和黛玉相提并论的,无论宝钗的美丽和文采,她都不在黛玉之下的。当黛玉初露才华之时,宝钗也写了一首诗,元春看了便评为“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这已经把宝钗和黛玉的才华归纳在同一水平线上了。再后来,在结海棠诗社的时候,宝钗的诗和黛玉的诗作又被李纨所评价“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如此看来,李纨也把宝钗和黛玉的才华平分秋色了。没想到探春却心直口快说“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而宝玉听了,便担心黛玉没面子,也怕她生气,于是赶紧说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这样,很巧妙地替黛玉打了个圆场,让她下了一个台阶。你看,是谁说宝玉蠢呢?我看他一点也不傻的,只是有时候喜欢装疯卖傻罢了。

      关于黛玉和宝钗,曹雪芹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喜欢把她们两个相提并论。对于宝钗的描写,曹雪芹写道“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样的描叙,分明是说宝钗胜过了黛玉。《红楼梦》既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条世界上最大的谜语。书中太多人物和事情都令人费解,也许真正的答案只有曹雪芹本人知道。就像他在书中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谓虚虚实实难分,真真假假难辨。幻境警句表明是暗示着宝玉,其实是曹雪芹留给着我们后人的一些警世之言。

      小说第五回中,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睡着了,而且做了一场似假疑真,迷惑不解的的梦。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翻看了所谓的“薄命司”里“十二钗正册”图,第一副就是“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判词很明显提及了小说中两位最主要的女人,那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图片

    “ 停机德”指的是宝钗,典故来自《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曹雪芹把宝钗比作是乐羊子妻,喻其品行高洁,暗示她日后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咏絮才”这句当然指的是黛玉。“玉带林中挂”,很惊奇,我们把“玉带林”三字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的名字了,由此可见曹大才子当年可谓是何等用心良苦啊!“林中挂”,如果这真是向我们预示了黛玉死亡情形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为后来黛玉是上吊身亡的。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推断,我也不知曹雪芹是否真的有这个暗示,因此不敢妄断,故暂且就一笔带过吧。“雪里埋”,这也是昭示着宝钗今后身亡大雪地里的情形。总之“薄命司”里的十二钗的命运,还是应了那一句古话——红颜薄命。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太虚幻境里的判词,实质上还是曹雪芹写的,他之所以在小说的前期写下十二钗的判词,那就是为他日后这些女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这些判词相当关键的,也是断定后来高鹗后续四十回中,究竟有没有按曹雪芹的原意来创作最好的字证了。

 

    我们再来看太虚幻境里的《红楼梦》十二支歌曲。头一首《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怀金悼玉”我理解为宝玉感怀宝钗,而又深深悼念黛玉。这还是我所赞成的宝钗也许死在风雪之中,黛玉或许在曾经葬花处上吊之说。

   接着是《终生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子,其实是借宝玉的口吻,说的是黛玉和宝钗的故事,可以理解为宝玉的内心独白。金玉良姻是说宝玉和宝钗的理所当然的婚姻,一个佩戴着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的美玉,一个佩戴着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字样的璎珞项圈。而木石前盟是说的黛玉和宝玉之恋情,是三生石上的盟誓,是前生的约定。“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是说宝玉和宝钗虽然成为夫妻了,但这其实是违背了宝玉的意愿的,因为宝玉的心中是爱着黛玉的。“平”字我们可以理解为“颦”,也就是暗指黛玉的。小说三十六回中,宝玉在房中睡着了,却说起梦话来了:“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再看到的就是《枉凝眉》的词曲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关于这首曲子,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其中得到最多人赞成的意见,那就是说这首歌曲写的是黛玉和宝玉。当然也有不同看法的,比如刘心武先生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这写的是史湘云和妙玉。不过我还是支持大众的看法的。不是说我这个人喜欢随波逐流,我的确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这样说的。“凝眉”就是皱眉忧愁的样子,这只能是黛玉。“枉自嗟”也是说的黛玉。我们是否还记得在小说六十三回里,因宝玉过生日,众姑娘在怡红院里开夜宴嬉戏。黛玉抽取了一签,上面写的诗就是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再看“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这一句已经点明的非常清楚了,黛玉是来偿还眼泪给宝玉的,不是她这样的哭,还会有谁呢?

   

《四》多愁善感

 

图片  

 

   《红楼梦》不知有多少美丽而有才华的女子,可是偏偏一个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却能受到众多人的喜爱与青睐。我们喜欢她的美丽,欣赏她的才华,同情着她的身世和叹惋着她最后的命运。黛玉是一个典型的小家碧玉,心眼虽多,但为人真诚,绝不是一个善于心计的女子。总之她的一切细细读来,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感伤。但她还有一点也能引起我们的怜惜和喜爱,那就是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了。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多情也好,多愁也好,这样的性格未必不是好事。这样性格的人,虽然内心比较封闭,但心灵透明,思想纯净。黛玉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该爱就爱,该恨就恨。对宝玉的爱就这样简简单单,痴情纯粹。

   黛玉为什么会多愁善感呢?那是因为她那寄人篱下自感凄凉的身世和父母双亡的遭遇,还有就是和宝玉的一番缠绵而不知是否有结果的爱情,这些都是导致她多愁善感的因素。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她天生的忧郁。黛玉认为“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所以了解她的人当然是黛玉身边的两丫鬟——紫鹃和雪雁。她们就非常地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 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小说的第三回就写了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是纣王的叔叔,他的心可是女娲娘娘赐的七窍玲珑之心。比干的心和唐僧的肉,这些可都是妖精们连做梦都想吃的补品。而曹雪芹偏偏把黛玉的心说是比这个比干还要多一窍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是说黛玉有治国之才?还是说黛玉的心眼较多?哦,比干的心才七窍,你就有八窍了,可见黛玉你真真是不寻常之人了。她曾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这是黛玉和宝钗交心的话。还有宝玉有一次去看黛玉,小说中关于宝玉有段心理描写的文字“虽说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中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况兼黛玉心多,每每说话造次,得罪了他。”宝玉还对湘云说过“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可见宝玉对黛玉多心的毛病非常清楚。看见春残花落,心中是无比的感伤和失落,而多愁的黛玉却想到了葬花,并写下了著名的《葬花词》。这首词可以说是黛玉发自内心的极度悲伤之音。“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何等的愁怀和奈何?

   宝玉因遭他父亲的痛打,所以贾母、凤姐、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去看望宝玉的时候,这又引起了黛玉的愁绪。她想到了自己父母的不在,心里暗叹有父母的人该多好啊!如果黛玉生在如今,恐怕此时也会唱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乖宝”的歌曲的。回到潇湘馆中,看见了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 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 ,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黛玉曾对湘云说过“事若求全何所乐?”黛玉是一个比较感伤但又以知足为乐的女子。其实谁又愿意每天愁眉苦脸的呢?人生不如意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只不过凡事不要去勉强,顺自其然。黛玉的多愁也不是突然性的,而是她骨子里所具有的那份天性。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一个人低调一点,多愁一点,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她还对湘云说过“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不过像她这样过于的多愁善感就不好,起码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

 

《五》偿还眼泪

 

图片

 

      清朝有个名西园主人的,他认为大观园里的女子皆不如林黛玉。他写道“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不过也有不怎么喜欢黛玉的,这不,在清朝有个叫王雪香的,他在《石头记评赞》一书中却评黛玉是“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的确,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但说黛玉无德,这个说法不免有些过份和武断了。就连曹雪芹自己评黛玉也只是说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那份清高罢了。人家黛玉只不过是一普通弱女子,为了爱情有时是有点小心眼爱吃醋,好生气还经常哭,这也是很正常的吧?

      关于黛玉在《红楼梦》中前八十回里的哭,我想还没有人去数一数她究竟掉了多少次眼泪的吧?我觉得大致是这样的:黛玉是在小说的第三回里出场的,所以她最初的哭是在扬州离家的时候,与父亲是洒泪拜别而哭。哭的第二回就是来到荣国府里,当她的外祖母也就是贾母,把她揽入怀里一声声“心肝肉啊”什么的叫唤她时,黛玉忍不住哭了个不止,母亲不在了,看见外婆焉能不哭?接着就是宝玉听说她没有一块同样的玉时,宝玉气得把玉摘下来摔了。后来黛玉回到房中,想着‘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于是又掉了眼泪。就是说在小说的第三回里,黛玉就哭了三回了。第四次的哭那就是因为宝钗的出场,因为黛玉性格较为内向,一般不喜欢说话,尤其是初来乍到,和别人又不熟,所以她难以和其他人接近。而宝钗落落大方,开朗豁达,她虽然比黛玉来得晚,但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和其他姐妹丫鬟什么的打得火热了。因此,黛玉难免有些嫉妒和生气,想着想着就在房中独自流泪了。(真是小女人,呵呵,反过来想也觉是她可爱之处)

      第五次哭那就是黛玉从扬州奔丧回来,黛玉见了宝玉便大哭了一阵。第六次是黛玉误以为宝玉把她亲自制作的荷包拿去送人了,虽经宝玉解释说没有,但宝玉又故意说气话还给她荷包,所以黛玉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第七次就是因为宝玉对她说“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宝钗)那里一趟。”黛玉听了便生气地回到了自己房中,宝玉才追了过来,宝钗接着跟来又把宝玉拉走了,这时的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黛玉第八次的流泪,那就是因为听了梨园戏子唱《牡丹亭》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不由得想起《西厢记》书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第九次就是因为宝玉对黛玉说了句《西厢记》里的唱词:“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因为黛玉是很害羞的,生怕别人听见了,所以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

     第九次的哭算是连在一起的,可分三小段。那就是黛玉去找宝玉,来到怡红院敲门,晴雯没有听出来是黛玉的声音,便答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滋味,不禁滚下泪珠来。而此时又听见屋里有宝玉和宝钗的笑声,更加是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接着回到了房中,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 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至第十次的落泪,那就是黛玉葬花时之哭了。书中说“宝玉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第十一次,就是黛玉生气不理宝玉,宝玉对她说“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完宝玉先掉了眼泪。黛玉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第十二次之哭,算是非常厉害的了。那是黛玉中暑了,宝玉去看她。黛玉却对宝玉说”你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宝玉本来有事烦心,听黛玉这样一奚落,也来了气,于是和黛玉发生了口角。后来宝玉气得又摘下玉来狠狠的摔,黛玉伤心大哭,肚中刚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此时的黛玉脸红头胀,一行啼哭,一行气凑,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不胜怯弱。第十三次掉泪是后来贾母知道他们闹别扭的事情了,说她他们是“不是冤家不聚头。”黛玉听了,不觉潸然泣下。第十四次的流泪,是闹了别扭过后,宝玉来看黛玉。黛玉见宝玉来了,由不得伤心,止不住滚下泪来。

     第十五次掉泪,那是黛玉在内心想着和宝玉之间的爱情而有感所发“你(宝玉)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 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看来,此时的黛玉已经预感自己不久会如桃花薄命了,甚怜惜!第十六次流泪,这对黛玉来说是最具有意义的流泪,因为这次不是黛玉因为生气或者伤感而流泪。那是因为宝玉劝她说“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黛玉听了这番话,和宝玉深情对视,感觉心灵在撞击。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

    黛玉第十七次掉下眼泪,那是因为宝玉被他父亲痛打后。黛玉去看望宝玉,只见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还有淤血。黛玉心疼地哭了,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第十八次掉泪,是黛玉在潇湘馆里,宝玉差晴雯送来了两块旧手帕。黛玉不由得五内沸然炙起,在手帕上写了三首诗。作者在这里虽然没有描写黛玉的哭,但从她诗中的句子里,我们寻到了泪痕。如“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第十九次的流泪,是黛玉看见王夫人邢夫人还有周姨娘去看望杖伤的宝玉,她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又是泪珠满面了。第二十次算是黛玉写那首《秋窗风雨夕》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从诗中找到泪痕“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第二十一次是黛玉躺在床上,心里羡慕着宝钗有母有兄的,又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再加上听见窗外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第二十二次流泪,是黛玉想起众人皆有亲眷, 独自己孤单,无个亲眷,不免又去垂泪。宝玉为此好言相劝了她许久,她的泪水才止住了。

     第二十三次流泪,是因说起了起了宝琴,黛玉联想到自己没有姐妹,不免又哭了。宝玉还说她是自寻烦恼,黛玉却说自己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第二十四次是紫鹃带回了宝玉说的肺腑之言“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黛玉听了,为此未免又添些病症,多哭几场。第二十五次流泪,是紫鹃为了劝黛玉要珍惜和宝玉之间的感情,对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待紫鹃睡了, 她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第二十六次流泪,是黛玉看见宝钗靠在薛姨妈怀里撒娇,心里十分羡慕,于是对薛姨妈流泪叹道:“她(宝钗)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第二十七次流眼泪,是因为黛玉看见宝玉比以前也瘦了很多,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第二十八次流泪,是宝钗给黛玉送来了很多家乡的器物,黛玉触物伤情, 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不禁又泪痕满面。第二十九次是宝玉误会了黛玉,以为黛玉嫌宝钗带来的东西少了,便劝她说“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与你多多的带两船来,省得你淌眼抹泪的。”黛玉听了,便说“我又不是两三岁的小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气了。我有我的缘故, 你那里知道。”说着,眼泪又流下来了。第三十次流眼泪,那是在中秋月圆的晚上,黛玉不觉对景感怀,独自俯栏垂泪。

     也就是说黛玉在《红楼梦》小说的前八十回中,应该是流了三十次眼泪的。只可惜,曹公早逝,我们无法看见原著中在以后的回合里,黛玉又为情流了多少的泪水。我们只能从太虚幻境里的十二支曲子唱的:“欠泪的,泪已尽”  中去感受黛玉的那份真挚和感伤。 

       黛玉曾说过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的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李商隐就是一个喜欢写情写泪水的高手。他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成了千古名句,这与黛玉泪尽而亡恰是一个惊人的预言。他的“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也正道出了黛玉无限的泪水。泪水,是一个人内心情感抒发的最好的证明。懂得流泪的人,是真正有血肉有灵魂的人。为什么女人比男人要可爱呢?那就是因为女人爱哭爱流泪。



《六》幽默可爱

 

图片

 

     如果说黛玉终日是以泪洗面,哭哭啼啼的,我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她的。虽说她是来偿还眼泪的,但人总有七情六欲的吧?所以说,她也有很搞笑的一面。别看黛玉平时不怎么说话,她一旦开了口来,不是叫你哑口无言就是惹你开怀大笑。如果她能一直开心快乐下去,那该多好啊!可是黛玉就是黛玉,与众不同的一代佳人。

    在梨香院宝钗那里,当李嬷嬷要黛玉劝宝玉不要喝酒,黛玉却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宝钗听了忍不住笑了,伸手把黛玉腮上一拧说“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当我们看到这里的,仿佛看见了黛玉那偷偷抿嘴而笑的可爱神情。怪不得当初“脂砚斋”看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写了四个字的批语“我也欲拧”。(注:脂本红楼梦,算是最早批注点评此书的一种版本。读《红楼梦》一书,若不看脂本的,是较难读懂的。至于“脂砚斋”其何人?今仍是众说纷纭。

 

    宝玉来到黛玉的房中,偏说黛玉有什么奇香,非要拉着闻。黛玉笑着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宝玉不解。黛玉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有人说黛玉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其实你们错了,黛玉是一个心直口快,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的人。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很多事情她心知肚明的。在大观园里,形形色色的什么样的人都有,她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为了自尊,她要保护好自己不受别人的冷眼和欺负,为了和宝玉纯洁的爱情,她也要加固好他们的爱情堡垒。所以一旦出现有对她和宝玉不利的言语,她会立即反驳。哭也是为了宝玉,吃醋也是为了宝玉,耍小性子还是为了宝玉。是啊,人家宝钗有金璎珞,湘云也有金麒麟什么的,而自己没有什么来和宝玉相配对的,她心里怎么舒服呢?怎么不酸酸的呢?所以她就说自己有奇香的,而你宝玉没有暖香来和我相配,这可不怪我啊,很可爱地把责任“推”到宝玉身上了。

     看戏的时候,宝玉和宝钗两人说说笑笑的,黛玉心生醋意,于是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这一语双关的话,令湘云在旁边也笑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黛玉的机敏诙谐,难怪写起诗来总是才思敏捷的。脂砚斋在这里有批语“趣极!今古利口莫过于优伶。此一诙谐,优伶亦不得如此急速得趣,可谓才人百技也。一段醋意可知。”

   对宝玉这个人物,说实话,我总觉得他有些不大正常。大家都知道,宝玉有一个怪癖,那就是爱吃女人嘴上抹的胭脂。大观园里的姐妹,没有他不喜欢和不欣赏的。所以有的人说黛玉小心眼,爱吃醋,你现在再来仔细想想,换成你是黛玉,你能不生气不吃醋吗?宝玉还和袭人之间偷吃了禁果,黛玉也只能是诙谐地唤袭人一句“嫂子”。这一称谓当中,你可知包含了黛玉多少委屈,多少无奈和醋意的,有谁能懂呢?作为黛玉,我觉得她已经够容忍的了。正如宝玉他所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只因他这一句话啊,也不知赢来了天下多少女人的欢心和喜爱。他还有一个奇怪的念头,那就是“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曹公在几百年前就借宝玉的嘴,为此书做了这么好的广告宣传语,如果作为一个女人看了这番话,不知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红楼梦》。(玩笑)。

   这不,宝玉看见宝钗雪白的手臂,不禁看得发呆,这让宝钗都不好意思了。恰巧黛玉正要进门时看见了,黛玉只是咬着手帕子一个劲地笑。曹公此处写的“咬着手帕”这四个字,我觉得实在是写得太妙了。吃醋了,怎么办?总不能说黛玉此时咬牙切齿吧,写咬手帕多有情趣啊!一是为了遮住嘴角的笑,二是手帕暂代替了醋瓶了。我觉得有点可惜的就是,当年的脂砚斋和畸芴叟两位点评人,在看到这里的时候都没有作批语,黛玉如此可爱的神情怎能错过批语呢?紧接着,小说展开一段精彩滑稽的文字“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 我们看,此时的黛玉是多么有趣和诙谐的啊!

   四十二回里,宝钗拿着绘画需要的单子准备念,而宝玉就在一旁提笔而记。当宝钗念道“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的时候,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宝钗不解地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黛玉却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众人都笑了起来。接着她又看了宝玉记下的单子,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探春“嗳”了一声,笑个不住。急得宝钗啊把她按在炕上,又要拧他的脸。宝钗说不过黛玉,几回都要去拧黛玉的脸。如此看来,黛玉的脸也真真儿是逗人喜爱。宝钗对她恨又不可爱又不是,这就是颦儿可爱的另一面。

     黛玉说话还有精彩的一次就是,晴雯和袭人有回拌嘴,宝玉左也不是右也觉得不是,急得掉泪。晴雯和袭人见了,也都哭了。恰好黛玉来了,她进门就说““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句话就把宝玉和袭人逗笑了。接着黛玉就拍这袭人的肩叫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这句话中明显的就带有讽刺宝玉和袭人那次云雨之事。袭人很尴尬,忙推开黛玉说:“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不以为然,仍然笑着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袭人听了,便说“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偏偏这时的宝玉也来插话说“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这可好,一下又让黛玉逮住了话柄,只见她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因为宝玉上次在黛玉面前说了同样要做和尚的之类的话。曹公在这里把黛玉的言行描写得,那真可谓是惟妙惟肖的。他把黛玉的另一面幽默诙谐,可爱顽皮的鲜明形象,在不经意间向我们展示开来。《红楼梦》这部小说,且不说其它的成功之处,只说在人物的刻画这一方面那是相当成功的。当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里面的人物全是活的一样。

    再看有次当刘姥姥说了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这样的话后,那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直唤嗳哟。刘姥姥的这句话算得上是书中最搞笑的一句话了,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是笑态百出,也令读者忍俊不禁。宝玉过生日的那次,众人在怡红院抽签行酒。当湘云抽了一签,上面有句诗是苏东坡的一句“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看了便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乐得大家都笑了。因为湘云在白天曾经喝多了酒,结果醉眠花石之中。

     不过,我个人觉得黛玉最可爱的一次,那就是黛玉见宝钗在薛姨妈怀里撒娇,心中又是妒忌又是羡慕的,这时薛姨妈也对黛玉说其实自己是非常疼爱她的。于是黛玉便说:“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她这么一说,好比是将了薛姨妈一军)所以薛姨妈顺着话说““你不厌我,就认了才好。”谁知宝钗对黛玉开了一番玩笑话,说薛姨妈不能认黛玉做女儿,因为他哥哥薛蟠到时候要娶她。黛玉听了,便也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说道:“姨妈不打他我不依。”曹公真是厉害,这次又把黛玉那番可爱撒娇模样,淋漓尽致地刻画在我们面前。一句“我不依”,读来如感娇声软语就真在耳边飘来,让我们立即浮现出黛玉温柔娇嗔,小鸟依人的一面。不觉之中,也让我们心生怜惜之意。也难怪,在大观园中,黛玉唯一能撒娇的对象除了贾母就是薛姨妈了。

      

《七》黛玉影射

 

 

 图片

 

     我们应知道,《红楼梦》一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很多的写作笔法的。有正笔,有反笔,有衬笔,有借笔,有明笔,有暗笔,再就是先伏笔。而伏笔就是脂砚斋在小说中所评曹公的“草蛇灰线”的创作手法。最早提到“草蛇灰线”手法名词的人,应该是明末清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先生,他在点评《水浒传》的时候就提到过。曹雪芹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谶语、谐音、隐射来为后面的故事伏线、伏脉,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就是他小说中的艺术特点。我们如果一不小心没注意书中的这些手法,就难免会出现有不解其故的感觉。

     尽管我们是十分的小心,但小说中仍旧有不少人和事让我们难以捉摸。书中很多时候,曹雪芹不直接写黛玉,而是利用其他人物来暗暗隐射。也就是说大观园里,有些女子会给我们带来隐隐约约中黛玉的影子,让我们辨不清是真是假,是实还是虚,感觉她们有时候是黛玉的替身一般。也许,这就是曹雪芹故意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错觉,一如他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认为曹雪芹为黛玉隐射的人物如下:

 

    一号人物:情天情海幻情身——秦可卿。

 

图片

 

     关于这个人物,也是最令红学家头疼和费解的人物。为此,红学家们还专门为她设了一门研究话题“秦学”,可见其重要性和神秘性。为什么说她神秘呢?因为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可卿绝对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从她的房中的摆设来看,很多东西的来历十分蹊跷和神秘。她的一些器物,绝不是一般豪门贵族所能得到的。还有她死后的丧事的办理,简直就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她死后连宫里的太监总管也要前来上祭,她所享用的却是准备留给义忠千王老千岁的樯木棺材,这些描写,实在是不得不令人深思。暂且不写深了吧,我也不愿想得那么复杂,我只说说我个人的观点,只觉得秦可卿最起码就是黛玉隐射的一个重要人物。书中所写“乳名兼美,表字可卿”。所谓“兼美”二字,是否就是说可卿也兼得有宝钗和黛玉之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小说的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事。秦可卿是非常受贾母喜爱的,而黛玉也是贾母特别宠爱的人。秦可卿说“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而大观园众女子中,黛玉不是神仙下凡,还有谁敢说呢?接着看秦可卿房中的摆设那是特别的奇特和罕见。什么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盘,还有一件就是西施浣过的纱衾。我们此时要注意了,大观园中,对于“西施”这二字无意就是黛玉的代名词啊!接着,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又是伏笔,猫儿狗儿打架是何意?此不用解释)而这时的宝玉已经开始进入幻境了,紧接着就是警幻仙子的出现,带领宝玉幻游仙境。宝玉来到了薄命司,翻看了“金陵十二钗”册本。正册中,黛玉和宝钗是排第一位,而秦可卿在册中是最后一位,这就造成了黛玉和秦可卿的首尾遥相呼应。接着,又走出来了几位仙子,她们抱怨警幻仙子说了一番话,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我们要注意这些仙子说得话了。为什么要注意?你看她们所说的本来是绛珠仙子的生魂要来的。绛珠仙子何人也?当然是黛玉。)又接着把宝玉领进了一室内,只见壁上有一幅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看到“灵秀”二字,我本能地就联想到黛玉的“林”字了,下联的奈何天,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明白黛玉曾为此伤感的《牡丹亭》里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我只想说明的是,此室实乃黛玉之房也。

 图片

宝玉听完曲子,已是朦胧恍惚想睡觉了。警幻仙子便将宝玉带进室中,只见“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不是黛玉还会是谁?)警幻仙子接着还对宝玉说了一番话“。。。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在此我又得要说声请注意了!关于警幻仙子所说“再将吾妹一人”这句话,我们要好好分析分析,琢磨琢磨了。请问大家,神仙姐姐的妹妹叫什么?你们就当我出的是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吧。如果您的答案是“神仙妹妹”,那么,恭喜您,您答对了!答完题后,我们再来想一想,这神仙妹妹应该是谁啊?我们还记得小说的第三回里,宝玉因黛玉没有一块和他可以来相配的玉,于是急得摘下玉就当即摔了,还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幡然大悟了吧?黛玉就是实实在在的神仙妹妹,而秦可卿则是虚幻飘渺的神仙妹妹。可卿只是黛玉的一个影子,一个暂时的替身罢了。还有一点,那就是秦可卿的死。可卿之死,仍旧是个不解之谜。十二金钗的册子上,关于秦可卿的,是画的一个美人悬梁自尽。其实就这一点,我在《上》文中已推测过,黛玉真实身份可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女子,而在这里也正好和秦可卿的身份之特殊吻合。秦可卿是上吊自杀,那么,也反证了黛玉判词里的“玉带林中挂”,暗指今后黛玉之真实死因,这又是一个吻合,而这些绝不是巧合。小说中更为巧妙的是,当黛玉的父亲仙逝而去,黛玉赴扬州奔丧了,而恰在此时,秦可卿就丧命了。这些情节的安排,正是曹雪芹故意错开了黛玉和可卿两人。可卿之死,却能令梦中的宝玉听说后,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为什么秦可卿对宝玉来说这么重要呢?可以说,可卿的死,也就是暗伏了日后黛玉之死。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的愿意就是注定了宝黛之恋为悲剧的,黛玉此生只是来偿还眼泪给宝玉的。他们也只能是心心相印,有真心相爱之缘,而无同床共枕之份的。这是多么残忍而又令人于心不忍的事情啊!怎么办呢?不用担心,聪明的曹大才子是有办法的。于是乎他就用了乾坤大挪移之功,移花接木之妙手,障眼之法术,隐射之神笔,借可卿之仙身,把宝玉和黛玉的肌肤之亲隐晦而写,险些把我们都骗过。唉,只要有文字在,我们还是能够寻出蛛丝马迹的。此时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才高八斗的曹雪芹老先生了,您当年可真是用心良苦的了!

  二号人物: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图片

 

   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可谓是千古奇书。他的风格不落俗套,独具一格。明清小说当中大多都是以什么“各位看官”之类的话来互动读者,再就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等。曹氏小说之隐射乃是:花开一朵,香散他家。小说人物虽多而不乱,密而不繁,有条不紊。看似毫无关系,实在瓜葛相连,真假虚实之间,眼虽花,而心犹静。

   宝玉给两个人取过名字。一个是黛玉,送字为“颦颦”。另一个就是袭人了,她的原名本叫作花蕊珠的。宝玉从陆游《村居书喜》诗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摘取“袭人”二字,将她更名的。我们还知道,袭人是大观园中唯一和黛玉同一生日的人,她们的生日是二月一十二日。另虽有香菱,晴雯,宝钗和她是同庚,但不同辰的。《铸鼎余闻》卷四引《昆山新阳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曹雪芹为什么要把黛玉和袭人的生日写成是同一天呢?这个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原因的。我们再来回顾宝玉这个痴人说过的话吧。三十回中,宝玉问黛玉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这话黛玉听来虽然责怪宝玉不要胡说,但心里头一定是甜滋滋的。没过多久,当袭人对黛玉说:“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 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这是宝玉说要去当和尚的第二次话。我们想想,是因什么样的人离去了,才能让我们的情种宝玉要去当和尚啊?除了黛玉,也就是袭人了。纵观这些事,绝不是什么巧合,这都是曹雪芹刻意的创作,精心的安排,只是他的最终目的和寓意又是什么呢?

   在六十三回中,怡红院里宝玉过生日,袭人抽了一签,签上是一副桃花画,诗曰“桃红又是一年春。”象薄命如桃花这般的谶语,照说应该是和黛玉的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的。而在此时,桃花命运的签却被袭人所抽到了,曹雪芹在此时的创作之意又是什么呢?最后特别友情的提醒一下,袭人是大观园里所有丫鬟当中出场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宝玉唯一真实和女性之间有过云雨之事的人,(秦可卿也只是幻境中和宝玉有过肌肤之亲),而袭人确是现实中的。所以说,通过作者这些刻意的描写和隐射,我们不能不说袭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也许,宝玉对袭人只能是肉体上的深入,反过来说袭人是永远走不进宝玉内心世界的人。真正能走进宝玉内心的人,那只可能是唯一的一个人——林妹妹。袭人也只会是一个和秦可卿一样,都是作者为了把宝黛恋情的演绎更深一步而将黛玉隐射的一个影子和替身而已。

 

   三号人物: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

 

图片

 

   说实话,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中,除了黛玉招人喜爱,还有一个身份低贱的丫头也能博得天下人的喜爱,她就是“心比天高”的晴雯。她的机敏尖刻和黛玉差不多,她的为人真诚和黛玉也一样,就连她的相貌也和黛玉几分相似。关于对晴雯的描写,还是在第七十四回当中,从王夫人对王熙凤所说的话中得知。她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还有王夫人对晴雯说“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书中有意无意的说晴雯相貌酷似林黛玉,也是一个病西施,这些话也不知是在暗示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呢?

   晴雯,“情文”乎?是否暗示宝玉最终注定为了情而要写文吗?寻找答案其实并不难,晴雯被王夫人撵出了大观园,最后凄惨的死去,宝玉为之恸哭而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的祭文。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者为逝者撰写祭文是常事,但作为主子为奴才丫鬟而写祭文的,恐怕没有。芙蓉,荷花之别名。小说第六十三回中,黛玉在酒宴上抽得一签。签上画的正是芙蓉。题有四字“风露清愁”,一语点破黛玉之神韵性情。还有一句欧阳修的诗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其实诗的前面一句是“红颜胜人多薄命。”此乃曹雪芹故意掩饰,又是用一谶语而设伏笔。这与黛玉在前面写的葬花词中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好吻合,烘托出了黛玉冰清玉洁的美好形象。奇怪的是,作为身份和黛玉天壤之别的晴雯,书中也以芙蓉作为她的象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遐思了。

图片 

   晴雯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首当第一。这与黛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第一正好相同。论美貌和才气,黛玉在群芳中也算是首屈一指的。而晴雯在众多丫鬟当中的才貌也是第一,无人能及的。晴雯的美貌,作者是运用了反笔来衬托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特别是从不喜欢她的人那里来描叙晴雯的美丽。你想啊,连不喜欢她的人都说她漂亮,可想而知在一般人的眼里,晴雯是什么模样?晴雯只是一个出身和姓名都无从考据的丫头,在宝玉和作者的眼中,她的地位已经明显强过了温顺而忠心的袭人。我们都知道,导致晴雯最后悲剧最的原因,那就是晴雯骨子里的反叛精神。身为丫鬟,她却没有半点奴颜婢膝。在宝玉面前,她也不忌主奴之分,她也是唯一敢在宝玉面前顶撞的丫鬟。晴雯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也具有很高的人格意识。宝玉恰恰就喜欢她的这种天真任性,直来直去的性格。宝玉对她说“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晴雯得到娇宠,便说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只要晴雯喜欢,只要晴雯不生气,宝玉就娇惯和依从于她。看见晴雯说手冷,忙笑道“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渥着。”说完变伸手携住她的手。

   正是因为宝玉在平时表面上的爱宠和内心的呵护,使得晴雯有些得意忘形,所以她说话做事也补注意和忌讳,渐渐地得罪了不少人,这也是她埋下悲剧的根由。当宝玉叫她去打水来帮自己洗澡的时候,她能立即一口回绝。这就是晴雯,一个和黛玉一样,天真无邪,内心纯净的女子。她们两个要的都只是宝玉的真心,而不是求荣华富贵。最令人扼腕流泪的场景,莫过于宝玉和晴雯生离死别的第七十七回。当晴雯躺在芦席土坑之上已奄奄一息,忽看见宝玉来看她最后一面,于是流下泪水,掏心窝子对他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说毕又哭。接着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象还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宝玉听说,忙宽衣换上,藏了指甲。晴雯又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内心充满了无比委屈抱憾的个性鲜明的女子美好形象,怎不令人伤感惋惜?

   宝玉在芙蓉花前作《芙蓉女儿诔》一文,正祭奠晴雯的时候,曹雪芹便神笔一挥,故意构思出让黛玉从花丛中走了出来。吓得丫鬟喊道“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宝玉还须仔细看了,才看出是黛玉。这“仔细”二字就能说明,晴雯和黛玉的确长相十分酷似。当宝玉听取黛玉意见而修改词句,便改了文中一句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后,顿时是忡然变色啊!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表面是对晴雯说“我本无缘”,实质是寓意着宝玉和黛玉无缘。也就是说,晴雯之死就是暗伏黛玉之死。黛玉还说了句“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脂砚斋便批语“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却先偏说紫鹃,总用此狡猾之法。”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正因为晴雯是一个心灵手巧,天真无邪,同时又嫉恶如仇,没有心计,而且还能得到宝玉的宠爱,所以逃不了别人的妒忌和诽谤。在别人的诽谤中,王夫人听信谗言。她说晴雯是狐狸精,成天勾引着宝玉,所以恨晴雯入骨,将她从病床上拖下,赶出了大观园。晴雯最后悲惨的死去,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一次血与泪的控诉,是一次向封建社会站起来的呐喊和抗争。晴雯的不幸,只是一个在大观园里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残酷斗争中,所产生的一个牺牲品的代表,这也是封建时代一个小小的缩影。晴雯的不幸,也将意味和预示着黛玉今后命运的不幸。这就是曹雪芹费尽心思隐射的第三个女子。

  黛玉虽具有反抗精神,但她没有行动表示出来;黛玉深爱着宝玉,但她也不会胆大热烈地向宝玉说出口。作为一个品行相貌和黛玉相似的晴雯,作者只好又借她来暗暗烘托出黛玉没有做出来的实际行动。这既维护了黛玉纯情玉女的美好形象,又达到了能折射出黛玉敢于向封建礼教站起来反抗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岂不是一举两得了?

 

四号人物: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图片

 

   在《上》的文章中,我曾就说过,黛玉人物的来历非同寻常的。因为我怀疑她的原型是一皇妃,最起码也是非常尊贵的王爷夫人或者爱妾,这里就不多说了。湘云,作为曹雪芹为黛玉隐射的第四个人物,她原型的来历也应该和黛玉差不多的。

  湘妃,就是娥皇和女英,舜帝的两位妃子。如果说宝玉的原型不是曹雪芹的话,那么,宝玉就很有可能是王爷或者说皇子之类的人物。黛玉在大观园里因宝玉而针对喜欢吃醋的对象有两个人,一个是宝钗,另一个就是湘云了。可是聪明的黛玉,偏偏和宝钗、湘云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也很要好。小说中,象征湘云的花是海棠。还是在宝玉过生日的酒宴上,湘云也抽过一签。她签上画的是海棠花,附有四字“香梦沉酣”,点出了湘云睡美人之意。签上的诗是苏东坡的名诗《海棠》里的一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此诗句后面一句为“故烧高烛照红妆。”曹雪芹也是将这句故意掩饰掉,为湘云今后的命运伏笔。这也就是说,在小说的后四十回里,最终和宝玉结合的应该就是史湘云了。宝玉不是在他写的一首《怡红快绿》的诗中还写有了一句“红妆夜未眠”么?住的地方叫“怡红院”,也称作”怡红快绿”的。这“红”应该就是暗指红妆的湘云,而“绿”字暗含了草绿之意,也就是暗指了黛玉。宝玉不是还有一首《有凤来仪》的诗,写有“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当年的唐明皇李隆基看见杨贵妃喝醉了酒,还因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此典故可以看出端倪,湘云的身份实不寻常。

图片 

   黛玉居住之所,名曰“潇湘馆”,别名叫潇湘妃子,人称林潇湘。而湘云名字中也含有“湘”字,湘云的判词里还含有“湘云二字“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在幻境的红楼梦曲中,一首《乐中悲》的曲子里有一句“水涸湘江”。我们也知道,湘云的身世和黛玉一样,都是失去了父母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孤儿。湘云身上是佩戴有金麒麟的,我觉得所谓的“金玉良缘”,实质是也有暗指湘云和宝玉之缘分在里面的。湘云的性格显然有些大大咧咧,给我们的感觉是豪爽豁达,无忧无虑,有时还娇憨可爱,这与林黛玉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是不是有人看到这里就纳闷了?如此性格迥异的女子,怎么和黛玉扯上关联呢?这就问对了,曹雪芹写作艺术表现的手法是灵活多变的,看似两人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暗藏玄机了。这就是曹雪芹的欲擒故纵,虚实相间。湘云和黛玉嬉闹,宝钗走来说了一句话“我劝你两个看宝兄弟分上,都丢开手罢。”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在我读来确是有点想法。什么叫“都丢开手罢?”这分明是作者在借宝钗之嘴来劝黛玉和湘云,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两个对宝玉都丢开手吧,还是让我宝钗来抓着不放吧!”(此个人想法)你看,接着黛玉还回了一句“我不依。你们是一起的,都戏弄我不成!”又见黛玉一句“我不依”,任性娇嗔可爱模样轻跃脑海。(好个黛玉啊,我支持,就是不答应,呵呵)

   宝玉眼里看到的黛玉和湘云的睡姿也是大有区别的。黛玉是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而湘云却是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两个人言行举止鲜明反差的对比,恰好就是作者遥相呼应所隐射的另一艺术之笔。湘云本喊宝玉为“二哥哥的”,却偏偏让曹雪芹精心刻画成一个说话爱咬舌的女子,所以喊起宝玉来就成了“爱哥哥,爱哥哥”了,落得黛玉讥笑湘云数数的时候,只怕还会数成“幺爱三四五。”这不能不说作者的独具匠心,构思之奇妙,实为观止!

 图片

   湘云豁达的性格,是黛玉所无法具有的。湘云和宝玉划起拳,那可是抡起袖子不示弱。黛玉不怎么吃酒,而湘云却醉酒眠石在芍药花下。湘云醉眠青石之上,我认为这里也有深深的含义的。说到石头,我们会想到什么?当然是《石头记》了。我们知道小说的原名就是叫《石头记》的,况且宝玉本身就是一块女娲补天时没有用上的石头。还有在小说的四十九回中,黛玉看见了湘云的一身打扮,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这里提及到了孙行者。孙行者就是孙猴子,这个谁都知道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孙悟空就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仙猴啊!还有黛玉和湘云联诗的时候,湘云有句“秋湍泻石髓。”也带有一“石”字。这些足以可见,湘云和《石头记》作者关系之密切。我们还是看湘云究竟是如怎么样的穿着打扮?书中说“(湘云)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尚烧昭君套。”注意了!!!“鹅黄”是什么?这已经够明显的了,是“娥皇”的谐音啊!其实娥皇就是暗指黛玉的。湘云是喜爱女扮男装的,这意味了什么?这当然是作者又暗伏了这位潇湘妃子的名字——女英。“女英”可化解为女性中的英雄豪杰。其实这也是暗伏了日后湘云就是因为有了女扮男装的经验技巧,才得以逃了出去之事。湘云和宝玉躲在一处烧鹿肉喝酒,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这也暗伏了宝玉湘云日后真的是沦为乞丐之事。曹雪芹真可谓是设计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啊!

   好了,到了这里,两位神秘而特殊的女性身份终于被我“挖”出来了,“娥皇女英”两位妃子的名字也逐渐浮出水面而来。唉!险些被曹雪芹瞒骗了过去。所以说,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真是要细心了。书中很多地方一眼看去没有什么,但经过一番推敲和解释,就会令人茅塞顿开的。我们接着再看这个时候黛玉的打扮,书中写道“(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我们都知道,“鹤”也是湘云的象征的。七十六回中,书里写道“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我们在此又能领悟到什么?两人在湘妃竹墩上分别坐下,作者这已经提示我们够清楚了的吧?天上一个月,水中一个月,寓意实在是高深啊!接着就是他们俩个人联起诗来了。两个人最经典的联诗莫过于就是湘云的一句“寒塘渡鹤影”,黛玉的“冷月葬花魂。”这两句可以说是把两个人超逸的才情表现得出神入化了。两个人的联诗是多么美的意境,多么好的默契啊!“鹤”字也因此衬映了以上黛玉穿着中的鹤氅,以此来影射着湘云。

   曹雪芹的写作手法真是灵活多变,妙不可言的。湘云活泼豪爽,但不叛逆。黛玉多愁善感,却不豁达开朗。湘云几分豪气,而黛玉三分病态。湘云随和大方,黛玉却孤傲谨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雪芹运用各种笔法和精心设计故事情节,并从各个角度来渲染和烘托这两位身份特殊的女子。黛玉和湘云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她们之间存在着互补和互衬,各自都有彼此的影子。就像上面说的天上一个月,水中一个月,彼此争辉相映成趣。

   林黛玉,这个一直被人喜爱的冰雪聪明的女子,不知被多少人用来自喻和追崇。因为她是美丽与诗意相结合的象征,是出之淤泥而不染的写照。不得不承认,人们喜爱她还有包含有同情和怜惜的成分在里面的。王国维说《红楼梦》一书是“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鲁迅先生也说“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确如此,不管什么人,什么地位,到头来都是一场梦,一出戏剧而已。不仅黛玉是一个悲剧,更有千千万万的人都有过悲剧,或许,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悲剧。

 

  最后赋七律一首  《七律。林黛玉》:

  阆苑仙葩情草身,知恩欲报入凡尘。三生有幸爱和恨,一世无缘暮对晨。

  应惜水流花葬梦,更怜香断泪沾巾。春闺多少卷帘处,曾是红楼肠断人。

 

  《后记》:听人说,如果一个人,在没有读五遍《红楼梦》的情况下,不必要发表言论及个人看法。这个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我还是不怎么赞成。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也是犹豫了一阵,因为说实话,我并没有看过五遍的。如果连同看过的电视连续剧也一起算进来的话,我也只是读过四遍。我觉得只要肯下功夫,自己接受和消化得快,有悟性,何须要五遍?但有一点是要肯定的,那就是要专心看。

  观点都是人提出来的,我们不要去说别人如何是误读或者误解了《红楼梦》,因为此书毕竟没有写完,谁也不能完全真正破译作者的真实意图。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这本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每个人的欣赏眼光不同,思考方式也不一样。我们就算是一辈子什么事也不干,一心研究于这本书,你也未必敢说你是一个真正读懂《红楼梦》这本书的人。你敢说你才是曹雪芹的知己吗?谅你也不敢。因为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红楼梦》。就算是脂砚斋和畸芴叟,他们在批语的时候也有疏忽和疑惑的。所以说,此文只是代表我一家之说而已,有不足之处还望指点和见谅! 《青若2010.7.22完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