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也疯狂!看金融巨头怎么打电商大战?

 昵称535749 2013-09-16

银行也疯狂!看金融巨头怎么打电商大战?

2013/09/16 | 梅挺

i天下网商注:如果盘点2013年电商行业的热词,互联网金融一定是其中之一。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等模式野蛮生长,一派热闹景象,作为金融业无可撼动的大佬,银行业也坐不住了,纷纷玩起了电商,但玩法各有不用。本文介绍了现有的银行电商模式,并提出融资才是银行电商的核心竞争力。
 

文/梅挺

 

众所周知,跨界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互联网+金融的组合,在2013年引爆经济世界。昨天银联要收编第三方支付,今天腾讯申请网络银行,明天或许就是阿里金融一统江湖,千秋万代了。
 
至今为止,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认的定义,但其内涵总在不断延伸和拓展,比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网络银行、众筹、证券电商、基金电商、电商金融、互联网理财等等。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某一种金融业务模式是依托互联网而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互联网金融。
 
银行电商也是一种互联网金融。银行电商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词。2012年之前,电子商务是草根的乐园,淘宝、京东、当当、拍拍野蛮生长,并没有很多大资本进入。可当191亿的传说出现,银行们再也坐不住了。
 
“银行将是21世纪倒下的最后一批恐龙”,这句话是否会真的应验呢?
 
银行跨界电子商务
如今的银行,没有网上商城,都不好意思出来混。工农建交中,个个都杀入电商,各种商品也是玲琅满目、品类繁多。不过,在目前的电商行业内,大有天猫、淘宝、京东、苏宁、阿里;中有当当、国美、慧聪、环球资源;还有数之不尽的小网站们。银行电商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除了建行将B2B业务纳入善融商务电商体系外,国内主要银行都是仅仅从事B2C业务。一般来说,对B2C网购,银行分为两种模式:其一,信用卡商城模式,即仅为本行的信用卡客户服务,能够积分消费、分期付款等,如农行信用卡商城;其二,纯电商模式,自营型平台或者开放性平台,不仅为本行客户服务,也为外行客户服务,甚至就如同天猫、淘宝,对商家开放交易平台,如交行交博汇。
 
8月份,兴业银行关闭其网上商城。兴业对此的解释是:网上商城的经营模式有所局限,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也确实如此,仅以分期付款作为卖点的银行信用卡商城,无论是在商品价格、品种多样化、物流配送、人气吸引,还是在客户服务、购物体验、支付便捷等方面,与专业的电商平台,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对2C领域而言,市场竞争激烈,客户消费愈发理智,分期付款可是要支付手续费的。更何况,在其他B2C电商平台上,也能够进行信用卡、储蓄卡购物。
 
但是,银行做不好信用卡商城,并不能代表银行做不好电子商务。以建行来说,曾与阿里巴巴、金银岛、敦煌等亲密合作,自其电商平台善融商务去年6月份上线,半年时间,累计成交35亿元,线上融资更是接近10亿,发展势头良好。善融商务分为三个板块,涉及房屋中介、房贷网申的房E通;个人商城;企业商场。在金融方面,提供支付结算、托管、担保、融资等银行服务;在电商方面,提供B2B和B2C客户操作模式,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房屋交易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在线财务管理、在线客服等配套服务。相比传统银行电商,善融商务完全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与其他专业电商平台一样,消费者也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本行用户,能够更好的与传统电商平台竞争。
 
基本上,未来银行电商发展将会趋于两种模式:一种,以建行善融商务为代表的B2B模式,主打金融服务;另一种,以交行交博汇为代表的开放性电子商务B2C平台。
 
银行电商的选择
对利润过千亿的银行来说,跨界做电商,赚钱是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不能在金融脱媒的过程中,被电商平台后台化,边缘化。银行需要在经济商务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掌控资金流通环节,否则,银行或许真的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了。
 
“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改变银行!”。马云的话言犹在耳。汹涌而至的互联网金融,已让银行感到脱媒的阵阵寒意。银行做互联网金融,做电商,已经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这是一个战略选择,关系到未来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竞争格局。
 
1.做B2C还是B2B
电商们逐渐意识到C2C趋于没落,B2C“低价格、高质量”竞争力更大,未来B2C份额会持续增大,终将超过C2C。而银行的业务模式,也决定了其只会发展B2C和B2B的市场。

目前,不管是C2C还是B2C,电商业务模式都已经十分成熟,淘宝、京东的地位难以撼动。如果单纯的再砸出一个淘宝、京东,对银行而言,意义不大,还不如直接入股来的方便快捷。并且,银行对2C电商,在管理、运营、人才、技术、经验、体制等方面,与专业电商比较,都没有优势,反而存在不少劣势。
 
无论是做哪一样,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电商领域,垂直的B2C活的艰难,而垂直的B2B活的滋润。这是产业链属性决定的,谁也没办法改变。2B比2C需要更高的专业度和精密度,更加需要对行业深厚的理解,对上中下游客户深刻的把握,也更加需要落地。

我们都知道,银行最核心的业务仍然是金融服务,利润来源多是企业客户。对个人用户而言,银行能知其资金往来,但却不知其交易内容。而对企业用户则不同,不管是支付、结算、担保,还是融资、贷款等,银行都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并且,企业级的用户才是最赚钱的。银行做电商,应该是服务于自身的金融业务,同时,以金融服务促进电商发展,才是正确的道路。也就是,银行电商,关键就是做好电商金融。
 
看下数据,在2012年,第三方支付平台处理的交易笔数为银行网上交易笔数的50%以上,但是交易额仅为后者的1%。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受政策、技术和安全所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通道的基本上都是小额支付,多属个人,而大额支付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网银、汇票、支票等进行结算,多属企业。
 
以产业链来说,70%以上的业务往来都是发生在上中游企业之间,只有不到30%的交易,才会依托于终端用户、消费者进行。从这看来,银行做电商,就必须把主要的时间、精力花费于企业用户,做好B2B业务。当然,能够打通整个产业链,做成B2B2C,是再好不过的。
 
2.银行电商的核心是融资
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两块,一是存贷利差,二是中间业务收入,其中70%以上的利润来源是利差,也就是放贷业务。并且,在国内的贸易往来中,至少有75%以上会以应收账款形式而存在,也就是大多数企业间的交易需要融资才可进行。需求是海量的,但是目前除个人信贷被P2P网贷不断蚕食之外,企业信贷也受到阿里小贷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冲击。
 
阿里金融业务早已实现单日利息过百万,相当于一个小型商业银行的规模,并且京东、苏宁、腾讯等也纷纷介入,使得银行们感到不断增大的压力。银行拥有庞大的渠道和客户,能够提供融资,面对高达万亿、年均增长30%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银行没有理由拱手相让,也不能相让。
 
任何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都需要资金的支撑,在每一个发展阶段,融资都是刚性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触网企业的持续增多,金融业务也将逐渐向线上转移。银行如果丢失了其核心的融资业务,那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银行电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应该是有别于传统流贷、信贷、票据、固定资产等融资模式的,并且是依托于自身电商平台而存在的,能够加强与客户联系,促进电商平台发展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根据客户在电商平台内的交易行为、资信记录等,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二,依据客户提供的抵押、质押资产,进行第三方担保贷款、联保、互保贷款等;三,围绕供应链环节上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资质为标准,进行供应链融资,可再分为存货类、预付款类和应收账款类。
 
对银行电商的融资业务,还应该注意到资金应该仅在平台内部客户之间流转,不能形成体外循环;加强监管,打击虚假交易,做好风控,降低坏账率;优化交易和融资流程,整合大数据,以数据来考量和实施融资。
 
3.银行电商的挑战
银行不差钱。但任何一项业务,并不是有钱就一定能做好的。银行做电商也存在难题:
 
其一,客户聚集。目前的银行电商平台,无论是信用卡商城还是B2C商城,流量寥寥,成交惨淡。其实银行并不缺少客户基础。工建农中都有数以亿计的客户资源,数千万的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资金往来。如何与专业电商竞争,将客户引入、聚集上平台?只有通过招募更多的电商专业人才,改变固有体制,以互联网的形式来运营,才能做到。
 
其二,数据整合。银行的业务模式很简单,存贷。赚钱也很简单,提高存贷比,降低坏账率。这一切都取决于两个字,数据。这也是银行们与各大B2C、B2B电商平台合作的主要因素,电商们掌握着数据。数据是电商最重要的资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能够产生无限的商业价值。没有丰富的交易,就没有丰富的数据。无利不起早,要促成客户在平台上进行交易,就必须为交易客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或者利益,以利诱导。
 
其三,金融竞争。无论是阿里小贷还是京东金融,目标直指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而且能够通过P2P网贷、网络银行等形式,直接绕开银行,获取资金来源。这才是最致命的打击。依托政策庇护,银行们能安定一时,难以安定一世。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放,银行将会面临愈来愈多的竞争对手。只有放下身段,积极创新和改变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实现差异化,服务好中小微企业,才能立于不败。
 
在互联网时代,阿里、京东、苏宁、腾讯们已经兵临城下,留给银行们的时间并不会很多。善融商务和交博汇,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银行电商模式,其他银行们如何选择,我们拭目以待。未来是吃肉还是喝汤,都在于今天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