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中医

 相-信-爱 2013-09-17

 

帖子迎春 ? 2013-09-17 2:18

文/刘仙逸

初识中医

我家住在医院的职工宿舍里,自小就听大人讲医院里那个中医是家里祖传的,谁擅长小儿针灸,谁懂易理会算命……偶尔在医院的中药厂玩时,会碰上老中医闲时读医书,书是线装的,字是繁体的。他们的神情透着悠闲和自在,与众不同。70年代初期,好象是因为农村里要大量培训赤脚医生,一时中医开始盛行,针灸和草药是最不花钱,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家里也因此有了长长的银针、有各种草药插图的书以及布满一个个穴位的小的人体和耳朵模型。这令儿时的我爱不释手,却不知其妙用。稍微长大一些,家里的《本草纲目》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真想学会认那些草药。还真从大人那里学会了认识到处可见的车前草,还知道了用它熬成汤药可以治痢疾。这大概算是我的中医启蒙教育了。对中医的那份感情也就是这时开始生成的。

见识中医治病则是我5、6岁时。有一次半夜时分,弟弟因为疝气疼痛而哭闹,吵醒了同住在一个天井下的邻居,其中有一个好吸烟的王妈妈。不知是谁的主意,他们用王妈妈的烟去灸弟弟脐眼下的穴位,竟然让弟弟停止了哭闹。弟弟一觉睡到天明。这一幕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抹也抹不掉。现在想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见证中医不用打针、吃药,仅用一根烟就能治病的实例。

后来,我上了医学院,学的却不是中医,而是西医。但是有一门是中医必修课,这也满足了我的愿望:知道更多一点中医知识。我没做医生前,倒是体会了作病人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体会到这中、西医的不同之处。

大学2、3年级时,不知什么原因,我感觉到右下肋疼痛,根据我自己的那点感觉和医学知识,我觉得只有中医才能看好。我去了附属医院的中医科,大夫医术不错,双手同时会把脉,开了几付小柴胡汤的中药。药到病除。经我查证小柴胡汤有治肝气郁结的功效。我对中医的信心也就是那时建立的。

一次,我开始腹泻,吃了不少抗生素和其它的西药也不管用,副作用还大。我去看校医,校医一听是腹泻,问也没问,顺手就开了一盒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这一吃可了不得,从此以后,我的整个胃肠功能紊乱。这药可把我吃坏了。待我查明了藿香正气丸多用于治感冒引起的腹泻时,我明白了,这中药可不是乱吃的。一个好中医,在病人来后,经过望、闻、问、切,知道病人的病是在皮毛还是脏腑,才开出对症治病的药。这中药也是学问大得很,一付药可是有君、臣、佐、使的,哪一份药入哪一经,哪一脉,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而那校医哪里料到因为他的医术不精,让一个本可以用中医调理好的疾病,变得复杂难治。好在我的病不至于误了我的性命,但留下的胃肠功能紊乱,却也让我不舒服了十几年,直到我炼了**功才好。这件事并没有让我对中医产生厌恶的情绪,反而让我感到它的辩证施治的合理性。尽管疾病的症状是一样的,可原因却不一样,用药也就有区别,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药去治。

经历了这做病人的滋味,我开始进入临床课的学习。学习了中医理论后,才知道这中医的渊源之深、之博大。中医理论之圆融,让我感到似乎没有一种病不能被它辩证施治的。但同时,尽管我能用阴阳五行中医理论头头是道地分析病例,却还是感到无从入手、力不从心,把握不到它的精髓之处。当时,我也没有想去深究为什么,但这些经历告诉我,中医治病有它独到的地方,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作中医的,想要作个好中医不是一件易事,可是应该能做得到,因为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中医。那么到底突破点在那里呢?

独特的中医

从医学院毕业后,我没有进入临床工作,而是去从事医学基础研究。这看起来是离中医越来越远,不会再有机会去接触和思考它。但当我临出国时,却没有忘了去买了关于针灸和按摩的中医教科书,想着以后会派上用场。到了美国后,发现针灸已逐渐被美国人所接受,已有人尝试用核磁共振来验证穴位的真实存在。这项研究也不由得让我再次开始了对中医的思索。为什么存在了上千年,治好了数不清的病人的针灸却不被现代医学完全接受,而需要得到现代科学眼见为实的实验肯定才让人觉得它的真实存在?是什么罩在人的眼睛上,让人置几千年的事实而不顾?是我们人自身出了问题吗?

直到我读了《***》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中医所走的是与现代医学绝然不同的路。由于现代人在道德上的衰落和思想上的复杂,已不能真正去认识中医的精髓之处,而是只注重经验的摸索和手法的运用。古老中医的独到在于它并不是把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而是把他与天与地与周围的环境统一起来看,也就是“天人合一”。在这样的理念下,古老的中医对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就完全不同于现代学。再看古代名医,象先秦时的扁鹊、三国时的董奉和华佗、唐代的孙思邈等等都具特异功能,是修道之人。修炼人修到一定的境界,有的可以看到另外空间,因此,人体穴位的存在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修炼人亲眼看见,而画下来的。对于如今不相信修炼,只信现代科学的人来说,这些象是天方夜谭。不是中医不行了,而是人不行了,认识不到中医的精髓所在,才使得中医蒙尘。

古人作人讲究的是个“德”。判断一个人好坏也是以德为标准,对于一个治病救人的医者来说,更是要求甚高。开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先河,被誉为中医脉学“祖师爷”的先秦名医扁鹊的医术就是由神人所传。当时有个叫长桑君的旅客因知道扁鹊与众不同,就在扁鹊开的客栈住了十余年,也观察扁鹊之为人十余年,最后才决定传医术给扁鹊。首先长桑君让扁鹊服了一种药,然后将所有的秘方书籍授与扁鹊。服药三十天后,扁鹊就具有了隔墙看物,透视人体的特异功能。从此,扁鹊开始行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一桩著名的医案“扁鹊三劝齐桓侯”。扁鹊运用透视人体的特异功能,看到了齐桓侯的腠理和脏腑,看到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在腠理和脏腑的表现。如果没有长桑君,扁鹊何来这种特异功能,他又如何能在只看了齐桓侯一眼,就能知道他病之所在。扁鹊后来名闻天下。他不仅医术高明,还为民众着想。他过越国都城邯郸时,闻知当地人尊重妇女,即为“带下医”( 妇科医生) ;过东周都城洛阳时,听说周人敬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五官科医生) ;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听说秦人喜爱儿童,即为“小儿医”( 儿科医生) ,随俗为变。千百年来,扁鹊高超的医术和医德为后人所敬仰,被誉为“神医”。

三国时,与南阳的张仲景、谯郡的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的董奉,不仅修道,最后还得道成仙。董奉在人间住了三百多年才仙去,走的时候,他的容貌仍象三十多岁的人。在《神仙传》中有他治病救人的不同寻常的事迹,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中国古老中医的两大经典典故之一“杏林春暖”的故事。

董奉住在山里不种田,天天给人治病却不收取分文。但是,他有一个要求,经他治好的重病患者,要栽五棵杏树,病轻的,则栽一棵。许多年后,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种下的杏树达到了十万多株,郁然成林。他让山中百禽群兽在杏林中嬉戏,替他掌管杏林。后来,杏树开始结果了。每到杏子熟时,他就在杏林里盖一间仓房,并告诉人们:“欲买杏者,无须奉告,但将一升谷子留下,自取一容器的杏子就行了。”常常有人用很少的谷物换取更多的杏,这时杏林里的一群老虎就会吼叫着追过来,由于惊吓,这些贪心的人就急忙逃命,罐里的杏子因此会掉出不少。到家时,一量剩下的杏总是正好和送去的谷物一样多。对偷杏的人,老虎就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的人知道一定是偷了杏,就原封不动地把杏奉还给董奉,并磕头谢罪,董奉就让死者复活。董奉每年把卖杏换来的粮食全部用来赈济贫困人和旅途盘缠不足的求医人。一年就有两万斛粮食象这样被送了出去,他的杏林赈救了无数生命。

后人即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赞颂良医美德。

要想在世间作一个良医,并不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古稀之年撰写《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时,在《备急千金方》开篇著有“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强调作为一个医者所应具有的医德和医术。“大医精诚”则成为后世医者必须遵循的医德誓言。

孙思邈还谈到作为一个“大医”须涉猎群书的重要性。他说:“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如果还能懂得“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那么“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再看如今的中医,又有几人做得到孙思邈在千年前就为医者所设下的规矩。中医是能治好病的,只是人不行了,这病才难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