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蒋培友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彭山 620860)
(二)关注结字用笔的趣味
1. 字内外空间的控制与夸张[1]
所谓字内外空间的控制与夸张,其实就是关注“留白”的冲突与平衡。
在当下,在隶书字内外空间的经营上,张继先生的探索很有特点(见图三[2])。张继先生隶书的字内留白通常是由互不平行的线条分割而成。留白几乎完全不同,多是不规则的无定形空间。因重心和形势的不同,单个的空间又是不平衡的,在视觉上,暗示出明显的动势,从而从另一面达到对字势动态的强化。在张继先生那里,字的外轮廓,也受到极大重视。他的隶书的字外轮廓,几乎都不是传统意义的方块,而是呈明显的多边形或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在起笔和转换时,他多用方笔,这更进一步加强字的无定形视觉印象。另外,在作品中,他也有意无意地将每个单字的重心处理为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单字的平衡得靠周遭的配合,最终求得整幅作品的协调与平衡。字间关系,就如同风中摆动的珠串,虽然运动趋势各异,但整体配合协调。
另外,还有一路风格,在字外轮廓的处理,与张继先生的追求相似,然而,在字内空间的处理上,却出心裁。“九届国展”中获隶书二等奖的邹家喜先生的作品(见图四[3])可为代表。邹先生在字外轮廓上,对无定形的追求热情不如张继先生强烈,而在字内空间经营上用心更多。其字内线条的运行,总会有一两条线是超乎常规的,或倾斜或避让;或虚左或避右,这使字内总能留出与众不同的较大空间,与其他较紧迫的空间(留白)形成对比,趣味由此出现。相比较而言,邹先生的隶书没有张先生那种紧张感,显得温和近人。北京童孝镛先生的隶书,在结体上也有类似取向,但是他更加注重结字的拙趣。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07/35282313_3)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07/35282313_4)
图三 张继作品(局部) 图四 “九届国展”邹家喜作品(局部)
这种注重字内、外空间的控制与夸张的手法,在当下隶书名手的作品中,并不鲜见,如四川何应辉、北京刘文华等先生,其字内空间的安排都个性鲜明,各有特色,而“九届国展”中王家新和方玉杰等人的作品,亦有这些趣尚。
2. 对简牍、魏碑、大篆结体趣味的提取
当下隶书对趣味的追求,还反映在隶书对相关书体结体趣味的汲取上。这种借鉴主要表现在:对简牍书体中接近隶书的书体的挪用;对大篆中六国文字的引入;甚至还有,对碑派楷书结构方式的借鉴,等等。这其中尤以对简牍和碑派楷书的借鉴为多。
当下隶书对简牍书体的借鉴非常普遍,不需要过多的证明。这其中,鲍贤伦先生的探索极为典型(见图五[4])。恰好,今年9月6日至21日鲍先生在宁波举行个人书法展。[5]展览中,鲍先生全面展示了他的书法求索历程和风格追求方向。从本次展览看,鲍先生的根基是在汉隶,然后上追先秦,最终选定简味浓郁的古隶作为主攻方向,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目,引来追随者不少,蔚然成一种风气。査律先生对鲍贤伦先生的书法作如是评说:“在这个时代中,鲍贤伦的书法面目无疑是独特的。但是,他的个性是建立在对书法本体的独特领会和解读的基础上的。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其书作的特征,无疑‘古’字足当之。从书体的角度来说,鲍贤伦以汉隶作基,曾在隶意浓重的北碑中汲取养料,而后上溯,由汉入秦,以篆意浓郁的古隶为乡,完成了他不同台阶的跨越。” [[i]]从展览的作品看,在章法的处理上,鲍贤伦先生也尽量从其他书体章法形式中汲取营养,避免了仅以简牍的章法出现的单调。在用墨上,鲍先生也是常墨和宿墨并用,丰富了作品的墨色层次,适应了当下审美的趣尚。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07/35282313_5)
图五 鲍贤伦个展作品
图六 毛国典作品(局部)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07/35282313_7)
前面提到的毛国典先生的隶书(见图六)也是取法简牍,只是他追求简牍的单纯与简化,对简牍书法作了自出机纾的夸张和强调。对简牍的借鉴还有河南史焕全先生。他第二届兰亭奖的隶书作品对简牍的借鉴角度不同于鲍先生,取其意而不泥其形,表现出简牍的雅致和隶书的朴厚。另外,河南许雄志先生则是通过使用宿墨来丰富简牍书体的墨色层次和审美趣味,作品显得古雅清净(见图七[6])。
隶书对碑派楷书的借鉴显得隐讳一些,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和认识。我们固有的认识可能也影响了我们的判断。一般而言,后发展起来的书体才会借鉴先发展起来的书体,所以我们不容易接受隶书借鉴楷书的事实。但是,当我们将它们中的一些作品放在一起考察时,其借鉴关系就明晰了。如,“九届国展”中隶书二等奖获得者邹家喜的作品,就和楷书二等奖钱松君和楷书三等奖张灿森的作品间的相互借鉴关系是很明显的(见图八[7])。在“九届国展”中,评委会给邹家喜的获奖作品的评语说:“融会汉魏,出入隶楷。” [[ii]]邹先生的创作手记也自称:“作品主要取法《张迁碑》,并以此为根基容入《爨宝子》的稚拙体态,吸收墓志的奇趣,使其呈现一种天真烂漫、奇趣丛生的面貌。” [[iii]]这都直接说明了,当下隶书对碑派楷书的借鉴事实。有人可能会认为是楷书借鉴了隶书的创作,但是,纵观当代楷书和隶书的发展状况,我们知道这类型的结体方式,是近年碑派楷书探索取得的重要成果,所以认为当下隶书追求的结体趣味是受到碑派楷书的启示,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且,在当代关注视觉感受的审美语境下,不同书体和风格间的相互取法,已十分普遍,打破书体界限的破体书法创作都可以被接受甚至被鼓励而获奖,楷书的结构成果被隶书借鉴为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在当下,一个书家皆善诸体在多种书体上都取得一定成就者,甚是不少,这也使得书体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有了可能。在广东佛山举行的一次全国中青年名家作品邀请展上,主办者在《前言》中称,“对隶书和魏碑笔法的组合变通……都把‘书写’的概念重新定义”,这也证明,隶书借鉴碑派楷书已是显见的事实了。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07/35282313_8)
弄清了当下隶书结体趣味的源头,让我们再看看其具体表现。从作品看,当下隶书的结体开始追求形态各异、姿态丛生的生动结字风格,不再如汉隶或清代流派隶书那样,同一作品的结字具有自然而相对统一的结体趋势。另外,当下隶书留白空间更富视觉构成效果,用笔的起、转也多用方笔,结体也有求方的趋势,这是当下隶书的最显著的外在性格和审美趣味,也是它与碑派楷书趣味最近处。
3. 起笔与收笔的装饰化倾向
当下隶书尚趣,亦有另外一个趋势,就是追求起笔的变化和收笔的自然。也就是说,在当下,创作者对隶书起笔时笔锋入纸的方向和收笔笔锋的走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比之楷书,似有过之。正因为如此,当下隶书主要以西汉及其前风格为主要取法对象,东汉的有蚕头燕尾的装饰性隶书,渐被冷落,似乎仅仅成了隶书基本功练习的范本。
同时,追求起笔的变化和收笔的自然,也是当下隶书借鉴大篆笔法的反映。
在装饰性的追求上,当下隶书则是以收笔笔锋的方向来予以表现。具体而言,就是在线条末端收笔处驻笔,将线条收拾干净后按需要自然出锋,形成厚实而灵动的线条形态,笔触厚实而俏皮,形成与当下追求亦庄亦谐的审美风气相合的装饰性品格。河南张青山、安徽杜鹏飞、天津张建会、江西崔廷瑶等先生的隶书,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这样的倾向。
(二)章法的绘画化倾向
当下隶书尚趣的另一反映即在于,隶书章法的绘画性倾向,这又主要表现在整幅作品的墨色处理和章法兴趣味两个层面。
当下隶书对墨法更加注重,常从中国水墨画中去吸取营养,借鉴并逐渐形成一套善于表现书法线条和书法画面墨色效果的技法。
中国水墨画注重传统墨分五色理论的运用,有一套完备的水墨处理技法。当下明清调大幅行草书创作,已注意枯、燥、润、湿对比,注意从水墨画技法中寻找恰当的语言和技法,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如,行草书中的涨墨和宿墨表现技法的成功使用,有力地增强了当代书法作品的视觉冲击。在当下,涨墨技法也开始被引入隶书创作。此外,如前面已提及的那样,当下的隶书书家,也开始用宿墨自然外洇特性,来表现墨气淋漓的水墨画效果,使隶书作品,也具有了水墨画的某些视觉特征。
在墨色趣味的表现上,当下的隶书书家,可谓费尽心力:有探索宿墨的表现者,有探索宿墨和常墨(与宿墨相对而言的普通墨液)调和后的效果者,更有甚者,还把黑色丙烯颜料也加了进来。至于,水、墨比例的探索,在当下墨色探索中是再普遍不过的了。当然,当下书坛对墨色探索活动很普遍,如前所述,行草书尤甚,我们强调指出隶书的墨色探索,只是因为,在以往,隶书创作对墨色的关注远不如当下这么明显罢了。前面已说过,许雄志和鲍贤伦诸先生的隶书就大量使用宿墨,表现淋漓的墨色效果。
当下的隶书尚趣,还表现在追求章法的新趣味。
在章法上,以往隶书的章法多采取字距大行距小、横成行纵成列的平正章法形式。在当下,虽然这种章法形式仍然是居于主流,但是,在尚趣的取向下,隶书章法也有了明显的调整。比如,鲍先生的展览中的作品,就改变了简牍固有的章法形式,大量借鉴行书和钟鼎铭文中常出现的字距和行距相近的形式,作品中各字都与周遭联系紧密,使整幅作品显得自然而紧凑。另外,在“九届国展”中,有一件取法《开通褒斜道刻石》的隶书作品(见图九[8]),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三等奖。该件作品即是江苏顾宇驰先生创作的那件。该作能得到认可,其章法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该作称取法《开通褒斜道刻石》,其实主要是借鉴了《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章法。它从司空见惯的平正匀齐的章法中跳出来,满足了当下求新的审美趣尚,从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另外,该作在用墨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涨墨、宿墨技法大量使用,枯润对比强烈,从而使作品层次分明,对比明显。作品显得既有汉隶的生涩古朴,又墨气淋漓,水墨韵味丰富,视觉效果生动,因此得到了评审的青睐和认可。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07/35282313_9)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 [转载]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二)](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07/35282313_10)
图九 “九届国展”顾宇驰作品及其局部
其实,隶书章法形式的调整,也不是当下才出现。但是,在当下,隶书的章法更直接地从行草书章法和墨法探索的成果中借鉴,而渐出新意。这种求趣的章法,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现在的我们似乎还看不到那么远,至少,它们已得到了当下尚趣风气的接受。在当代追求“速朽”的时代背景下,能得到当下的承认,在很多人看来目的已经达到。如果这样看,它们也算取得了某种成功。
[1] 该部分借鉴了邱振中先生在《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的某些方法。
[2] 图片引自中国书画博客网,http://www./attachments/2008/05/04/9618_200805041452461CDx8.jpg。
[3] 图片引自中国书法网,申屠卫政,《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作品(大图)》,http://www./thread-6629356-1-1.html。
[4] 图片引自中国书法网,竟庐,《鲍贤伦书法展》,http://www./thread-6667613-1-4.html。
[5] 展览的相关报道和图片请参见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家论坛、书法网等书法专业网站,及《书法报》、《书法导报》等相关书法专业报刊。
[6] 图片引自书法空间,http:///a/upfile/20071220163720.jpg。
[7] 图片引自中国书法网,申屠卫政,《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作品(大图)》,http://www./thread-6629356-1-1.html。
[8] 图片引自中国书法网,申屠卫政,《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作品(大图)》,http://www./thread-6629356-1-1.html。
[[i]] 査律. 一种古意生出的持守——论鲍贤伦书法实践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N]. 河南郑州:书法导报,2008.8.27:16。
[[ii]]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C]. 广东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12:132。
[[iii]]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C]. 广东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12:132。
尚趣:展览语境下当下隶书取向(三)
蒋培友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彭山 620860)
二、当代书坛为隶书创作提供的背景
1980年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展,促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中国书坛的活动基本上就围绕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活动进行。而这些活动的中心又主要是各种规模的书法展览。这些展览引发了诸多轰动一时的现象并引导当代书坛前行。因此,当代书坛是从展览开始的,同时,展览亦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当代书坛的风气和趣尚。
当代语境下的众多思潮及相关讨论,对当代书坛也有较大影响和启示。首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兴起的持续数年的有关书法本质的讨论。随后,由针对展览引发现象的各种讨论,不断出现,书坛出现了诸如1986年周俊杰先生在有关四届国展的讨论中提出“新古典主义”,1993年第五届“中青展”出现的“广西现象”及其讨论。随后,1997胡湛先生提出“新文人书法”,1998年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的未来》中提出“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当然还有“丑书”、“流行书风”、“民间书法”、“艺术书法”等等。此外,还有由日本现代书法和西方艺术思潮刺激下出现的有关书法的“现代化”的“现代书法”、“书法主义”的论辩。近年又有“新帖学”的提出。诸如此类,不可尽举。这些“现象”、“主义”和“流派”成为了当代书坛的背景的另一层面。[①]
这些现象、思潮和流派的有几个共同点。首先,它们都立足“古典”指向“出新”。这里我们没有用“经典”,因为,民间无名氏书法也被作为取法的资源,“民间书法”恰好就是针对“经典”而提出新的概念。同样,此处用了“出新”没有使用“创新”,因为当代对“新”的祈尚,并不一定都是创造,有的多是改头换面的出新,是为满足当代人对“新”的不懈的追逐的手段。刘宗超先生对当代书坛崇“新”心理有过分析和论述,他指出,“崇‘新’心理是书法现代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没有‘新’,便不能与书法的传统形式和观念拉开距离”,而“新帖学”、“新文人书法”、“激活唐楷”等“当然这仍是求新逐异的现代心理使然,只不过是以‘古’为 ‘新’”。[[1]] 所以其“托古”不是目的,“托古”是为“改制”。其次,这些现象、思潮和流派还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对作品最终成果的形式感、视觉效果极为关注。这种关注符合了当代审美的趋向:“读图”与“速朽”。当然,对形式感和视觉效果的追求,也一定程度的使书法审美表面化、即时化。此外,它们对新见考古材料的关注和运用也是一致的。这种态度,对于拓展书法的取法资源有其积极意义。
书坛思潮涌动,流派纷呈,一方面反映出一度沉寂的书坛,对于复兴书法的急切,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代,人们已不仅仅把书法视为修养,而是开始清楚地把书法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来关照,认为书法活动应该按视觉艺术的运作方式来展开,所以有了当下的创作和传播模式。
展览纷呈,论辩纷纭,是当代书坛的现实。这样的现实的示范性是很强的,引导出了一阵强过一阵的风潮。孟会祥先生在《书法展览考察》一文中就指出,求新意识在评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引导流行风尚的转换和细节的夸张。[[2]]当代书坛几乎就在展览和论辩中一路走来。
当代隶书的创作背景当然也是如此。
三、展览语境下的当下隶书的机遇与困境
在当代书法传播以展览为主要媒介的语境下,书坛的整体趋势主要就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及视觉趣味。隶书书体和创作特点决定,它在表现趣味上有很大的优势,这使当下隶书创变有了发展机遇。因为隶书创作对运笔速度的要求不高,这就为行笔、结体和整体章法的安排留下了充分的思考时间。篆书和楷书的创作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然而,隶书的变化相对篆书和楷书而言更自由,所以,隶书在空间安排和经营上也更有优势。在创作时,书法家更愿意选择隶书创作来表现他们的趣尚,所以当下隶书尚趣的特征就显得更明显更集中,也更有其积极意义。当下隶书在线条、结体、用笔、章法、用墨等方面追求趣味所获不小,也说明,在当代,隶书应该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意在隶书创作上闯出新路的书法家,应该把握住当下尚趣的脉络,深入传统,从传统中发掘适合当代隶书创变元素,追求更沉稳更隽永的趣味,将其固化为当代的审美特质,从而走出渊源秦汉、承接有清的隶书新路。
当下隶书在趣味上的追求,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已形成几种明显的风格和追求,这给隶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以展览为主要目的趣味追求,使当下隶书创作存在某些隐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尚趣的当下隶书的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多地从视觉艺术角度看待书法,追求视觉冲击,有造成对书法技术水平和文化内涵弱化的趋势。
前面已说过,80年代,在日本现代书法刺激、西方艺术思潮引入以及美学热的推动下,书法论界掀起了有关“书法本质”的大讨论。“其结果不外乎就是‘线条的艺术’之类。弄来弄去,其实最后还是归于‘有意味的形式’。” [[3]]这场持续了数年的讨论,基本上是各执一词,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弄清书法本质的目的。虽然这场讨论有书法美学启蒙的意义,但是因为讨论过于拘泥于西方美学理论,似乎一定要把书法置于艺术下——或认为书法是诉诸视觉的视觉艺术,或认为是造型艺术,或认为是时空交叉艺术——才算弄清了书法的本质。这种出发点,或多或少使书法偏离了它应有的方位。事实上,这场讨论留下了某些必须正视的后遗症,那就是,仅将书法看成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一味在视觉层面追求视觉感官刺激的最大化,有使书法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弱化的可能,也有使书法走向单纯的视觉构成或平面设计的危险。其实,早就有人对将视书法为视觉艺术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书法是“心手合一”下的“视觉与手的配合”,也就是说,书法除了在视觉层面考虑以外,还应考虑手指转笔等技巧因素和“心手合一”的情感因素等诸多方面。[[4]]在当下展览中的隶书,对纯视觉趣味的追求有愈演愈厉的趋势,所以,对隶书的评审,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以作出适当的导向。所以,在以艺术的名义的展览热闹繁荣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更冷静地面对我们正在追求的趣味,尤其得检讨对纯视觉层面的趣味的不遗余力的追求和鼓励。
(二)过于注重线条表情,情感外露,有失却汉隶的雄浑沉厚特点的隐忧。
我们知道,碑学兴起后,隶书和篆书都有追求金石味,表现历史感的诉求。清代的隶书大多沉郁、浑厚、正大,有让人一望而生敬意的庙堂气象。清人,在碑学的指引下,在篆、隶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形成了篆、隶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由于诸多原因,当代中国人与传统文化间存在某种隔膜。近百年来,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加之书坛一度沉寂,复苏不到三十年的当代书坛对碑学和帖学的争论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检讨,所以当代书坛对清代碑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缺陷,对碑学主张的对拙朴的追求过度放大了。另外,在对书法应有的文化特质和书法介入当代生活的方式的认识还不深入的当下,我们太想让笔墨随时代,太急于让书法表现当代人的躁动与激情,以致,在当下,隶书创作者对线条与作品情感和风格的关系的理解表面化、简单化,以为枯涩的线条就是表现隶书的粗犷沉雄。又因为对线条表情的内涵和隶书应有的气质的理解不够深入,作品情感过于外露,即使是前述某些隶书名手的作品也不免显得紧张而躁动,失去了隶书应有的含蓄与醇厚,有“识尽愁滋味”的辛弃疾所体味到的,年少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嫌。有人在评说当下行草书创作时说,当下行草书有“刻意的抒情化” [[5]]的倾向,其实,在这一点上,隶书的创作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当下应该鼓励隶书创作情感向雄浑与醇厚方向发展和深入。
(三)当下隶书,对当代的借鉴过于集中,入古不深。
在展览的带动下,当下隶书创作人数增加,隶书创作已形成几种明显的风格取向,隶书取法范围也有拓展,隶书创作表现出一定意义的繁荣。但是,也有一种倾向值得关注,那就是,隶书创作和取法形成了明显的跟风现象。在创作层面,其跟风主要表现在,章法、形式的照搬、硬套甚至抄袭。取法层面的跟风则反映在取法当代名家和获奖者。这些跟风风气,一定程度地造成了书法创作人员精力的浪费,同时也助长书坛惰性思想和投机心理的滋生。虽然这已引起一定的关注,但是具体的引导和应对措施没有跟进,所以在此似有必要重提,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使该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保证隶书尚趣风尚健康发展。
本文从当下展览出发,结合书坛时代背景,从线条表情、结字用笔的趣味、章法的绘画性倾向等方面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对当下隶书有尚趣取向,进而探讨了当下隶书的机遇和困境。因认识有限,本文定有不当,敬请各位方家、同好批评指正。
(2008年9月25日初稿;
2008年10月27日改定于读书随处斋灯下)
【引文及参考文献】
[①] 有关讨论,请参见《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等专业书法报刊的相关文章。
[[1]] 刘宗超. 书法创变的“现代性”[A]. 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论坛文集[C]. 广东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12:24。
[[2]] 孟会祥. 书法展览考察[A]. 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论坛文集[C]. 广东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12:131。
[[3]] 孙晓云. 书法有法[M]. 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2:137。
[[4]] 孙晓云. 书法有法[M]. 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2:97。
[[5]]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佛山市青年联合会. 前言[A]. 纪光明,陈新文. 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集[C]. 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8.7:前言。
【相关作品参考文献】
1. 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集[C]. 安徽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12:76,82,106,111,116-117,119-120。
2. 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C]. 广东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12:7,23-28,42,65,72,93,95,130-134,174-180。
3. 《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作品集》编委会. 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作品集[C]. 江苏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6:18-19,36-39,66-69,82-83,85,108-109,130,151,183,186。
4.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佛山市青年联合会. 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集[C]. 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8.7:17,20,26,28,33-34,71,74,76,109,122-1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