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垓下寻项羽

 木柳书屋 2013-09-18

 

 

中国古代武将百猛图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

 

 

 

垓下寻项羽

 
 
 
时间:2013-02-03 18:21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李云胜

(转自:安徽文化网)

 

似乎许多历史名人的死亡都有争议,李自成兵败未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希特勒并不是自杀,而是他杀;而项羽也不是自刎于乌江,而是战死在秦代东城。

项羽其人其事

项羽是个悲剧人物,但因为武勇有力,千古无二,被视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后人赞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位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号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初期的项羽展露了他的军事才能,雍丘之战,项羽以一人之力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大败秦军。

巨鹿之战,项羽率领5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决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军破釜沉舟,一举击败20万秦军,使秦军遭受巨创,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彭城之战,项羽击败刘邦于彭城。此战以完胜结局,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在大的政治环境方面,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或则投靠项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则重新脱离刘邦的控制走向刘邦的对立面,如魏王豹,陈余。

悲壮的垓下之战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结束于那场著名的垓下之战,这在《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项羽本纪》里都有相关的记载。

项羽与刘邦订立和约后,立即率军东归。刘邦也打算西撤,但张良、陈平一致反对,说: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于是刘邦决定毁约追击楚军,并约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击楚。

具体的战争经过就不在这里赘述了,结果是悲壮的,其中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尤其广为传诵。

其实,霸王别姬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而是根据那首《垓下歌》演绎而来。后来人对虞姬的演绎可能更丰满一些,京剧《霸王别姬》里虞姬唱道:“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何日里,方免得,兵戈扰乱?消却了,众百姓,困苦颠连。”

垓下之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虞美人已知项王很难幸免,拔剑自刎,这是一种浪漫而凄美的死法!

虞姬徇情之后,项羽当夜率八百壮士突围南下。乌江岸边,是英雄的归宿,乌江亭长已经把船停在岸边等他,对他说:江东虽小,地方也有千里,亦足做王。项羽笑道:上天亡我,我渡又何谓?当初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今天已经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兄仍然以我为王,难道我心中能安稳吗?我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呢!

爱马一匹,名曰“骓”,随籍五年,不忍杀之,送与亭长,再无牵挂。他徒步杀死汉兵几百,即使身受重伤,汉军将士也不敢轻易近他。

当他看见自己过去的旧将吕马童时,笑着说:你不是我过去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我人头,并赏万户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语罢自刎而死。

这是何等地蔑视,这是何等的悲壮!

项羽死亡之谜

关于项羽之死,历来就有人持以异议,就像李自成兵败未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希特勒并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一样。

我的朋友计正山先生还专门著书立说,对项羽兵败之后于乌江自刎一说提出质疑。

计正山,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定远二中执教期间致力于楚汉之争的研究,于1985年在《光明日报》发表学术论文《项羽究竟死于何地?》。文章征引《史记》、《汉书》的材料,结合当地的一些遗迹,指出项羽是在东城(今定远境内)自刎的。该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的极大兴趣。于是,冯其庸与计正山就这一课题开始了共同研究。

2010年,计正山受邀去北京担任某航空杂志主编,临行前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项羽死亡之谜》,由安徽大学出版社付梓。

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播出后,我电话采访了计正山,再次对项羽死亡之谜进行请教。

他说对于霸王死地问题,相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有一番论争,但《项羽死亡之谜》对于许多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论证都属前所未有的,而且有理有据。

比如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这是《史记》记载又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历史上却从未有人对故事内幕提出疑问:项羽垓下被困难道没有考虑楚军出路?或者称之为战略选择?项羽后来又采取了哪些战术行动,从而使楚军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实现半夜突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直到天快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王已经逃走。

还有,项梁、项羽率8000子弟抗击秦军究竟是从哪里渡江的?项羽和乌江的不了情结起于何时、缘于何因?乌江亭长到底是何许人也?项羽阴陵迷路时发生哪些蹊跷?

汉代大学者班固为什么说《史记》记载“甚多疏忽、或有抵牾”?我们应该以何心境来解读《史记》?《项羽死亡之谜》一书对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诸多悬谜,都在尊重《史记》记载的基础上,作出顺应规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论证。

当然,计正山先生关于项羽死亡之谜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但他不只照搬古籍、引经据典,而是以当时环境为背景,从分析人物心理入手,探索补缺史料记载的不足,他把原本枯燥沉重的历史记载,变成充满情趣智慧又摒弃唯书僵化的全新史学观念,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