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多少秘密藏在黑暗中—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水岸梧桐 2013-09-18

有多少秘密藏在黑暗中—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发表时间:2013年08月01日 来源: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李勇编辑:innot点击数:82082
  只要有可能,我们总是期望同时控制亮部和暗部,让其获得尽量接近指数的关系。
  无论是哪一张照片都期望具有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亮部和暗部,尤其是在所有有用的细节要么集中在亮部、要么集中在暗部的时候。在拍摄时,尽量留住所有细节是曝光技巧的首要任务。
  但即便如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仍然无法实现这种完美曝光,比如明暗对比非常大的场景就属于这种无法记录全部细节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么选择包围曝光,要么只能放弃相对不重要的亮部或暗部细节。
  但幸运的是,现在的感光器件(CMOS)具有非常大的动态范围,甚至超越了原先大部分胶片所能达到的动态范围,因此,使我们仍有可能在大部分情况下记录下全部需要的信息。但记录下的RAW文件中可能会存在原先胶片所不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感光器件对于光的感应是线性的,即便对于亮部和暗部的曝光也遵从线性关系,但胶片不是这样的。胶片在亮部和暗部的曝光会偏离线性关系,呈现出一种指数关系,就像图4.29中所示的那样,在感光曲线的两端出现“肩部”和“趾部”。在胶片的研发过程中曾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试图解决胶片感光特性在两端的非线性问题,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摄影师来说,熟悉并掌握胶片的感光特性则为主要功课之一,能否利用好肩部和趾部留住尽量多的亮部和暗部细节也成为判断一个摄影师的曝光技巧高低的一项标准。
  现在的感光器件不再具有肩部和趾部,正如原先所追求的感光特性呈线性的完美“胶片”,但新的问题产生了。肩部和趾部所具有的特殊的感光特性会给亮部和暗部带来一种特殊的“味道”,现在我们又开始怀念这种味道了。
  感光器件的线性特征会让亮部和暗部都显得平淡无奇,毫无让人眼前一亮的气质。有人认为这是细节的丢失造成的必然问题,是感光器件不如胶片的根本原因。但这不是真正的事实,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事实是感光器件记录下了足够多的细节,至少不比胶片能够记录下来的少。但感光器件对细节的分配方式与胶片的完全不同了,尤其是在色调的两端。
  前面的多个例子已经说明,我们能够控制一张照片的亮部和暗部,而且一直就在这样做。这种对亮部和暗部的控制就是在改变细节的分配方式,让它更符合视觉的审美要求。而这种控制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感光器件也具有“肩部”和“趾部”。只要RAW记录下了亮部和暗部的信息,那不管它原来看起来多么平淡,我们都能通过对亮部和暗部的调整获得需要的视觉刺激效果。
鸟巢.机身直出的原始图。
  曝光没有问题,但亮部和暗部都需要调整。
  上图就是需要视觉刺激的一张照片,是从一个独特角度以虚化方式拍摄的鸟巢。RAW文件中记录下了所有需要的信息,但它没有分配好,无论亮部还是暗部都无法形成它应有的视觉冲击力。也许将来的RAW解码引擎会足够先进,能够自动进行调整来获得足够强的视觉效果,但至少现在还不行,这个任务还得交给我们来完成。
  首先看一下原片,暗部显得太亮了,而且亮部和暗部的局部对比都太均匀了,有时候分配太公平了不是什么好事儿,对照片来说这样分配会毫无生气可言。因此,后面的调整需要着重解决这几个问题。
  用ACR打开RAW文件,发现部分虚化的光斑存在溢出,但我认为让部分光斑溢出有益于提高亮部的视觉效果,因此,第一步调整方式和前面的一样,首先决定亮点的位置,为了让再多一些光斑趋向亮点位置,先将“曝光”增加到0.75,然后“恢复”增加到11。至于是否该让光斑溢出、或者让多少光斑溢出完全可以由你自己决定,上面只是我的选择而已。
  第二步应该增加亮部的对比度,让其获得一个足够的“肩部”,将“亮度”降低,直到数值到达-60(没错,是负数)。从图4.31会看到亮部获得了足够的局部对比度,但显得太暗了些,这是因为凭经验先压暗了一些,给后面“填充亮光”的使用留下发挥的空间。
  第三步就是恢复“趾部”的气质,其手段和暗部的控制方式毫无二致,具体数值是“填充亮光”65、“黑色”61(见图4.32)。图4.33是最终效果,主要是进一步增强了颜色。

  关于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有两点需要额外说明一下。
  一是关于横坐标的问题,其实特性曲线的横坐标已经进行了指数换算,即已经将指数关系转换为线性关系,从而符合人眼视觉对光线的感应特性。因此,所谓的线性的特性曲线实际是针对作了指数处理的横坐标而言的,如果横坐标以线性表示,则实际的特性曲线整体都是指数关系的,而不止出现在肩部和趾部。
  第二点是关于肩部和趾部,在这两个区域会出现色调失真问题,但同时也能够在大的光比下记录下尽量多的信息。优秀的摄影师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曝光技巧来做到使用“错误”的曝光获得正确的色调范围。所谓的“错误”的曝光技巧中,最有名的是针对柯达的传奇反转胶片克罗姆的按照高光正确曝光的控制法则,从而获得在视觉上具有震撼力的暗部色调。
  其实这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亮部、暗部调整方式的诠释。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准确说已在前面对各种控件滑块的作用原理中给出了解释,这里再简单重复一遍。因为调整亮部和暗部使用的多个滑块,例如“恢复”、“亮度”、“填充亮光”,基本都是以指数或类似指数关系的方式对直方图产生影响,当你使用这几个滑块进行组合调整时,它们对亮部和暗部的影响就像对两端进行了非线性加工,让其产生了“肩部”和“趾部”。
 

暗部的最后两个问题

  与调整亮部不同,暗部的调整总是难免会伴随着噪点的产生。
  亮部和暗部构成一张照片的色调的两极。将要表现的主体置于色调的两极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因为视觉的兴趣点往往优选在这两部分进行自动搜寻。因此,掌握亮部和暗部的处理技巧对于摄影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已经看到,对于亮部和暗部的处理技巧是迥然不同的,其根本原因是视觉对于二者的响应差别巨大。认识到这种差别就可以做到灵活控制二者的特性,从而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种差别中,还有一个衍生的问题需要额外注意,那就是暗部噪点问题。
  RAW文件中所记录下的暗部细节往往都集中在一个很窄的色调范围内,在我们为了制造暗部的视觉冲击力时,往往需要扩张暗部的色调范围,在扩张过程中,暗部本来存在的噪点也会跟着被夸大。在夸张暗部色调的过程中,暗部色调以外的色调自然会被压缩,同时其中的噪点被弱化。而暗部色调以外的噪点弱化则会进一步强化暗部噪点,令其格外醒目。因此,在暗部的处理过程中,需要额外注意降噪问题。
  在Photoshop中提供有完善的降噪手段,对Photoshop操作有信心的摄影师可以将降噪留待转入Photoshop后再进行,这样就可以使用Photoshop中多种灵活的降噪技巧。但随着ACR版本的更新优化,现在ACR中的降噪算法已经明显改善,因此,在ACR中就完成降噪也是值得推荐的。如果在ACR中进行降噪,其方法就很简单,一般只需进入“细节”选项卡,将“减少杂色”中的“明亮度”数值增加即可(见图4.34)。
  降噪必然伴随着细节的损失。根据经验来看,在ACR的目前版本中进行降噪,一般将“明亮度”增加到数值20或以下不会对细节产生明显影响,并能消除很多情况下的暗部噪点;如果需要增加到更大数值,需要在噪点和细节之间进行取舍。
  第二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关于夜景照片的,就是暗部处理往往不存在于夜景照片中。
说到暗部,很自然会想到夜景照片,因为其中存在大面积的暗部色调。但对于暗部的后期问题来说,在实际情况中,一张曝光合适的夜景照片一般不需要对暗部进行着重处理,甚至不需要任何处理。
  在本章所用到的例子中没有一张是夜景照片的,就是这个原因。图4.36是一张夜景照片,用于表现中关村夜幕下的繁忙。从原片和后期处理过的照片(见图4.37)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这张照片的暗部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也的确没有怎么处理),只需针对亮部进行后期处理即可获得不错的效果。夜景不需要暗部处理,的确会让人感到很奇怪。当然,这不能完全说明所有的夜景照片都不需要进行暗部处理,但至少保证了亮部曝光正确的大部分夜景照片是这样的。
  从上面的演示可以看出,各种滑块的具体数值其实并不重要,也没有一个数值或多个数值的固定组合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照片。如果有人告诉你存在这么一组数值,我想这一定没有秉承客观的态度,其中不乏开玩笑的成分。
  上面所有的示例都想说明,理解某个滑块其实很简单,调整某一个或某几个滑块也不复杂,但知道应该调整哪几个滑块就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了,这就需要有先见之明。先见之明的获得需要具备成熟的观念,而本书实际就是在不停的传达这种观念,后面的章节还会继续这种传达。滑块参数或其组合千变万化,但其对应的观念只有一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