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寓言哲理

 nqj0108 2013-09-18


中华寓言哲理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个门类,以篇幅短小而见长,最简洁的不过百字,然而在表达哲理上,它却是最自觉、最直接、最突出的。因为这一体裁的根本特征,就在于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段,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展示智慧和道理。在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寓言是最接近哲学的。就此而言,中国古代韩非的《守株待兔》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寓言,奥地利现代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寓言,美国现代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也是寓言。要是这样的话,后两者的篇幅可都不小。

  

  寓言是最常见的而又最富于教育意义的一种文学形式,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优秀的寓言作品,例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德国的莱辛寓言,等等。与这些民族一样,中国也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寓言遗产,经过千百年的岁月磨洗,它们越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人们一般把中国古代寓言分为五个阶段,即先秦寓言、两汉寓言、魏晋南北朝寓言、唐宋寓言、元明清寓言。每一时期的寓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譬如,先秦以说理见长,两汉以劝诫为主旨,唐宋突出的是讽刺,元明清则以诙谐为风格。

  不管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但在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自觉地将哲理的"言""寓"于文字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化,主张世上的一切,不管是天地万物还是人生,都必须以"理"或者说是"道"为根据,寓言这种文学创作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中国古代寓言在表达哲理上更为鲜明。

  

  第一篇 生命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存。

  --《抱朴子》

  大凡做事的根本,定然从养护自身开始,珍爱自己的生命。

  --《吕氏春秋》

  人的生命是一个古老话题。

  在《周易》所表达的宇宙观中,人与天地一样伟大。人的崇高地位通过卦象这种图形集中展现出来。《周易》以8个三画卦来代表宇宙的8种基本性质,又以每两个三画卦的叠加总共64个六画卦来表示万事万物,其中每一个卦象中都有人的位置。三画卦中,下面的一画代表地,上面的一画代表天,中间的一画代表人;六画卦中,下面的两画象征地,上面的两画象征天,中间的两画象征人。这就是所谓的"三才"之道--我们祖先眼中的世界,人的生命气息在天地万物之间激荡不息,没有了人的生命,一切都将黯然失色。

  所以,人们像敬畏天地一样地敬畏生命。

  那么,在生命问题上我们从那些充满了智慧的中国寓言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贵生

  

  寓言1·丽水采金人

  楚国南部有一条江,叫丽水,江中盛产沙金。许多人跑到那里去采金子。官家发布命令严禁偷采沙金,告示中说,凡是偷采金子被抓住的,立即拉到闹市上砍头,并分尸示众。杀死的人很多,尸体扔到丽水中,把江流都阻断了,可还是管不住,偷采金子的人前赴后继。

  刑罚中没有比分尸更严厉的了,在这样的酷刑面前,盗金人还是不肯罢手,是因为他们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一定会被抓住。

  如果有人说:"把天下给你,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同时把你杀掉。"对于这样的事情即便是傻瓜也不会同意。利益中没有比拥有天下更大的了,但是人们并不接受,因为要以自己的生被抓住,所以尽管有分尸的酷刑也制止不住他们的行为;要是他们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就是把天下都给他,也没人愿意干。

  

  寓言2·死囚临刑前

  有一个人犯了罪,被判处斩刑。

  行刑前先要用粗麻绳把犯人捆起来,所谓"五花大绑"。刽子手拿出绳子,那人解开衣服,甩开双手连连拍打自己的胸膛,"啪啪"作响。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白了问话人一眼,说:"我是害怕伤风,这可不是玩儿的。"

  绑着走到半路,突然传来几声乌鸦叫,那人的嘴立即动了起来,上下牙互相碰击三遍,又念诵了七遍"元亨利贞"。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哼了一声,说:"乌鸦叫是将要出现口舌之祸的预兆,念诵'元亨利贞'可以避免与人发生口角。"

  到了法场,他望了望刽子手抱在怀中亮闪闪的鬼头大刀,说:"我听人说过,如果用不干净的刀剃头,就会生出脓疮。要是您的刀不干净,害得我生了疮可不是玩儿的,所以还是麻烦您找张草纸把刀好好擦上一擦,求求您了。"

  品评·这是两则关于生命的寓言。第一则寓言说的是,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盗采金子,是因为这样做不一定会送命,要是一定掉脑袋,就是把天下都给他,即便是傻瓜也绝不愿意做这个交易。黄金贵重,天下贵重,但生命更贵重,若是没有了生命,黄金再多,天下再大,对他还有什么意义?所以,黄金和天下,离开了生命这个主体,也就无所谓贵重了。

  第二则寓言说的是,一个死刑犯就要被砍掉脑袋了,但他还是忘不了爱惜自己,生怕身体着凉感冒,生怕与人发生口角招惹是非,生怕砍头的屠刀不干净传染上脓疮,将对生命的本能的热爱持续到最后一刻。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贵重,热爱和珍惜生命,这既是理性也是本能。

  

  精神

  

  寓言1·小猪和母猪

  鲁国的国君鲁哀公碰上一件事,想了很久也弄不明白,就找孔子请教。

  这件事是这样的:他听说临近的卫国有一个名叫哀骀(dài)它的男子,长得奇丑无比,然而奇怪得很,男人跟他相处,都不愿意离开;女人见了他,不仅没被吓跑,反而争着嫁给他,哪怕当妾都成,这样的女子不下十几个。鲁哀公心想,此人一定有过人之处。但一打听,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没有提出过什么学术观点,不能征服别人的思想;也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不能救人于水火之中;更没有经济实力,不能解决他人的饭碗问题。于是,鲁哀公把他召到鲁国。一见面,着实吓了一跳,真是名不虚传,丑得能让天下所有人都害怕。但跟他一接近,感觉就变了。鲁哀公问孔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孔子说:"我到楚国的时候,刚好看见一群小猪崽闹哄哄地拱着母猪的奶头吃奶。可是不大一会儿小猪崽突然惊恐起来,纷纷跑掉了,原来是母猪死了。尽管它的身体还在,但灵魂已经消失了。可见,猪崽之所以爱恋母猪,不是因为它的形体,而是因为使之具有形体并且主宰着形体的精神。"

  "太对了!"鲁哀公恍然大悟。他深有感触,哀骀它吸引自己的也是精神,而绝不是外貌。他那样丑,要是仅仅只凭相貌,躲避还来不及呢,别说亲近了。

  

  寓言2·孟贲的选择

  孟贲是古代著名的勇士,有一次渡河抢先上船,船夫用木桨敲他的脑袋,孟贲瞪大了眼睛盯着船夫,眼眶都裂开了,头发和胡须一根根直立起来,吓得满船人纷纷跳到河里。

  后来,有人问他:"生命和勇敢哪个重要?"孟贲想也不想地回答道:"勇敢。"

  那人又问:"高贵的地位和勇敢,你选哪一个?""勇敢。"孟贲看着他的眼睛说。

  "要是换了财富呢?"那人还是不甘心。"勇敢。"孟贲嘴中迸出的仍旧是那两个字。

  生命、地位和财富,是人人都追求但又难以得到的东西,但都换不来勇敢。这就是孟贲之所以能够威慑三军、镇服猛兽的原因啊。

  品评·人的生命是什么?是否仅仅是肉体?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生命中更重要的是精神。

  哀骀它奇丑无比,见过他的身形外貌的人没有不被吓着的,但只要跟他接触下去,就会被牢牢吸引住,是女人没有不想嫁给他的,是男人没有不想追随他的。为什么?就在于他有一个丰富而出众的精神世界,所以人们根本不在意他的丑陋。这个精神世界比肉体更重要,正如那群小猪,它们之所以惊恐万状地逃离母猪,就是因为母猪的精神已经消失,尽管它的肉身还在。这就是说,仅仅具备了肉体,还不足以构成人的生命,只有同时具备了精神,才是一个完全的生命。

  所以,孟贲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他的精神,哪怕是一丝一毫、一点一滴。作为一名战士,勇敢就是他的灵魂,肉体、地位、财富,世上的一切统统不能跟勇敢相比。丢掉了职位或者失去了财产,甚至肢体受了伤害,只要还保持着勇气,他就还是一位威慑三军、镇服猛兽的战士。而一旦丢弃了勇敢他就什么都不是。

  守住精神就是守住生命。

  

  尊严

  

  寓言1·不食盗食

  东方有一个士,名叫爰旌目,要去一个地方,不想走到半路就饿昏了。正好有个人从这里路过,他来自狐父那个地方,名字叫丘,是个强盗。丘看见爰旌目倒在地上,就从身上取下壶,将里面盛着的粥喂给他吃。

  爰旌目咽下三口粥,慢慢睁开眼睛,问:"您是谁?"丘说:"我是狐父之人,名叫丘。"

  爰旌目惊讶地"咦"了一声,说:"你不是强盗吗?干吗把粥灌到我嘴里?我是遵守道义的人,决不吃你的食物!"

  说完,他双手抓住地,拼命想吐出咽到肚里的饭,没有吐出来,干呕了一阵就趴在地上死了。

  

  寓言2·不食嗟来之食

  有一年,齐国发生大灾。一个叫黔敖的人准备了一些食物放在路旁,发放给路过的饥民。

  一个饿极了的人出现了,他用衣袖遮住半张脸,趿拉着鞋,两眼昏暗无光,摇摇晃晃地走过来。

  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提着壶,大声吆喝道:"哎!过来吃!"

  那人抬起眼睛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施舍的饭,才饿成这个样子。"说完,摆摆手去了。这个人终于不肯吃嗟来之食而被饿死了。

  品评·这两则寓言中的主人公都是饥饿到了极点的人,又都对救助他们的人说"不",最后以死而告终。

  这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吗?就看怎么说。

  在他们那里,实际上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是文化学意义上的,前者是活着,后者是尊严,也就是怎么活。这两个人更看重的是后者,尊严地活着。爰旌目是一个刚正廉直的人,因为喝下的粥来路可疑,那多半是用抢来的米煮成的,尽管是在昏迷中喝下去的,他仍然把这看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以至于要把粥再吐出来。那位齐人更干脆,别人用语不恭敬,他都忍受不了,尽管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仍然牢记着自己是人,绝对不吃那种像吆喝牲口吃食一样发放的饭食。

  "人活一口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他们的做法不要说在今天了,就是在豪士辈出的先秦时期,也是罕见的。这是文学典型,它提醒人们,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除了肉体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气节,今天人们把它称作尊严。

  有了尊严,生命才有光彩。

  

  心灵

  

  寓言1·美在心灵

  杨朱带着学生路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舍。店主人有两个妾,一个面丑,一个貌美,丑的那位很是被器重,美的那位反而遭到轻视,杨朱看着奇怪,就向主人询问其中缘由。

  主人说:"那个相貌美丽的人自以为很美,但我并不认为她有多美;那个相貌丑陋的人自以为很丑,我却并不认为她有多丑。"

  杨朱回头对学生们说:"品德高尚的人并不抱着唯独自己高尚的心思,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欢迎呢?"

  

  寓言2·心的健全

  鲁国有个叫王骀的,是个断了脚的残疾人。他与孔子一样,也举办私学招生授课,而且追随他的人跟追随孔子的人一样多。

  孔子的弟子常季有点不服气,就问老师:"夫子,王骀是个断了脚的人,鲁国的学生中,他的学生和您的学生各占去一半。王骀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圣人。"孔子说。

  常季还是不明白一个残疾人怎么能有如此吸引力,接着问:"一个断了脚的人却胜过夫子您,一般人与他的差距就更大了,那么,他哪儿来的这样的力量呢?"

  孔子回答:"他坚守着'道'。"意思是说王骀心里装的是万事万物,他已经跟自然合为一体了,孔子解释道:"他看待自己断了一只脚就像是大地掉了一小块泥土一样。"无所谓缺失,所以也就没有人在意他身体的残缺了。

  品评·心灵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心灵的营建更能体现人的主动性和自由度。

  人的身体是天生的,任何人都无法进行选择,是美还是丑,是健全还是残缺,只能被动接受,所以是无所谓自由的。但自己的品性、修养、学识等等却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做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心灵,可以由自己做主。

  人的身体当然是人性的构成,但更能体现人性的是心灵。哲学将自由视为人的本质或存在,这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营建是人展现本质或存在的过程。我们常常听人说,某人在人性上有问题,这一定指的不是某人的身体,而是他的心灵。心灵的丑陋比体貌的丑陋更可怕。体貌上的不足可以用心灵的营造来弥补,心灵上的苍白拿什么来拯救?

  心灵欠缺的生命是不完整的,而人本来能够做到完整。

  

  自信

  

  寓言1·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要去买鞋,先用一根绳子量好脚的尺寸,然后将绳子放在座位上,起身前往市场。

  他挑好了鞋,突然发现没带那根绳子,就跟人家解释:"我忘了拿尺寸。"连忙回家去取。等到再赶回市场,集市已经散去了,结果空手而归。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子?"

  他说:"我看还是尺寸更可靠一些。"

  

  寓言2·蚂蚁观鰲

  东海有一只鰲,头顶着蓬莱岛在沧海中游弋,它腾空一跃,能够接触到天上的白云,向海底潜入,可以触及海的源泉。

  有一群蚂蚁很是羡慕这只神奇的鰲,相约到东海去瞻仰它的风采。在海边等了一个多月,鰲始终没有露面。大家不耐烦了,正准备离开,突然狂风大作,激起万丈巨浪,海面像开了锅一样沸腾翻滚,大地颤动,雷声轰鸣。蚂蚁们猜测,这八成是鰲出动了。

  过了几天,风停了,雷声也息了,海上隐隐现出一座山,与天差不多高,时不时往西移动。蚂蚁们看了一会儿,发表议论说:"鰲头顶着大山,跟我们头上顶着米粒有什么区别呢?它上天下海,不过如同我们在蚁穴上头自由自在地散步,在蚁穴里面舒舒服服地休眠罢了。这就是所谓的我与外界融为一体,如此境界我们早就体验过了,又何必跑上几百里地受苦受累地来看别人呢?"

  品评·这是两则意义相反的寓言。第一则寓言说的是不自信,那位郑人竟到了如此地步,宁肯相信绳子也不信任自己的脚,而那根绳子不过是按照自己的脚量出来的。第二则寓言说的是自信,从绝对体量上来说,蚂蚁当然没法跟鰲相比,所以它们觉得鰲非常伟大,到现场一看,也确实伟大,地动山摇还不伟大吗?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不过如此,那种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它们早就经验过了,对别人的仰慕最后落实在自豪上面。

  往深一步说,生命是需要自信的。一个不自信的人,即便他很富有、地位很高、头脑很聪明,生命也会暗淡无光,难免失败的命运,不是别人打败了他,而是自个儿塌了台;一个自信的人,即便他很穷困,生活也会过得有滋有味。

  那位郑人是个失败者,连给自己买一双鞋都办不到;而那群蚂蚁则是成功的,它们在反思中认识到了生活的乐趣和自己生命的价值。

  自信就是尊重生命。

  

  价值

  

  寓言1·大葫芦

  惠子对庄子说:"梁惠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了地里。你猜怎么着?秋后收获了一个五石重的葫芦。我犯了愁,拿它盛水吧,它的硬度不够;把它劈成两半做成瓢吧,大得又没地方存放,所以我就把它毁掉了。"

  庄子惋惜地啧啧嘴,说:"这就是您不善于驾驭大的东西了。我跟您讲一件事。宋国有个人世代以漂洗丝帛为业,擅长制作保护手不被冻裂的药物,有个客人听说了就找他商量,提出用100金买下这个药方。宋人召集全家商议,说:'我们漂洗丝帛,辛辛苦苦下来,不过收入数金,如今人家一开口就是百金,不如卖了它吧。'就这样,那个客人得到了药方。

  "客人拿着药方去游说吴国的国君。恰巧越国前来攻打吴国,吴王发兵迎敌。时逢隆冬,又是水战,吴国兵士用了那种药物,手脚保护得很好,而越国兵士的手都冻裂了。越军大败。吴王拿出一块土地分封给贡献药方的人。

  "药方和药效无论是在宋国还是在吴国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变化,但有人因为它得以分封,有人拿着它却整天干着漂洗的苦活,为什么?所施用的对象不同啊。如今您有五石重的大瓢,干吗不考虑把它作为一条大船,坐在上面泛游江湖呢?看来先生您还是心中不太开窍呀!"

  

  寓言2·支离疏

  有个叫支离疏的人,残疾得实在厉害:脊背深深地弯下去,脸面比肚脐还要低,看上去好像藏在肚子下面;两个肩膀高高耸起,比头还要高;臀部朝天,肛门在上,两条大腿在平常人肋骨的位置。

  他非常勤劳,靠给人缝洗衣服度日,足以糊口;有时候他还给人算卦,挣的钱可以养活十个人。国家有战事,他不袖手旁观,自告奋勇地加入军队;国家有大的劳役,总是因为他身患残疾而免于征调;国家赈济困难群体,他得到了三钟粮食和十捆柴。

  这就是支离疏,一个以如此残疾的肢体来养活自己而终了天年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残疾到这种程度已经是无用了,但支离疏做到了有用。

  品评·这两则寓言讲的都是有用和无用的问题。

  惠子得到了一个奇大无比的葫芦,认为它没有用处。庄子不这么看,他讲了一个护手药方的故事,用来说明事物是否有用,用处有多大,全凭自己来做主,这就是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有用处的东西,所以大葫芦也能派上用场,不妨把它当成船,坐着它泛游江湖。支离疏的例子更有说服力,一个残疾到如此程度而被俗见认为纯粹是负担的人,靠着个人努力,不光养活了自己,而且还养活了别人。这两则寓言都是庄子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天地万物的崇敬之心。

  有用和无用的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一个东西有没有用,就看它是否符合对方的需要。譬如说太阳,太阳有价值是因为它能给万物带来温暖和光明。这看起来似乎由对方来决定,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它自己,因为它具有产生温暖和光明的能力。

  生命也是如此,"天生我才必有用"。从来就不存在没有价值的生命,问题只在于人们是否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不去实现生命的价值更可悲的了。

  

  完美

  

  寓言1·阳都之熊

  阳都山幽深荒远,是熊的天下。

  熊生性厌恶流血。它偶尔会翻越陡峭的山谷,一不小心就会被荆棘刺伤肋下,这时鲜血就会流出来,线一样地挂在身上。熊急忙伸出爪子去抓挠,不想血流得更多,它慌了,愈加用力地抓个不停,结果抓出了一个洞,而那里本来只破了一点皮。这时,血流得更厉害了,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根本止不住。熊仍然用爪子去抓,皮肉都抓掉了,血越流越多。到后来它竟然连自己的内脏都抓了出来,终于死掉了。

  

  寓言2·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权贵,赏给门客们一壶酒。门客有好几位,但酒只有一壶,根本不够大家喝的。于是,他们便约定,大家比赛画蛇,谁先画好,酒就归谁。

  一个人很快画好了蛇,拿起酒壶就要喝。眼角一瞥,其他人还在画,便得意地说:"我可以画得更多,还能再给蛇添上几只脚呢。"于是又画起脚来。

  这时,另一个人画完了,从那人手中夺过酒壶,说:"您画的不是蛇,因为蛇是没有脚的。"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品评·寓言中的熊太自恋了,容不得身上沾染一点自己讨厌的东西,结果便不断地清理自己,最后葬送了生命。那位门客与熊不同,他是不断地增加自己,领先了还不成,还要胜过别人更多,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恋。

  自恋是过分地强调自我中心,反映在人生路向上,就是追求生命的完美。这种追求也许在美学上有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永远只是一个彩虹般绚丽的梦。完美只存在于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中,正如这位哲学老人所说的那样,具体的世界总是有缺憾的。

  向生命索要完美,只会伤害生命,享受不到人生这壶美酒。

  

  死亡

  

  寓言1·秦失吊唁

  老子死了。

  他的朋友秦失带着弟子上门吊唁,大哭三声就出来了。

  弟子问秦失:"难道老子不是您的朋友吗?"

  "是呀。"秦失说。

  "既然是朋友,这样草率合适吗?"弟子对他的态度很不以为然。

  "当然合适。"秦失说,"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老人在哭,就像是哭自己的儿子;有少年在哭,就像是哭自己的母亲。他们聚集到这里来,有出于礼节而吊唁的,有出于礼貌而哭泣的,这就违背了自然之理,违背了天生的情感,失去了天生的自然,古人把这种情况叫做遭受违背自然的刑罚。该来的时候,老子应运而生;该去的时候,老子顺天而死。安于时势,顺应自然,无论哀伤还是欢乐都不能侵扰人的心,古人把这叫做自然地解除倒悬之苦。"寓言2·庄子悼妻

  庄子的妻子死了。

  惠子前去吊唁。就见庄子分开双腿坐在地上,旁边放着个瓦盆,他一边敲打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子皱起了眉毛,气哼哼地说:"人家与你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为你生儿育女,然后衰老、死去,你倒好,不流泪也就罢了,却敲着瓦盆唱起歌来,太过分了!"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庄子的手从瓦盆上拿开说,"对于她的死我怎能不悲痛!刚开始我是很伤心的。后来体察到她原本没有生命;不光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光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都没有。最初混杂于混沌之间,经过变化而有了气,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又变化而死去了,这与春夏秋冬四季运行是一样的。现在,她正要安然地睡在天地之间的大房子里,而我却跟在后边嗷嗷地哭,这不是不通天命吗?所以我就停止了哭泣,敲着瓦盆唱着歌送她走。"

  品评·这两则寓言都出自《庄子》,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态度。从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种从容、豁达,还有对生命的宽容。

  生命的产生和消失是否像寓言中所讲的那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来对待生命。我们珍爱和感激自己的生命,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主体,我们从它那里索取的已经足够多了,它已经竭尽全力了,当它再也不能给予我们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它安息。这就是宽容,它是珍爱的内核。正如没有完美的生命一样,也没有永恒的生命,谁也没有权力向生命没完没了地索取,这不是一个能不能办得到的问题,我们这里说的是态度。

  增加一分对生命的宽容,也就多了一分对死亡的豁达。

  第二篇 志向

  三寸长的竹管如果没有底子,天下所有的东西也装不满它;十石的容器如果封闭起来,最多也就能盛下一百斗的东西。

  --《淮南子》

  只要半步半步地走个不停,跛脚的鳖也能爬行千里;只要不停地堆积,不起眼的土就可以形成山丘。

  --《淮南子》

  要使生命有意义,必须树立志向。所谓志向,通俗地说,就是人生的根本目标。人们只有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人生才有方向,生命才有奔头,这一生也才不会白白度过。

  从哲学的高度说,志向属于人的本质范围。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是有意识的自主的存在物,他在实现自己之前,已经制定了一套方案,或者说在意识中预先把自己投向了未来,所以他不是像动物那样被动地服从和适应自然界,而是自觉地创造自我。这种特性现在通常被称为自我设计,而志向就是人们对自己一生或者生命中的一个阶段的自我设计。

  我们来看看中国寓言是如何来看待志向的。

  

  人不能没有志向

  

  寓言1·家龙和野龙

  被人收养的家龙和野龙碰上了。家龙说:"你这是何必呢?总是在天地之间往返不停,天冷了就藏起来,太阳出来了又再飞上天,你不累吗?要是能跟我这样住得舒舒服服的,不是很好吗?"

  野龙仰起头来,笑着说:"你怎么龌龊到了如此地步!上苍赋予我们形体,头顶角身披鳞;上苍赋予我们品性,下能潜到源泉,上能直插云天;上苍赋予我们灵气,可吐云乘风;上苍赋予我们职责,抑制骄阳,滋润大地。我们能看到宇宙之外,栖居在八荒之野,穷尽万物的开端和变化。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快乐吗?

  "而你现在却满足于这块马蹄般大的水洼,在泥沙中打滚,与蚂蟥、蚯蚓之类为伍,所贪恋的不过是一点点残羹剩饭。你虽然跟我在形体上相同,但你我的乐趣却大相径庭!你以被人玩耍而换取利益,人家扼住你的喉咙、把你切成肉块的那一天就要到来了。我看你可怜本来想拉你一把,不想你却要把我拉到陷阱里,这样下去你免不了被宰割的下场。"

  

  寓言2·得过且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虫。它的样子很奇特,长着四只脚,有一双肉乎乎的翅膀。夏天盛暑的时候,它身上的羽毛非常漂亮,花纹斑斓,色彩绚丽,这让它非常得意,便大声叫着:"凤凰不如我。"

  不想天气转冷,寒冬来临,它身上美丽的羽毛像雪片一样一根根脱落了,最后它变得光秃秃的像刚孵出来的小鸟,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这时它还在叫,不过词儿换成了"得过且过",用来安慰自己罢了。

  品评·家龙和野龙本是一类,但选择了不同的追求,前者依赖别人过日子,往昔的志向已经被优越舒适的生活消磨殆尽,而后者的胸襟则寄于天地之间,耕云播雨,造福万物。正是由于这种区别,前者变成了家畜,后者仍旧保持着自身。龙一旦成为家畜,尽管它还有着龙的形体,但生命已经变了质。家龙比后一则寓言中的寒号虫还可怜,因为寒号虫原本就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早就习惯了接受外界的摆布,而龙却一向是独步天地的。

  志向不仅是人生目标,也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奋发有为,将自己现有的本领发挥出来,将自己所掌握的条件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还能把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即便他继承了万贯家财,风度翩翩,相貌出众,有着深厚的教育背景,也不能说明他有力量,因为这一切都被闲置在那里,白白地浪费掉了。

  给生活一个目标,也许你现在无忧无虑,但总有一天你会厌倦的,有了目标,生活也就有了新的内容。

  树立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功;但要成功,一定要有志向。

  

  人各有志

  

  寓言1·大鹏与斥

  穷发的北面,有一片冥海,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鸟,叫鹏,它的背部像是泰山,翅膀像是天边垂下来的云彩,乘着旋卷的风直上九万里高空,阻断高天流云,背负苍穹,然后打定主意向南飞去,前往遥远的南冥。

  斥 听说了这件事,嘲笑它说:"你还想往哪儿飞呢?我奋力一跃,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草野间自由自在地来往,这已经达到极致了,而你还要去哪里呢?"

  这就是大小之间的区别。

  

  寓言2·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返回晋国,终于当上了国君。

  跟随重耳流亡的介子推不肯接受赏赐,写了一首诗表明心志:"龙在高空飞翔,游遍天下江山。五蛇紧随左右,精心辅佐照料。真龙返回故乡,九五之尊归位。四蛇各得其所,雨露恩泽沐浴。一蛇羞于富贵,独自枯死荒野。"然后,他把诗悬挂在重耳门前,进山隐居去了。

  重耳听说了这件事,说:"啊!这一定是介子推。"便离开宫室住到别的地方,更换了衣服,以示自责,接着向全体士人和百姓发布命令:"谁要是能够找到介子推,赏给上卿的爵位,赐予百万亩土地。"

  后来,有人在深山中遇上了介子推,他背着锅打着伞,这人问他:"介子推在哪里?"他说:"介子推不想当官只想隐居,我怎么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说罢,转身离去。从此再也没人见过介子推。

  品评·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所以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志向。

  大鹏和斥 是两种不同的鸟,一个志在万里之外的青云,一个志在几丈之间的草野,其志向都出于它们各自的具体情况,都是它们自己树立的,都有着各自的道理,所以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鼓励。介子推和其他那四位追随重耳的人也是如此,前者志在隐居,后者志在仕途,也都是他们各自选择的结果。

  所以,志向有大小的区别,没有高贵和低贱之分。九万里之外的志向比几丈之内的志向要大,但不能说大鹏的志向就比斥 的志向高出一等。这就是说,我们谁也没有权力去嘲笑别人的志向,你可以不理解,但不能勉强别人跟你做同样的选择。

  其实,具体到一个人来说,无论是树立大志向还是小志向都是必要的。汉朝末年有一个读书人叫陈蕃,自幼胸怀平天下的大志向,常独居一室,埋头苦读。一天,他父亲的朋友来看他,见庭院凌乱不堪,就问他为什么不打扫一下。陈蕃昂然答道:"大丈夫应当扫除的是天下,岂能着眼于打扫一间屋子?"老人笑了,说:"连一间屋子都不愿意去打扫,又怎么能够扫除天下!"陈蕃顿时醒悟。

  人生最重的是要有志向,并实现它。

  

  志向和眼界

  

  寓言1·蛙和鳖

  浅井中的青蛙对来自东海的鳖说:"我快乐呀!出到井外面,我在水井的围栏上尽情跳跃;进到井里边,我在壁砖的空隙间惬意地打瞌睡;跃到井水中,水轻柔地扶着我的腋下托着我的下巴;爬到泥浆里,泥土温暖地覆盖住我的脚蹼;回头看看那些动物,赤虫啦、螃蟹啦、蝌蚪啦,没一个有我这么幸福。"

  鳖眨眨绿豆眼,露出好奇的神色。青蛙继续炫耀:"最让我满意的是,这口井是我的天下。能达到这一步,快乐也就到头了。怎么样,先生何不进来亲眼瞧瞧?"

  鳖挪动庞大的身子,伸出左腿,脚还没有完全进到井口,右边的膝盖就被卡住了。于是,赶紧退回去。青蛙很是遗憾,这么好的地方这家伙竟然没兴趣,真是没见过世面的老土鳖。

  鳖问:"您见过大海吗?"

  青蛙矜持地摇摇头。

  "千里之远,不足以描述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说明海的深厚。夏禹的时代,十年九淹,滔滔大水浸漫大地,而海水却没有增加;商汤的时代,八年七旱,但海岸却没有缩小。不管时间多久,海水的数量都没有发生改变;不管雨水怎样增减,海岸都没有出现进退,这就是我在东海的快乐。"鳖平静地说。

  青蛙的一双大眼睛瞪得更大了,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寓言2·任公子钓鱼

  任公子做了一个巨大的渔钩,用又粗又结实的黑丝绳索做渔线,钩子上的鱼饵是五十头阉割过了的公牛,然后蹲在会稽山上,将长长的渔竿伸到东海上面,等着鱼儿上钩。一等就是一年。

  终于有条鱼吞下了鱼饵,这家伙的力气可真大,拖着渔钩挣扎着潜入海底,又拼命跃出水面,大海顿时波涛翻滚,巨浪滔天,如鬼神怒吼,声震千里之外。

  这条鱼被拖上岸,它太大了,人们根本吃不了。任公子就把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山以北的人都分享到了它,最后大家都吃腻了。

  与任公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举着细竹竿,坐在沟渠旁垂钓的人,他们只能钓起鲫鱼那样的小鱼,要想钓到大鱼是绝无可能的。

  品评·青蛙从来没有离开过那口浅井,整日跟那些小虫子和蝌蚪之类的动物打交道,它看到的就是这么一点点,它的志向自然也就这么大。鳖就不一样了,它来自广阔的东海,一口小小的浅井当然装不下它的志向,因此也不可能跟着青蛙下到井中去。

  任公子也是这样,他面对的是茫茫东海,眼中看到的是大鱼,他是不会去小河沟旁钓鲫鱼的,那儿是那些举着细竹竿的垂钓者的天下。志向与眼界相关,要想有任公子那样的志向和气魄,就一定要有大海的眼界和心胸。

  眼界变了,志向也一定跟着变。

  

  志向与价值观

  

  寓言1·猫头鹰的死老鼠

  庄子听说老朋友惠子当上了魏国宰相,大老远的去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不是奔着你来的,而是奔着宰相的位子来的。"

  惠子十分紧张,生怕庄子抢了他的相位,于是就派人在城中搜查了三天三夜,想抓住庄子。

  不想庄子自己送上门来了,对惠子说:"你知道吗?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样子跟凤凰差不多。它从南海起飞,向遥远的北海飞去。一路上不遇到梧桐树不停歇,不遇到竹果不吃食,不遇到甘泉不喝水。这时,有一只猫头鹰不知从哪儿得到一只死老鼠,刚好鹓从它头顶飞过,它张开翅膀紧紧护住老鼠,仰起头来怒视着鹓叫道:'嚇!'老朋友,如今你想因为你的魏国而对我发怒吗?"

  人们如今所说的得志,指的是获得高地位。其实,地位对人自身来说,并不属于本性,而是偶然得到的东西,暂时寄托在你这里罢了。寄托的东西,它们到来时不能抵挡,离去时无法阻止。

  

  寓言2·吃和睡

  两个贫寒的读书人在一起谈论起自己的志向。

  一个人说:"我这一生穷困潦倒,只盼着能吃上饱饭和睡足觉。哪天我要是得志,一定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再吃。"

  另一个不以为然,说:"我跟你可不一样,我要是得了志,必定吃了再吃,哪儿还有工夫去睡觉!"

  

  品评·志向受价值观的影响,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志向。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前面说过,所谓价值,指的就是事物对人们的有用性。在惠子看来,官位是有用的,所以它有价值,为此惠子的志向就是当最大的官--宰相;而庄子对此不屑一顾,因为他根本不想当官,宰相的位子对他毫无吸引力。那两位穷书生最大的志向就是吃饱肚子,其中的一位竟然发誓连觉都不睡,一直吃下去,他们一辈子都在忍饥挨饿,食物对他们来说太需要了。

  人们的需要不一样,所以志向也就千差万别。

  志向要实际

  

  寓言1·逐日

  有一个人叫夸父,他觉着自己很了不起,想和太阳比一比谁走得更快。于是,他手持木杖,跟在太阳的影子后面一路追下来,一直追赶到太阳降落的地方,那里叫隅谷,是太阳晚间归宿之处。

  走得太急太久了,他口渴得很,便又掉转头来,赶到黄河和渭河去喝水。这是两条大河,水流浩浩荡荡、滚滚东去,然而竟被他喝光了。但还是止不住口渴,便往北方奔去,那里有一个大湖泊,里面的水兴许够他喝的。可是还没有到达,就口渴得支持不住了,伟岸的身躯轰然倒地。

  他的手杖扔在一边,身体的膏油和肌肉浸透到土壤中,变成了一片桃树林。这片林子可真大,绵延好几千里。

  

  寓言2·蜗牛

  中州有一只蜗牛,奋发想做一件大事。衡量一番,计划东去泰山,可粗略一算,走完这段路程要用三千年;又计划南去江汉,算下来同样要用三千年。然后再算算自己的寿命,仅仅只有一天。它无比悲愤,枯死在草叶上。

  蝼蛄和蚂蚁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嘲笑它。

  品评·这是两则悲剧,夸父和蜗牛都失败了,最后也都死去了,夸父是累死的,蜗牛是郁闷死的。

  夸父的志向是追上太阳,这是一个天大的志向;蜗牛的志向是要去遥远的泰山或者江汉,对它来说也是天大的志向。夸父很强大,他能一口气把黄河和渭河这两条大河的水喝得精光,但要追上太阳根本办不到。蜗牛距离它的目标就显得更远了,是一天与三千年的差距。他们的失败,就在于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绝无可能实现的目标。

  脱离自身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没有不失败的。

  重在行动

  

  寓言1·精卫填海

  发鸠山上生长着许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它的身形像乌鸦,头上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它的名字叫精卫,因为这种鸟鸣叫时的声音就是这两个字。

  精卫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她去东海游泳,被水吞没了,再也没有回来。它变成了一只鸟,时常从西边的大山上衔来树枝和石子抛到水中,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寓言2·两个和尚

  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

  一天,穷和尚找到富和尚请教:"我想到南海去,你的意见如何?"

  富和尚问:"你凭着什么去那样遥远的地方呢?"

  "我有一个瓶子和一只碗,瓶子用来盛水,碗用来装饭。"穷和尚回答,底气十足。

  富和尚一笑,说:"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志向,租一条船去南海,但一直未能如愿,如今你只靠一个瓶子和一只碗,岂能成行!"说罢,连连摇头。

  一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在为他的船发愁呢。

  四川与南海隔着几千里地,富和尚一直没去成,而穷和尚却把这件事做成了。

  品评·精卫的志向出于悲愤,东海吞噬了她的生命,她发誓将其填平,讨回公道。这个志向与她弱小的身躯相比,大了一些。但她还是去做了,不停地从大山上衔来树枝和石子抛到海里,她相信,只要不停地做下去,大山足够填满湖海。而结果是东海还真被填上了,现在人们再也找不到这个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大湖泊了,沧海早已经变成了桑田。大自然被精卫感动了,帮助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行动是第一位的。只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志向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力量也许不够,但可以争取到别人的帮助和有利机会。如果不去行动,永远也不会有人来帮助你,当然也不会有机会降临。

  行动当然需要条件,但从来没有一切都准备得完美无缺了再去行动的道理,只要具备基本条件就可以了,其他条件可以在进行中创造。这就是两个和尚的故事。富和尚比穷和尚更具备远行的条件,但他太依赖外部事物了,反倒让穷和尚抢了先。

  脱离了行动的志向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篇 欲望

  耳目鼻口受生命的驱使。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色彩,鼻子虽然想嗅芬芳,口舌虽然想尝美味,但要是乐音、色彩、芬芳、美味对生命有害就应当禁止……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有所制约。

  --《吕氏春秋》

  享乐到了极点,悲哀就会随之而来,物极必反,月盈而亏。所以,曲终人散,人们就会发出感慨叹息;宴会结束,人们就会惆怅伤怀。这实在是由事物本身的发展所导致的,就好像影子跟随着形体,回响来自声音一样。

  --《抱朴子》

  欲望是最引人注目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对于生命而言,它处于两难之中。在宗教看来,它属于肉体,以极端的态度观照,那似乎是一个卑贱甚至罪孽深重的世界,它毁坏着人的精神的纯净和神圣,而精神本来是属于另一个无比美好的或者说是神的世界的。在近现代对宗教的颠覆中,欲望获得了彻底的解放,肉体终于可以也有条件无所顾忌地享用生活了,然而一系列现代病--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自然的--也随之产生了,人们突然发现,人类的前景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迷茫。

  也许中国寓言可以为我们认识欲望提供小小注脚。

  

  欲望是天性

  

  寓言1·伯乐的罪过

  马本来生活在原野上,饿了吃草,渴了饮水。长着蹄子可以踏霜践雪,披一身皮毛可以抗风御寒。扬蹄跳跃,跨步奔腾,这是马的天性。高兴的时候彼此交颈摩擦,生气的时候就背过身去用蹄子踢打对方,马的智巧不过如此。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即使给它们建造豪华的宫殿也绝不会去享用。

  好了,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了个伯乐,拍着胸膛夸口:"我善于治马。"于是把马从原野上捉来,用火烧它的毛,用刀子削它的蹄,用烙铁烫它的皮,用笼头套它的头,用绊索拴它的腿,关到马棚里固定在马槽上。经这么一折腾,马的天性死去了十分之二三。然而,这只不过是开了个头。接着便是饿它、渴它、赶它、打它、整它、治它,前面有用铁做的嚼子勒它的嘴,后头有用牛皮做的鞭子打它的屁股,据说不这样就不能使它屈服。到这时候,马就剩下半条命了。就这样,伯乐获得了"治马专家"的荣誉。

  马里面最苦的是那些用于劳役的马。当人们强行把笼头戴在它们的头上,把车辕架在它们的背上时,它们就会左右张望,缩着脖子想从轭中退出来,要不就挺着脖子不让人顺利地把马具套在它身上,或者偷偷地脱掉嚼子和辔头,那模样神态活像个小偷。

  是谁把马变成这样的,是那个叫伯乐的人!这就是他的罪过。

  什么叫自然?什么叫人为?牛马天生四只脚,这就叫自然;用绳子套住马头,穿过牛鼻子,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自然,不要用人情世故去改变生命,不要用牺牲去换取名位。谨慎地守持着自然的本来面貌而不丧失本性,就叫做返璞归真。

  

  寓言2·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名叫儵,北海之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名叫浑沌。 儵和忽经常到浑沌那里去聚会,浑沌招待他们很周到。儵与忽商量报答浑沌,他们说:"人身上都有七个孔,用来进行看、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不妨试着给他凿孔。"

  于是,他俩每天给浑沌凿一个孔,到了第七天,浑沌死了。

  品评·这两则寓言讲的是天性。马的天性是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奔驰,人把马捉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它,马的天性就蜕化了。浑沌的天性是浑然一体,没有缝隙,而儵和忽却偏偏按照人的样子改造他,浑沌也就不再是浑沌了。这就告诉我们,天性是不可人为改变的,人为的改变意味着消灭,是对自然的抗拒。 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只要是生命,就一定有欲望,也一定要满足欲望,这就是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合理根据。正如《吕氏春秋》所说:"上天使人有欲望,人不得不追求;上天使人有厌恶,人不得不躲避,人的欲望和厌恶受自于天,人不能自己做主,不能改变,不能更换。"

  欲望是人的生命构成,是快乐的源泉。

  

  贪欲使人性扭曲

  

  寓言1·盗窃病

  墨子对鲁阳文君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家里牛羊牲畜养了不少,厨师杀牛宰羊,去皮切肉,做成美食,多得吃不完。可奇怪得很,他看见别人家里烙饼,一定立即动手偷过来,别人发现了,他就说:"请施舍给我一口吃的吧。"

  墨子问鲁阳文君:"不知道是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呢还是他患了盗窃病?"

  "患了盗窃病。"鲁阳文君回答。

  

  寓言2·金手指

  一个神仙来到人间,用点石成金来试验人心,想通过这个法子发现不贪财的人,度他成为仙人。不想找了一圈也没碰上一个,被神仙变成金子的石头已经不小了,可那些人总是后悔选的石头不够大。

  一天,神仙遇见一个人,便指着一块石头说:"我把这块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你吧。"那人摇摇头。神仙以为他嫌小,又换了块大石头说:"我把这块最大的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你。"那人还是不要。

  神仙大喜,心说今天可如愿了,就进一步核实道:"小块金子不要,大块金子还是不要,你要什么?"

  那人指着神仙的右手食指说:"请您行行好,把这根手指头换给我吧。"

  品评·凡事都有个度,欲望也是如此。欲望达不到度,生命难以维持,乐趣也会降低;一旦超过了度,欲望就演变为贪欲,成为生命的负担。贪欲不正常,是一种人性的病变,这两则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明明很富有了,家里有吃不完的美食,可看见人家做饭,还要去偷,偷不成就强要,这是正常的欲望吗?显然不是。另一位更贪,竟然惦记上了神仙的金手指,点石成金的手指还是人的器官吗?当然不是。因为贪欲,他连人都不愿意做了。

  欲望本来是为着生命的,理应跟着生命走,而贪欲却颠倒了这种关系,反从为主,牵着生命走。与制止、改变欲望一样,这同样也是违背天性和自然。

  《吕氏春秋》说:"如果放纵而不约束,就会被嗜欲所牵制;如果被嗜欲所牵制,就必定丧失天性。"

  谨守欲望的度,不要使"欲"变成"贪"。

  

  贪欲带来灾难

  

  寓言1·可悲的猩猩

  猩猩是一种喜欢饮酒的动物。山脚下的人掌握了它们的习性,就摆上酒壶,将大大小小的酒杯排列好,又把许多草鞋连在一起,放在路边。猩猩们一眼就看穿了人们的诡计,破口大骂,连他们的祖宗都不放过。

  骂了一会儿,可能是口渴了吧,一只猩猩建议道:"咱们干吗不尝上一点儿,只要不喝多就没事儿。"于是,它们就拿起小杯子喝酒,喝罢,骂着去了。

  不久,猩猩们又回来了,拿起大一些的杯子喝酒,抹抹嘴,仍旧骂着离去。

  这样来来去去三四回,猩猩们的防线终于被粘在嘴唇上的酒香突破了,便敞开了大喝起来,完全忘记了这样下去会醉倒。于是,它们都喝醉了,斜着眼睛看着对方,打闹嬉戏,把脚伸到草鞋中学人走路。

  这时人们追上前去,猩猩们脚上的鞋连在一起,一个也跑不脱。别看猩猩吃了这个亏,但后来的猩猩还是照样上当。

  猩猩是很聪明的生灵,但仍然经受不住诱惑,最后难免一死,这全是贪欲造成的结果啊。

  

  寓言2·好胜的河豚

  河中有一种名叫河豚的鱼,它游到桥下面的时候,一下子撞到了桥柱子上。它不知道躲闪,反倒怪桥柱子撞了它,不由大怒,两腮张开,竖起身上的鳍,气得鼓鼓的像一只带刺的球,浮在水面上久久不动。

  一只老鹰飞过这里,冲下来抓住它,撕开它的肚子,把它吃掉了。

  河豚喜欢前进而不知道停下来,因为一心前行而撞到了别的东西上面,它不是检讨自己,而是狂妄放肆地跟人斗气,导致裂腹而死,真是太可悲了!

  品评·贪欲太可怕了。猩猩对人的那一套阴谋操作一清二楚,明明知道酒是诱饵,草鞋是捕捉它们的工具,甚至知道先是小酒杯继而是大酒杯的诱骗过程,但还是上了当。在这里,智力的作用等于零,猩猩再聪明,知道的再多,也没用,因为智慧根本抵挡不住欲望。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旦贪欲被调动起来,即使面前摆的是火坑,也挡不住有人往里面跳,这时候满足贪欲是第一位的,利益、前途、亲人乃至生命,统统被抛到了一边。贪欲就是这样给人带来灾难的。

  贪欲不仅表现在对物质的追求上,还表现在精神方面,畸形的自尊--例如河豚的争强好胜--也是一种"贪"。它一样会带来灾难。

  克服贪欲,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意志力问题。要培养足够的意志力,必须及早做起。

  

  贪欲使人自私

  

  寓言1·自私病

  魏国有个隐士叫徐无鬼。一天,他去见魏国的国君魏武侯。

  一见面,国君就说:"呀,是先生您。您远离寡人独自住在深山老林里,拿橡树的果实当粮食,拿野葱野韭当蔬菜,已经好长时间了!如今您老了吧?想来找寡人讨要酒肉美味了吧?可是您还能够帮助寡人做点什么呢?"

  对于这番奚落,徐无鬼一点也不生气,他平静地说:"我生于贫穷低贱之家,从来不敢奢望得到国君的高官厚禄,我今天是特地来慰劳国君您的。"

  "慰劳寡人?"国君朝四周看了看,有点奇怪,"慰劳什么?"

  "慰劳您的精神和身体。"徐无鬼答道。

  "寡人怎么啦?"国君瞧瞧自己,又问。

  "天地对世上万物的养育一视同仁,登上高位的人不可以自视高人一等,处在低位的人也不应该自以为矮人一头。您作为大国的国君,为了满足自己耳朵、眼睛、鼻子和嘴巴的享乐,让全国的百姓受苦,为此弄得您心神不宁。心神本来是喜爱和谐而厌恶自私的,只为一己私欲而损害他人就是一种疾病,如今您患上了自私病,所以我大老远地跑来慰劳您。"徐无鬼说。

  国君沉默了半天,最终不得不承认徐无鬼说得对。

  

  寓言2·富翁的遗嘱

  有这么一个富翁,靠着极尽吝啬而发家致富。

  他身患重病,就要死了,可就是硬挺着不肯咽气,央求老妻说:"我这一生,心思全用在贪心和吝啬上面,连亲戚往来都断绝了,才有今天的富贵。我死了以后,皮剥下来卖给皮匠,肉割下来卖给屠夫,剩下的骨头也别糟蹋了,卖给漆匠熬胶。"说罢,睁着眼睛望着妻子,直到她点头,富翁才闭上眼。

  尸体停了半日,富翁的眼睛又幽幽地睁开了,原来他忘了一件事,舍不得走,便叮嘱妻子说:"当今人情浅薄,千万别把钱借给别人!"

  品评·魏武侯身为一国国君,不是去考虑怎样为他的百姓造福,而是处心积虑地琢磨如何搜刮民众,掠夺别的国家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富翁手里无权,不能去搜刮掠夺,走的是贪吝的路子,其贪婪吝啬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连自己的尸体都不放过,在他那里敛财成了唯一的欲望,他的身心完全以这一欲望为转移。这两个人都得了自私病,前者病得不轻,后者已经没救了。

  贪欲与道德是截然对立的。道德的本质是自我牺牲,为了他人的需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和方便,而贪欲则是没完没了地索取,根本不会顾及他人。

  贪欲带来的是狭隘和冷漠,对别人也是对自己。

  

  贪欲使人迷乱

  

  寓言1·隐身叶

  楚国有个人,家里很穷,一天读《淮南方》,见书中说"螳螂捕捉知了的时候,躲到一片叶子后面,可以隐形,这样知了就看不到它了。"不觉大喜,发财的法子有了。

  他跑到树下,仰起脸朝上张望。找了半天,终于发现一只螳螂一动不动地伏在树叶后伺机捕蝉,他就把这片叶子摘了下来。不想手一哆嗦,树叶掉到了地上,跟别的叶子混在了一起。没有法子,他只好把地上的落叶都归拢到一块儿,足有好几斗。

  接着,他把妻子叫来,让她站在对面,拿起一片叶子遮在眼前,问:"你看得见我吗?"妻子说:"看得见。"于是,那人又拿起一片叶子问一遍,妻子还是看得见。就这样,折腾了几乎一整天,妻子早就烦了,当他又换了一片树叶时,妻子终于受不了了,就说:"看不见了。"

  那人哈哈大笑,得意极了,举着那片树叶直奔市场。来到一个摊位前,当着众人的面,将树叶一晃,拿了东西就走。皂吏抓住他扭送县衙门,县官命他从实招来。他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县官大笑,没有治罪就让他回家了。

  

  寓言2·大眼睛

  有一个人非常爱听别人赞扬自己,有个算命的人打听到他有这个毛病,就上门给他看相。

  算命先生极力赞美他的相貌,然后说:"您只凭着这双大眼睛,一生就会享用不尽。"那人听了特别高兴,留算命先生住了几天,招待得很好,还送给他许多好东西。

  算命先生临走前,握住这人的手说:"我还有一句话相赠,请您记住。"

  那人问什么话。

  算命先生说:"您还需要找些事情来做,也不能全靠这双眼睛。"

  品评·那位半吊子读书人太想发财了,以至于昏了头,曲解书中的话,竟然相信隐身一类的神话,跑到市场上去拿别人的东西,闹出了一场笑话。如此荒诞,连当个罪犯都不够格,县官只当他头脑不正常,所以放他回家。这都是贪欲闹的。好端端一个人入了魔障。

  那位喜欢听颂扬的人也是如此。过度的虚荣其实也是一种贪欲,别人抓住他这个毛病,用几句好话就俘虏了他,在他家好吃好喝不说,还得到了厚礼。他白长了一双大眼睛,连别人利用自己都看不出来。

  如果这二位不那么贪,他们一定不会这么蠢。

  贪欲使聪明人变笨,使自己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

  

  知足常乐

  

  寓言1·颜回的快乐

  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也是最穷困的学生。

  一天,孔子叫过颜回,问道:"回,你又穷又没有地位,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孔子办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治理天下的英才,"学而优则仕",所以他希望学生们都能走上仕途。无论在人品道德上,还是在学问能力上,颜回都是第一流的,只要他乐意,进入官场并不困难,同学中许多不如他的人早就当上官了。

  颜回答道:"我不愿意做官。我在城郭外有五十亩田地,打的粮食足够我喝上稠米粥;在城郭里还有十亩地,产的桑麻完全可以供给我衣服。平时弹琴自娱,从夫子您那里学到的道理足可以使我自得其乐。所以我不想做官。"

  孔子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太对了!我曾经听说,'知足者不以追逐利益而烦劳自己,自得者不以个人损失而忧惧,有德者不以没有地位而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今天在你身上得到了体现,这是我的一大收获呀。"

  知足是一种大快乐。

  

  寓言2·平凡的生活最好

  从前有一只海鸟落到了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的国君把它迎到宗庙,设酒宴款待,演奏的是舜帝时期最隆重的音乐"九韶",膳食是猪牛羊都齐备的宴会最高规格的"太牢"。

  鸟儿哪里见过这个阵势,眼花缭乱,惊惧忧愁,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这是按照自己的习性来养鸟,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鸟本来栖息在丛林,游戏在河洲,漂浮在江湖,以泥鳅和小鱼为食,随着鸟群飞翔和歇息,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最厌恶听到人的声音,现在可好了,弄得喧闹嘈杂,它怎么能受得了?

  品评·颜回之乐是快乐的一个典型形式。在《论语》中关于这种乐趣孔子是这样说的:"颜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生活的忧愁,他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颜回的德行真让人称道呀!"

  那么,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乐趣呢?正如寓言中所说,因为它没有烦劳,没有忧惧,没有羞愧,而之所以没有这些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就在于人们满足于一种平凡的生活,根本用不着去追名逐利,不用计算个人得失,也无须去与人攀比。这就是知足或者说是没有贪欲的好处。

  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生活,也就是寓言中为海鸟提供的那种生活。面前摆着的是象征着名利地位的宫廷音乐和盛宴,人就好比是那只可怜的海鸟,战战兢兢,忧心忡忡。在这样的状态中过日子,人还能享受多少快乐?

  贪欲使人永远不幸。

  

  无欲者无畏

  

  寓言1·小儿与虎

  四川忠州、万州和云安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有一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子放在沙滩上玩耍,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这时,一只老虎突然从山上冲下来,妇人惊慌中掉进了河里,两个孩子根本不知道危险,照样在沙滩上玩他们的。老虎走到他们面前观察了半天,甚至还用头去触碰他们,也许是想使他们害怕;可不想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这有什么不正常的,老虎只好离去了。

  想那老虎吃人,一定先对人耍威风,但要是碰上不畏惧的人,老虎的威风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了。

  

  寓言2·斗鸡

  纪渻子为周王驯养斗鸡。

  刚到十天,周王就问:"鸡驯养成了吗?"纪渻子摇摇头,答道:"还没有,正在虚浮骄傲之中,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

  又过去十天,周王问:"差不多了吧?"纪渻子还是摇摇头,说:"还差着呐,一见到别的鸡就跳着要去斗,就像别的鸡的声音的回响,身形的影子。"

  又过去十天,周王问:"这回行了吧?"纪渻子仍然摇摇头,"还不行,眼睛上火,说明还是气盛。"

  又是十天后,周王问:"成功了吧?"纪渻子点点头,"差不多了。如今别的斗鸡即使在它耳边打鸣,它也无动于衷,就像一只木头鸡似的。它的斗鸡品性已经完备了,没有对手敢于应战,一见到它,掉头就跑。"

  品评·常言说"无欲则刚",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自己没有贪欲,别人就无法征服他。这两则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都在意自己的生命,知道老虎要吃人,所以见到老虎一定害怕,赶紧逃命。老虎见人怕了它,志气大长,没有了顾忌,越发威风。但这两个小孩子还不懂事,根本不知道老虎为何物,也没有保命的意识,所以一点儿也不害怕,老虎没有了威风,志气受挫,心存疑虑,也就无从下手了。孩子要比老虎弱得多,但却战胜了老虎,他们胜在欲望上。

  这也是那只斗鸡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最初,它一副好斗的样子,战胜别人的急切欲望处处显露出来,当然破绽也随之暴露在对手面前,这种情况下去战斗,多半会失败。经过长期打磨,直到争强好胜的欲望被彻底压下去,对胜负已经不计较了,就没有对手敢于应战了,因为它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战斗过程上面。

  贪欲是人的力量的消解剂。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NQJ0108-欢迎您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