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对“第一口奶”潜规则说不2013-09-18 00:00
魏英杰..
据央视报道,天津多家医院新生婴儿的“第一口奶”被奶企垄断。奶企通过给医护人员“好处费”的方式,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使其产生奶粉依赖。节目还曝光了多美滋公司给当地各家医院打款的“明细单”。相关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医院在利益驱使下,统一给初生婴儿安排某种品牌奶粉,这不仅涉嫌商业受贿,违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还粗暴地剥夺了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平心而论,不是每个妈妈都奶水充足。宝宝出生后,妈妈的奶水也不是马上就可以供应得上。在这情况下,为新生儿提供母乳代用品,确实是一种客观需要。“第一口奶”给新生儿喂奶粉,并不必然导致新生儿排斥母乳。而所谓奶粉依赖,其实一半是营销宣传所致,一半则是为照顾宝宝的习惯而已。因此,既不必过于神秘化“第一口奶”,也用不着对妈妈给新生儿喂奶粉不加区别地进行抨击。
问题在于,需不需要给新生儿喂奶粉,这应取决于个体情况,由妈妈作出自主选择。与此同时,医院人员应积极宣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并为妈妈提供母乳喂养的必要指导。但从相关报道可知,医院人员不仅未履行上述职责,反倒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双方话语权的不对等,擅自包办了新生儿的“第一口奶”,沦为奶企的吹鼓手和营销先锋。这既助长奶企不正当竞争,损害医护人员的职业尊严,还影响了母乳喂养比例的提高。
母乳喂养好,这是个常识。“第一口奶”阵地失守,值得反思。奶企不当竞争、医院利益熏心,这是问题的直接原因。但也要看到,虽说国内1995年就开始实施《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抵制母乳代用品在本机构各种形式的推销宣传。实际上,相关政策规定却形同虚设,这或者与相关政策缺乏实施细则、执行力度不够有关。
话说回来,打破医院一手包揽新生儿“第一口奶”的局面,并不是什么难事。这关键要看新生儿家长是否具备相关知识,又是否具有相应的权利意识。如果妈妈们对母乳喂养有科学了解,意识到宝宝的“第一口奶”应由自己作主,敢于对医院说“不”,那么哪怕医院试图强行介入其中,奶企千方百计想打擦边球,也不敢明目张胆、为所欲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