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发源地”“创始人”岂能随意捏造 -----评杨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 海南 《太极》杂志2010年第五期发表了永年杨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简称“杨文”)。该文提出了一些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特将其主要论点引出如下,并提出评论意见,供世人共同欣赏。 一、武禹襄不是《王宗岳拳谱》的作者。 “杨文”的核心观点是:“伴随着广府十三势或太极拳的成熟,才产生了《王论》(注:“王论”的意思是指王宗岳拳论),也就是说,《王论》的作者,就是武禹襄。数年前,李紫剑先生就曾在《<太极拳论>导读》一文中,断定“署名王宗岳”的拳论,实为武禹襄之作。虽然这也是一种推论,但在没有新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之前,笔者赞成李先生此说。” 这个论点的真正涵义是:世人公认的“王宗岳”实无其人。“十三势”、“太极拳”都是永年广府人创造的,武禹襄就是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是《王宗岳拳谱》的作者。 这个论点,武禹襄及其后人和李亦畬都不敢赞同。李亦畬在《五字诀·小序》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既然王宗岳的拳论都是武禹襄所著,为什么李亦畬不说“太极拳之精微巧妙,武禹襄论,详且尽矣。”武禹襄有没有传谱给陈家沟,陈家沟的“神而明者”是不是武禹襄造就的结果。既然是武禹襄传艺陈家沟,为什么在1852年还要到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这个谎言,武禹襄也不敢认可,陈家沟人也不会同意。武禹襄之孙武莱绪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说:“太极拳自武当张三丰后,虽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论说外,其余悉皆口传,鲜有著作,先王父著有《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复本心得,阐出《四字诀》。”武莱绪对祖父禹襄的著作很清楚,只认可《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和《四字诀》。不敢将王宗岳的拳论占为武氏所有。 武禹襄、武莱绪、李亦畬的遗言,就是最可信的证据,为什么杨志英先生不去引用,反而找太极拳以外李紫剑邪说为依据。 李紫剑自号“狂生”,常发表奇谈怪论,攻击《太极拳谱》,为太极拳各派传人所不齿。可以看出,杨先生不是为了求真务实,而是蓄意把水搅混。按照史料考证的原则,有李亦畬、武莱绪两份同源异流的证据相吻合,就可以做出结论:《王宗岳拳论》就是王宗岳的著作,与武禹襄毫无关系。李亦畬、武莱绪的遗言就是最可信的证据,为什么杨先生说“在没有新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之前,赞成李紫剑的推论,”杨先生是武派的传人,对武派的祖师爷抱不信任的态度,反而对太极拳界以外李紫剑的“狂生之见”,信仰备至,这绝对是一种不符合“尊师重道”的反常表现。按照考证的规则,太极拳界以外的资料,不能作为考证太极拳源流的证据,尤其是没有任何资料可以佐证的推断孤论,均毫无证据价值。考证史料的常识告知,具有两份证据做出的结论,可以否定一份推论,一份推论不能推翻两份证据作出的结论。杨先生以李紫剑的推论,否定李亦畬、武莱绪的可靠证据,根本不懂历史考证的常识。如此轻率的狂言,实在是可笑之极。 二、评《王宗岳拳论》、《太极拳》名称始于杨禄禅、武禹襄之后 《杨文》说:“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无论是武禹襄问艺的赵堡镇,还是其同乡杨禄禅学拳的陈家沟,当时都没有《王论》,或者《王论》只言片语的记载或口传,当地所习练的拳术,也不叫“太极拳”,而是“长拳”、“炮捶”等。而稍后的永年人将杨、武二公研习的拳术称为“绵拳”、“粘拳”,书面则记作“十三势”。 追溯“太极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于何时,我们只能知道是在杨禄禅进京教拳和武禹襄、李亦畲著述拳论时。人们最初接触到的“太极拳”,是杨禄禅进京所教之拳,即杨、武二公以《王论》为指导,融陈沟拳、赵堡拳以及永年地区盛行的红拳等拳技重新创造出来的拳术。 这个论点,比唐豪的“清初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还要砍短二百年的太极拳史。对我国的太极拳源流有损无益。完全是为了树立永年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地方利益而捏造的谎言。 首先,我们要问:杨先生是否掌握了全国各派的源流资料?如果对陈家沟、赵堡两派的《王宗岳拳谱》的流传一无所知,仅仅依靠永年的局部资料而作结论,无疑是坐井观天。 我们要问,武禹襄获得的《太极拳论》从何而来?杨先生既然否定了舞阳盐店出“王论”的神话,那么,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赵堡第七代掌门陈清平的授予。这个途径已经有武派传人乔松茂作出证明。 “王宗岳拳谱”是王宗岳亲自授予蒋发而在赵堡派内秘传的,赵堡的历代掌门都拥有全套的《王谱》,不单是陈清平拥有,在雍正六年,赵堡第四代传人王柏青编著《太极秘术》的拳谱小册子里,其中也载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现将民国六年老中医刘凤梧自费木刻印刷的《太极秘术》的复印资料,公布于世。(见图)。 近年发掘出清雍正六年(1728年)赵堡派第四代传人王柏青编的《太极秘术》拳谱小册子,内中就载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按王柏青的自序云,他从师张楚臣已有四十余年,张楚臣授“王谱”给王柏青,当在清康熙初年(约1680年左右),说明王宗岳绝对不是乾隆的“王先生”。《太极拳论》的出现,在明末的蒋发时代已经存在,所谓“出现在杨禄禅、武禹襄之后”,是毫无根据的谎言。 杨禄禅所得的“王谱”来自陈长兴之授予,时间是在第三次向陈长兴学习,满师归家之时,即在禄禅宗师40岁时(1839年),比武禹襄于1852年获得陈清平授谱要早13年。这个事实,有杨禄禅的亲口叙述为据。据李瑞东于光绪年间所著的《李瑞东序》,载有王兰亭授谱时的一段话:“余(王兰亭)当年从杨禄禅先师学艺,得诀之时,于授受之际,杨老师潸然泪下云:我学艺于河南温州(温县)陈长兴先生门下,苦练三十余年,屡试无二,方肯传授余之真诀。余得艺实非易事。余半生精力尽在于斯矣。倘一失传,深为可惜。温州蒋派真传,既蒙陈恩师尽传于我矣。倘若从我而失传,则余之罪过大矣。”(原载《武当》1994年第5期23页)此语表明,杨禄禅宗师已经证实,杨氏之“王谱”源自陈长兴授予,陈长兴所授之拳谱和拳技,源自温县赵堡蒋发之数代传承,这是最可信的证据。由此可见,杨志英先生之论说,纯属无稽之谈。 关于“太极拳”名称始于何时?笔者在《太极拳和<太极拳论>命名的由来考》(原载《武当》2007年第二期),在《论山西绛州王宗岳考证的真实性-----兼与杨志先生商榷》一文中也有论述,确认始于明末蒋发的后期。杨先生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但是杨先生说:杨、武两家是“十三势”的创造者,太极拳的名称始于杨、武之后,有没有文字证据?请公之于众。 三、以讹乱真掩盖不了王宗岳的存在 《杨文》为了说明“王宗岳”实无其人。引出一系列的前人错误论断。有些是相信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的“宋徽宗时代的张三峰”,又把“王宗”误为“王宗岳”。这些错误早在1994年,胡转运先生曾亲自到西安,调查过王宗的后人王玉海,及考察王宗的坟墓,得出结论,王宗是明成化年间人,原籍浙江余姚人,是王阳明的父亲,世代为官,与王宗岳无关(见胡转运著《太极拳与气功》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国家体委的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已经批准为我国的科研成果。课题结论已经否定了“宋徽宗时代的张三峰,确认内家拳创始人张三丰是元明两代的武当丹士。由于张三丰时代的更正,也引起王宗岳时代得到相应的改正。多数研究者认为王宗岳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人氏。 既然已经弄清楚前人的误导,时至今日,就不应该再把已经淘汰了的前人错误反复炒作,干扰王宗岳的最新考证。前人的错误论断是因为他们是后世人,外地人,又没有自己的调查研究,纯是主观猜测,不能作为历史依据。要鉴别有没有“王宗岳”的存在,应该根据前人已经确认的线索深入调查,这两个线索就是:王宗岳是山西人,王宗岳是蒋发的师父。因此,山西的太极拳传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人,赵堡传人保留的关于王宗岳的史料,也很有参考价值。只要这两方面的看法,都认为王宗岳实有其人,就应该继续调查,排除干扰,务必做到水落石出。这是历史考证者对国家、对人民应尽的责任。 “有志者事竟成”2004年,严翰秀先生根据赵堡的史料,专程到山西省的阳城、太谷,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初步掌握了王宗岳的一些活动资料,确认阳城、太谷都不是王宗岳的籍贯,还要继续调查。这次调查对山西的太极拳传人影响很大,新绛县的刘晔挺先生就是决心继承前人的调查,主动承担了把家乡的拳圣王宗岳光辉形象恢复起来的重任,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刘晔挺先生花了五年以上的时间,取得大量的王宗岳生平及太极拳在山西流传的资料。这些考证结果均说明杨先生的《王宗岳其人》是完全错误的,是自欺欺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对王宗岳深入研究,只会起到负面影响的作用,必须澄清。 四、永年县是我国太极拳发祥地之一,不是太极拳发源地 河北省永年县是杨、武两派的故乡,在杨禄禅宗师及五代传人努力下,打开了我国太极拳席卷全国,风靡世界的局面。其功绩有口皆碑。在加上武派的配合,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称号。“发祥地”就是在太极拳发源地之后,做出杰出贡献的圣地。 众所周知,杨禄禅宗师及杨氏的后人,一贯都尊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王宗岳为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人。在最近二十年的太极拳源流大论战中,杨派在全国各地的组织和传人,都尊武当山为我国的太极拳发源地,从来没有把永年自封为“太极拳发源地”的想法,这是尊师重道的美德,人人尊敬。 杨志英先生的《王宗岳其人》,就是把永年县封为“太极拳发源地”,把武禹襄封为太极拳创始人的意图,就是要否定张三丰、王宗岳的历史功绩,贪天之功为己有。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发展成为一股潮流,就是把杨、武两派的宗师推向“欺师灭祖”的不义之地,决不可等闲视之。 列宁有一句名言:“真理越过一步,就是谬误。”把“发祥地”越过一步,改为“发源地”就是谬误。其结果就是步陈家沟的后尘,为全国人民所不齿。 笔者认为,在尊武当山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前提下,为了表彰和纪念其后的先贤功绩,命名其所在地的“发祥地”是合乎传统道德的举措。王宗岳的功绩不能抹杀,山西省新绛县是北派太极拳从无到有的“第一发祥地”,杨禄禅宗师的功绩也不能抹杀,永年就是太极拳从小到大,健康发展的“第二发祥地”。“发祥地”并不限于一个,只要有突出的历史功绩,为人们所公认,“两个发祥地”并存并列也是合理的。 |
|
来自: wdzbdzxbtjsd > 《待分类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