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荡周庄

 苏迷 2013-09-18

荡  周 

 

    上篇博文《重访南园茶社》,文中发了我在2005年所写的《品同里》。其实,那是当年我为《苏州日报》的《老苏州》版面所写“旧踪品读”专栏中“苏州古镇三部曲”中的第二篇。该“三部曲”先后为《荡周庄》、《品同里》和《读甪直》。因此,在上次发的《品同里》篇首有“假如说,游周庄是须得荡的,那么,游同里则必得去细细地品。”之句,这就是承接了前一篇《荡周庄》的。在我2007年出版的散文集《旧踪品读》中,也将这“苏州古镇三部曲”按序一并收入。(个别篇目,在收入散文集时略做过修改。)

    今天,就在这里发那“三部曲”中的《荡周庄》,与博友共飧。另一篇《读甪直》留待下次再发。

 

荡  周 

 

    水乡古镇周庄,二十年间我去过多次。头一回踏上青龙桥下的石板路,就觉着游这水乡古镇,须得用“荡”来形容才最恰当不过。以后每荡一回周庄,都总会荡出一些新感悟。

     1986年秋,初次到周庄。

    当时,这水乡古镇游人还不多,张厅尚未开放,沈厅也才修复不久。从那小石板铺就的巷子里悠悠地荡去,身后还依稀回荡着自己“橐,橐,橐_”的脚步声。那是一种久别了的感觉:我似乎又回到童年时光的姑苏城,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那悠长、悠长的小巷深处,蹒跚着上学去。

    1995年秋,察访名人故居。

    随镇文化站张寄寒先生去看几处正在修葺中的古建筑。叶楚伧故居所处的西湾街一带,那时游人还不算多。一路荡过去,却不知怎么身后总相跟着几位中老年妇女。待我们收住脚步,她们便上来围住老张,听上去是要他帮些什么忙。我好奇地问老张:“她们要做啥?”老张笑笑,吐出一句:“预约做群众演员。”来水乡古镇拍电影、拍电视的越来越多,而且大都由文化站接待。于是,每每见到老张陪着客人荡古镇,这些“老演员”就会主动来“请缨”。

    1996年春,“第一届周庄摄影旅游节”开幕式。

    这次踏上水乡古镇,却是真正地“荡”了一回。大概因为陈逸飞先生《故乡的回忆》给双桥引来了无数聚焦者,周庄的第一届旅游节选择了以摄影为主题。我带着民俗展演团参加开幕式巡行演出,临时缺了位“荡湖船”的艄公,我便客串上了阵。点着步子,划着桨儿,穿街走巷过高桥。我们民俗巡演队伍引来了无数游人的注目,也收入了不少摄影家的镜头。我这“荡湖船”的艄公,在那些目光与镜头之中,一定也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周庄人。

    1998年秋,陪同外地友人游周庄。

    此行是外地友人点着名要去的。这时的周庄,北市街、中市街几条主街,已是游人如织。还能见到几位中年妇女,高高地举起右手,摇曳着一杆柳枝,身后尾随着三五成群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我们挤过繁华甚或有些喧嚣的闹市,便一头钻进一些还算清静的小巷,往水乡古镇深处荡去。那些墙门夹弄、高墙深院,依旧印着班驳的岁月痕迹。原生态的本色古镇,往往还深藏在这些曲折小巷里、寻常人家中。荡到镇西头,见到张寄寒先生退休后开的三毛茶楼,便与同行二三友上楼,凭栏共饮“阿婆茶”。这“半日之闲”,真“可抵十年尘梦”。

    1999年秋,市作协组织周庄采风。

    游人似乎比前几回都更多,但已见不到那些举着柳枝的“导游”。前几回来,都在岸上游周庄。这一次,倒是名副其实地在河上荡了回水镇:主人盛情,安排我们坐游船。周庄久有“摇快船”乡俗,而我们坐的游船,摇起来却是缓缓的。从沈厅前的河埠头拾级而下登船,晃荡既定刚被眼前一幅幅水墨画般的水乡“小品”吸引,船头便响起了悠悠的吴歌。给我们摇船的,是位个头不高、略微背驼的老妇。一曲歌罢,老妇要我们每人从船帮下取出一副木鱼,我们便随着她那抑扬顿挫的旋律击木唱和。歌声间隙,她向我们每人分发了自己“吴海珠”的名片,并介绍自己已年逾六十,是当时周庄河面上一百五十多条游船中仅有一条能唱吴歌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国旅游报》都来作过采访报道。吴海珠话音刚落,又拉开喉咙唱起《孟姜女过关》:“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

    2005年秋,水乡夜游。

    我为周庄策划了“沈万三传奇小戏系列”,在古戏台上演出。写出的第一个小戏,是《万三蹄宴》。这年夏秋之际,是这些年里我到周庄去得最勤的。时常是悄悄地往台下角落里石鼓凳上一坐,听着身边观众们的议论。这年秋天,镇上推出“周庄夜游”,《万三蹄宴》剧组也参加了演出。于是,我又有机会挤进演绎沈万三夜游场景的舱船,真真切切地泛舟夜荡了一回水乡古镇。夜幕下的周庄,粼粼微波里荡漾着茶楼、旧肆和客栈的浮光灯影,一股白日里无法体味的灵动,从摇曳着的夜周庄倒影里飘忽开去,飘忽在四周暮色之中。此时,前方一条夜游船上,传来吴声唉欸的江南小调。听说当年的吴海珠早已退休,而现在周庄河面上的船娘艄公们,也大都能拉出喉咙来上一段吴歌小调了。船儿,在夜周庄的河中慢慢荡去;小调,在夜古镇的水上悠悠荡开……

    20年里,我已记不清曾多少回荡过这水乡古镇。但在那些收藏于记忆深处的速写里,每荡一回周庄,我都总会荡出一些新感悟。

                                                    1999年10月25日初稿

                                                    2005年2月25日二稿

                                                    2006年7月13日再改

 

    荡周庄
    周庄古戏台。2005年,我为周庄古镇策划、编剧的《万三蹄宴》每周在此定期演出。当时,我时常悄悄地往台下角落里石鼓凳上一坐,听着身边观众们的议论,构思着为本子作进一步修改。该剧于当年荣获“第三届江苏省小戏小品大赛”金奖和编剧奖。

   荡周庄

    2005年4月23日,我与周庄镇旅游集团任永东总经理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蔡少华院长在周庄古镇旅游合作基地签约仪式上。

   荡周庄

   荡周庄

                        荡周庄

   荡周庄

   荡周庄
    后5幅,是2004年至2005年间我在周庄古镇所拍。有些当时做过处理,那幅《水巷河栏》就是我这么处理后用作了散文集《旧踪品读》的封面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