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整理笔记(初稿)

 持书斋 2013-09-19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整理笔记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例如自然物),但劳动产品不一定就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例如:(1)裁缝做的衣服;(2)书店的书;(3)家里用的自来水;(4)农民种的蔬菜;(5)废品站回收的废纸;(6)甲同学买从商店买来送给乙同学的蛋糕;(7)黄金;(8)纸币;

附:假冒伪劣产品是否是商品?

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便不能被消费者接受,因而不能形成价值。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是不是商品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法律上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明显是违法行为,应坚决予以打击。

从道德上看,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不道德的行为,应予以谴责。

抛开法律和道德,单从商品定义上讲,要区别一下情况:

第一,如果产品本身没有质量问题,只是假冒名牌产品,那应该是商品。

第二,如果某产品本身有质量问题,但仍可以使用(比如一些劣质衣服等),也应该是商品。

第三,如果某产品本身有质量问题,而且根本无法使用,或者会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如假烟、假酒、假药、有毒奶粉、有毒大米等),说明其根本就没有应有的使用价值,因而不应该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都具有的属性(共性),因而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个性),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附:不同的商品为什么需要交换?

因为使用价值不同。

不同的商品为什么可以交换?

因为都是劳动产品的,都凝结了人类的劳动。

1件衣服为什么只能交换30斤大米?

因为凝结在1件衣服和30斤大米里的劳动时间相同,具有相等的价值。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什么?

表面上看是不同的商品在交换,是一种物与物的关系,但实质上是生产者的劳动在交换,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

 

使用价值

价值

                    

含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属性特征与反映关系

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物品的共同属性,单凭使用价值不能把商品与其他物品区别开来

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依据价值可对商品与其他物品加以区分

质与量的特点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不能进行量的比较

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同质的价值可以进行量的比较,从而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

所有者归属

最终归属于消费者(买者),但是必须同时让渡价值

最终归属于生产者(卖者),但是必须同时让渡使用价值

范畴归属

永恒范畴

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统一于商品有机体中。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最初的商品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是物与物的交换(W----W)。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广,于是出现了商品交换的媒介即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W----G----W)。

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化学性质稳定、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就产生了货币。所以,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附:简单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比较

 

简单的物物交换

商品流通

     

含义

物与物直接进行的无媒介的商品交换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产生存在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

货币产生以后

交换公式

W-------W

W-------G-------W

交换特点

买与卖同时进行,是同一过程

买卖在时间、空间上分离,需要两个过程

 

都是商品交换的形式

4.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货币可以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产生前,商品价值大小都由其他的商品来表示,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示。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制是一种观念的货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W---G---W)。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除了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着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后来被用作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在世界市场购买外国产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货币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附:比较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职能

 

含义

原因

执行方式

后果影响

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商品价值就表现为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所以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原来的商品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5.纸币的含义和纸币的发行量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等待出售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纸币发行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这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

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其公式是W---W

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

买和卖同时进行

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W---G---W

在货币出现后才存在

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

 

 

 

附:货币和纸币的比较

比较

   

   

          

定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产生

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

属性

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不是商品,是货币符号,只具有使用价值,无价值

职能

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某些纸币也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1纸币是货币符号,没有货币就没有纸币

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含义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表现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

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

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原因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引起的。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内需不振、出口缓慢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危害

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引起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治理措施

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和货币政策,通过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社会总需求较快增长

  

1都是有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有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2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是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的经济现象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6.经济收支往来的两种结算方式

即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现金结算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转账结算是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7.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主要有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其优点在于: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有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8.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兑换多少人民币计算。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本币)贬值;汇率降低,外币贬值,人民币(本币)升值。说明汇率与外币币值成正比,与人民币(本币)币值成反比。

附:汇率波动的影响

1)汇率的波动对国内和世界经济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跌落,(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缩小和进口增加,国内物价稳定,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减少和国民收入下降,吸引外资流入。

一国货币汇率升高(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资金外流。

由于汇率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2)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民币币值的升高。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单位外币兑换的人民币更少,从一定意义上看,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和经济稳定。人民币小幅升值,适应宏观经济形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外资和进口,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人民币汇率改革只能稳妥进行,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对实现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附:外汇和外币

    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

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不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

9.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附: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对比

1.有利于进口

不利于出口

2.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可能加剧市场投机行为

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中国吸引海外投资优势减弱

4.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营利增加

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5.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可能导致出现通货膨胀

6.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

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产业受到冲击

7.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

可能出现“暴富效应”

8.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

可能加剧低收入 群体的支出负担

9.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

10.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

10.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扩大生产---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利润减少---缩减生产---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影响)

价格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讲,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比较

 

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

供求状况

供不应求,商品短缺

供过于求,商品过剩

购买者

争相购买

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持币待购

销售者

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趁机提价

竞相出售

典型形象

物以稀为贵

货多不值钱

11.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正常生产条件” 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工具)。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般来说,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量的关系图(一)

 

单位商品价值量

价值总量

使用价值总量

个别劳动时间

延长

不变

无关

减少

反比

减少

反比

缩短

不变

增加

增加

个别劳动生产率

提高

不变

无关

增加

正比

增加

正比

降低

不变

减少

减少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延长

增加

正比

不变

无关

减少

反比

缩短

减少

不变

增加

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

减少

反比

不变

无关

增加

正比

降低

增加

不变

减少

附:关系图(二)

项目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同一时间内的价值总量

同一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

缩短(反比)

不变

降低(反比)

不变

增加(正比)

降低

延长(反比)

不变

升高(反比)

不变

减少(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

提高

不变

缩短(反比)

不变

增加(正比)

增加(正比)

降低

不变

延长(反比)

不变

减少(正比)

减少(正比)

附:在同一市场上出卖同一种商品,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

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会亏本,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会赚钱。

在同一市场上出售同一种商品,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

这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但价格归根结底还是由价值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格始终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1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1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所以,等价交换并不是等在每一次交换之中,而是等在“平均数”。

 

 

附:价值与价格的比较

 

价值

价格

含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的货币表现

性质

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影响因素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地区、季节因素……

联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在供求关系影响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框  价格变动的影响

14.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减少人们对它的购买;某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会增加人们对它的购买。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生活必需品(如粮食、食盐等)的价格变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变化;而高档耐用消费品、奢侈品(如黄金首饰、轿车等)价格的变动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变化。

附:价格上升不一定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下降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但这不是绝对的。

影响人们购买行为的,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人们的消费心理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判断。对于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仍然会出现“买涨现象”。对于高档耐用消费品,也会因为贬值过快而有“等等看”的想法,即“不买跌”的现象;但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驱动下,某些耐用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也有可能引发消费高潮。

15.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于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对于两种互补的商品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附:商品价格变动对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A

B

互为替代品

价格上涨

需求量减少

需求量增加

价格降到

需求量增加

需求量减少

互补商品

价格上涨

需求量减少

需求量减少

价格降到

需求量增加

需求量增加

 

附: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比较

 

互为替代品

互补商品

不同点

含义不同

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各自价格变动引起的后果不同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

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典例

火车和飞机;牛肉和羊肉;大米和面粉

乒乓球和乒乓球拍;汽车与汽油;钢笔与墨水

共同点

其价格变动都会对消费者的商品需求量产生影响

 

16.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集中表现在:

第一,调节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扩大生产;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缩减生产。

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市场上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销售产品,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价格竞争中处于优势。

第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哪个企业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取得更多的利润。

附:企业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

人们购买商品,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要,即具有使用价值,并且人们总希望自己购买到的商品是“物美价廉”的。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产品质量差,销售就不畅,就难以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反之就可能引起供不应求,使价格高于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质量对企业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一目的的实现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前提的。同时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必然会使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因此,质量对国家社会也至关重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

1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和结构、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居民的收入、物价总水平等。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物价的变动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购买能力。

18.消费类型的划分

按照付款方式的不同,划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划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照消费的目的划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附: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的比较

 

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所有权

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就发生转移

直到还完贷款,所有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

使用权

消费者完全获得该商品的使用权

消费者完全获得该商品的使用权

消费者获得该商品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适用的情况

大部分商品

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消费者支付能力的商品

使用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而购买不划算的商品

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

 

信用消费

超前消费

消费动机

解决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把追求享乐、满足虚荣作为消费的唯一理念

消费内容

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

与生存发展需要关系不大紧密的高档品、奢侈品

消费原则

讲求实际,量入为出,既着眼于当前,又照顾未来,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违背客观实际,只顾眼前,不管今后,割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消费后果

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与压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切实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困难,保证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严重脱离实际,必然助长奢侈、浪费、攀比之风,败坏社会风气,使人们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造成虚假的社会需求,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9.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食品开支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大致知晓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即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来说,系数越大,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低;系数越小,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

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0.影响消费的心理

消费心理

特点

评价

态度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

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

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标新立异

展示个性,可以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

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夸耀性、盲目性

 

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不健康的心理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理智消费,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利

 

理智的消费,值得提倡

 

21.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是指适应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合理消费。从宏观上看,一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要与本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相适应;一地居民的消费水平要与地方或部门的资源状况及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微观上看,居民的消费必须与其自身或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提倡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特点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2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现阶段,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作为财富的象征。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让钱发挥更大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营制度

第一框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2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4.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分配什么,分配多少,首先取决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两端,分配实现不了,生产就不能正常运行,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就影响到劳动者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到生产的积极性。

分配影响着消费。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一部分成为积累基金,一部分成为消费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分配比例合理,有利于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到家庭收入,进而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活动。

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只有通过交换,生产者才能得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才能将产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否则生产无法进行;只有通过交换,消费者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附:准确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什么);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怎么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要高度重视消费,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25.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意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展生产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措施:(1)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2)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3)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4)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附:准确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

必要性(为什么):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根本任务。因此,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重要性(意义和作用)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途径(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行这一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一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7.公有制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对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对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主导作用”是就国有经济而言的,“主体地位”是就公有制经济而言的。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不断的增强而不是削弱。衡量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标准之一是看它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否占支配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否定了过去实行的单一公有制模式;另一方面坚持不实行私有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附: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比较

比较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区别

含义

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

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作用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它的发展壮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它的发展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

都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壮大对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附:准确全面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重要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主要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我国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决定了我国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国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决定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决定了财政是人民生活的保障,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8.非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附:全面准确理解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范围: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其特点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在发展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人民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其特点是与个体经济相比,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有利于引进境外资金和现金技术,学习境外的现金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态度: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它们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第一框  公司的经营

29.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30.公司的含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点

公司的资本

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的形式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股东人数

2人以上50人一下

2人以上200人一下为发起人

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

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

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规模大小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共同点

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组织机构均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三部分;公司具有名称、章程等

附: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比较

比较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集资方式

面向社会募集资金

面向企业内部不向社会募集资金

合资方式

资本联合

劳务合作基础上的资本联合

表决方式

实行一股一票制

实行一人一票制

股份操作

个人股份经批准可上市交易

个人股份不得上市交易

分配方式

实行按股分红

按股与按劳分红

适用范围

各类性质企业都适用

集体性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都是募集资金的一种手段,资本都采用股份形式,股东都以其认购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企业都以其全部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

31.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公司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2.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

首先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还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附:

 

               

含义

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按照财产所有权性质不同划分

A.国有型法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全民所有制机关

B.集体型法人:集体企业和单位

C.私人型法人:外资、侨资和其他私人开设的公司或其他法人组织

D.混合型法人:不同所有制成分组成的企业法人

以生命或血缘为其存在特征的单个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个人。

按照设立的目的和活动内容不同划分

A.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的。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

B.非企业法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包括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附:企业的兼并、破产、联合

 

兼并

破产

联合

含义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企业之间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的合营或合并。大企业间的联合叫“强强联合”

意义

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多利润

联系

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兼并的核心是竞争。兼并、破产与“强强联合”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获取更多利益。

附: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比较

动机和出发点

竞争手段

社会效果与法律后果

正当竞争

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以最低消耗获取最大利润

正当、合法、公平的商业做法。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信誉

保护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法律鼓励和保护

不正当竞争

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以获取高额违法所得

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

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还会给现有社会财富带来浪费。受到法律禁止和制裁

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

33.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34.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处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附:如何认识就业问题

搞好就业和再就业有重要意义: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具体体现。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城乡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当前和今后将长时间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大就业总量。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2)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业结构看,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所有制结构看,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从企业结构看,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要鼓励、支持多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既要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3)国家要实行促进就业的政策,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解决就业困难。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5)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岗失业人员大多生活困难,年龄偏大,就业技能单一,就业竞争力弱,最需要帮助。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为国家建设做出过贡献,也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他们的就业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会影响到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35.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竞争就业观。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附:正确的择业观

 

自主择业观

竞争就业观

职业平等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

含义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就业

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不断增加

意义

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只有那些劳动技能高、敬业精神强的人才会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获得更优厚的报酬。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有所作为

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36.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时党和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一框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37.储蓄存款与存款利息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  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三个因素。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附:储蓄投资的特点

 

活期储蓄

定期储蓄

流动性

交差

收益水平

较低

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风险程度

以银行信用做担保,较安全,风险较低。但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的风险

以银行信用作担保,较安全,风险较低。但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8.我国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基础业务)、发放贷款(主体业务)和转账结算。除此外,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商业银行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它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它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附:我国银行的分类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三类。

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

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家控股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它们属于企业性质。

政策性银行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银行“只贷不存”,坚持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保本微利,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原则。

附: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比较

区别:(1)资金来源不同。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为主要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则经理国库,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

2)具体业务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一般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中国人民银行则是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等,一般不吸收居民存款。

3)二者的性质不同。商业银行属于企业法人,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的;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实施监督管理。

联系:(1)政企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的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它必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方针、政策、规定和制度。

2)存贷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商业银行是向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和申请再贷款的企业。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存款,也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贷款,即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贷款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3)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存在着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的关系。

附:银行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

 

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含义

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社会吸收资金,并且按规定还本付息的业务

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款人提供货币资金,并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

银行的地位

债务人

债权人

作用

基础业务,没有存款就没有商业银行

主体业务,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联系

都是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是贷款的来源,贷款收取的利息是存款利息的来源

第二框  股票 债券和保险

39.债券和股票

 

债券

股票

不同点

性质

限期偿还的债务

入股凭证

受益权

定期收取利益,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

偿还方式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共同点

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差异表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性质

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给付标准

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

费用

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

完全由个人负担

保险依据

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

被保险人的需要

保障范围

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和给付标准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附:三种债券比较

比较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不同点

发行主体

国家

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公司(企业)

风险状况

安全性最高,风险最小

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搞

风险较高

收益率情况

利率高于银行储蓄利率,低于金融债券利率

高于政府债券利率低于公司债券利率

收益率高

流通性能

最强

较强

最低

相同点

1.都是债券证书2.都是有价证券3.都具有流通性4.都是公民投资的方式5.都是国家或企业集资的一种手段,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附: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比较

储蓄

债券

股票

保险

区别

性质

存款凭证

债务证书

入股凭证

风险保障

收益权

支取本金和利息

定期收取利息,其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股票的效益

在遇到风险时可按保险条款得到经济补偿

偿还方法

按活期或定期等存款方式支取本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到期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职能出卖股票

保险事故发生,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特点

便捷的投资

稳健的投资

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规避风险的投资

联系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都有一定的风险

40.就业和自主创业

第三单元  收入和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首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状况决定的;其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性质)。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范围),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条件),以劳动者(对象)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依据)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结果)。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从所有制角度看);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从生产力角度看);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从老的特点角度看)。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意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分配方式,主要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附:按劳分配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区别

    1)分配所依据的所有制基础不同。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则是与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相适应的。

2)分配主体不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主体是个体劳动者。

3)分配的客体不同。按劳分配的客体是个人消费品;而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客体既包括个人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资料的补偿部分。

4)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不同。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则是处于从属地位。

附:几种分配方式的比较

比较

按劳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区别

适用范围

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公有制、私营、外资经济

体现的关系

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劳动者同时是经营者、投资者,体现非公有制生产关系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

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

劳动者要靠自己的劳动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均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所有制范围

提供了什么而获得的收入

所属分配方式

公有制经济

劳动(工资、奖金、津贴)

按劳分配

个体经济

劳动设施及劳动

按劳动成果分配

私营、外资经济

劳动(工资、奖金、津贴)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各类所有制经济

资本(存款、股票、债券等)

按资本要素分配

技术(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

土地(地租、房租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

管理层收入(绩效年薪)

按管理要素分配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42.社会公平

公平的含义很广,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不同于平均主义。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附:全面理解收入分配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又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附: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效率与公平二者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措施

在初次分配中,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确认,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体现效率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为此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得以贯彻。

在再分配的过程中,国家通过财政与税收的手段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体现了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附:国家为什么要保护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

44.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叫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叫国家决算。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5.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主要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利润收入是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和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债务收入是国家通过借贷的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收入。其他收入泛指税、利、债以外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6.国家财政支出的分类

经济建设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和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指国家用于政府机关、司法机关、驻外机构以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国家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各种费用。

债务支出。国家用于偿还各种债务本息的支出。

附:两种财政政策的比较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

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联系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附: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比较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区别

含义不同

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原因不同

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所致

有纸币发行量过多,经济增长过热,重复建设严重等导致

联系

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别

含义不同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和利率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工具不同

凡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等

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信贷规模、存款准备金等的调整

制定者不同

国家(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

联系

1.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第二框  征税和纳税

47.税收及我国税收的种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20多种。

流转税:以商品交换中的交易额和劳务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税:以各种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资源税:以开发和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财产税: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行为税: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附: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含义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附:我国税收的种类

种类

含义

具体内容

流转税

即商品税,以商品交换中的交易额和劳务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以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增值税,按营业额征收的营业税,根据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征收的消费税以及关税等

所得税

即收益税,以各种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对企业所得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

以开发和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对于开采矿藏征收的矿产税,对在城镇、矿区使用的土地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财产税

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根据买卖房屋的契约征收的契税等

行为税

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根据使用的车辆、船舶的吨位征收的车船使用税,以及印花税、屠宰税等

附: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48.我国税法规定的违反税法的主要行为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

49.市场调节

必要性: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是计划和市场。

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形式。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进行的。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得到正常的发挥必须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完善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它自身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附: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原因

结果

侧重点

共同点

自发性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与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不需人为引导

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

自发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

1.都是市场的弱点和缺陷;2.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都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

盲目性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形势

造成经济被动和资源浪费

对生产某种商品以及生产数量“一窝蜂”

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尤其是在建设周期长的项目上

生产经营决策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附: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经济具有三个要素,即供求、价格、竞争。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这三个要素来进行的。

供求是指商品与货币、买与卖两个方面。供求双方既相互对应,又相互联系和依赖。商品交换是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解决生产和需求矛盾的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供求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价格是把供求双方利益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价值的实现形式,价格是市场运行的信号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市场价格的升降,给供求双方同时发出信号,价格提高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反之反之则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

竞争是商品的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商品的价格和质量等进行的较量。竞争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使价值规律的要求得到贯彻,变成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觉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动的灵魂。没有竞争,价值的决定、价值规律的作用都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功能。

2)市场配置资源的意义: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附:正确理解完善市场秩序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原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必然导致市场混乱,市场交易不能健康顺利进行。

怎样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一要完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二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诚信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现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第二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首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准。

其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比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不同点

基础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资本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

目的

共同富裕

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宏观调控力度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难以达到应有效果

共性

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都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启示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善于借鉴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1.国家的宏观调控

必要性: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目标: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实现宏观调控。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令、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的区别

    1)在调节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前者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计划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后者以计划为基础和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2)计划的内容不同

前者主要是在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则,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后者主要对每个企业生产经营、人财物等方面做具体规定和管理。

3)计划制定和实施途径不同

前者自觉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综合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实现;后者无视价值规律,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以及其他行政命令,通过直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

附: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不同

原因

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可见,市场调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必须发挥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有些领域也不能依靠市场调节。即使是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调节也存在着自发、盲目、滞后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必须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

手段

主要依靠价格、供求、竞争等杠杆,通过市场来自发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主要依靠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命令等方式来进行,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优势

价格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灵敏,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效率高

宏观调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劣势

不是万能,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单一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调节干扰、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发挥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种种缺陷,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联系

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同时具有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附: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

不同点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含义不同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内容不同

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等

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和法律监督

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

调控范围不同

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

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

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和限度内,如对一些不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技术政策要求的产品要用行政手段加以干预,或政府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人们遵守市场规则,以保证市场公平竞争

特点不同

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

具有法律性和较长的时效性

具有直接、快速和强制性的特点,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失衡等非常时期,间接的经济手段难以产生快速强烈的效应,此时动用严厉的行政手段能立竿见影

附: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

“无形的手”即市场调节,“有形的手”即国家的宏观调控。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联系上看,两者都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两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首先,市场调节是基础性的,是第一位的手段。其次,政府调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单纯的市场调节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充当着竞争的裁判者、市场偏差的纠正者、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市场运行的调节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设计者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没有政府调节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完整的市场经济。

从区别上看,两者是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方式、特点和适用范围。从市场调节的方式、特点和范围来看:(1)它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协调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引导他们的经济行为,使生产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按市场的导向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从而实现对资源的配置。(2)市场调节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生产者按需生产;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价格具有弹性,能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灵通;分工灵活易变;生产效率较高等。(3)市场调节同时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缺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5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800美元,即达到3200美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附: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不同点

标准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多没有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生活质量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消费的内容不全面,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发展状态

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很大

发展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

相同点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第二框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5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5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附: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举措的理解

重大举措

重要性

具体措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弥补不同民族和地区在发展进程中和水平上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  面对经济全球化

55.经济全球化

含义: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附: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理解

 

表现

原因

对策

有利影响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不利影响

两极分化严重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全球经济不稳定,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附: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区别

含义

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

资本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领域

生产

贸易

投资

联系

1.原因相同: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2.本质相同: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3.三者相互渗透

 

第二框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56.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11日,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我国于200112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56.坚持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附:绿色壁垒与倾销和反倾销

 

绿色壁垒

倾销和反倾销

含义

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保护本国产品

倾销:某国制造商或出口商将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的贸易行为。反倾销: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企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给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一定损害的进口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处理的过程

应对措施

1.积极实施国际环境绿色标志认证,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2.加快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提高我国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3.增强规则意识,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按照WTO的非歧视原则,反击各类“绿色壁垒”

1.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惯例,敢于和坚持应诉,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有关法律法规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2.企业要规范自己的贸易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制止低价竞销,以维护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3.加强行业的协调和管理,齐心协力应对国外的反倾销指控

附: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扩大出口。加入WTO以后,可以取得134个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和自由贸易带来的优惠。

2)进口先进技术。出口扩大了,可增加先进技术的进口。

3)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

4)有利于扩大就业。有专家估计,中国“入世”可在GDP发展方面增加3个百分点,每个百分点增长可创造100多万个就业机会。

5)有利于国企改革。当前国企改革的困境,主要是产品销路少,外贸公司收购少,外贸出口将因“入世”扩大,大量收购企业产品,企业有销路,,有盈利,有利于盘活资金,减少银行呆账坏账,推进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6)有利于减少贸易歧视。目前很多国家对我国出口的产品搞歧视,如无理设置反倾销规定,各种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检查”等。“入世”以后可向世贸组织纠纷处理机构申诉,取得公正合理的待遇。

7)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入世”后关税降低了,群众和职工可以以同等的货币购买更优质的产品。国际贸易界认为,一个国家“入世”,职工工资相当于增加一倍。

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反对贪污受贿;有利于反走私;促进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等。

附:关于“走出去”战略理念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于2000年提出,其直接含义是我国企业到境外去投资办厂。但从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角度看,其内涵包括:

1)发展对外贸易。首先是以实物投入为主,着重开展散件组装和加工贸易,克服国内有利投资场所不足的障碍,增加投资效益。通过发展对外投资,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

2)扩大外贸出口。以投资带动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

3)转移生产能力。通过对外投资,向国外转移一部分我国明显过剩的生产能力,缓解国内市场上“窝里斗”造成的资源浪费,腾出必要资源和空间,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4)到境外利用外资。我国企业通过与东道国的合资合作,在当地利用“间接、直接和政策性融资”。

5)利用境外资源。积极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获得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附: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的权利,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这就是说,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必要性:

1)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

2)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

3)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独立,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独立,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

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现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又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提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对立,也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会扼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延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顾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开放,则会造成国民经济的混乱,损害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丧失经济上的自主权。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附:“引进来”和“走出去”

比较

“引进来”

“走出去”

区别

含义

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原因

弥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状况

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内容

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联系

坚持“引进来”与“做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策略。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开放国内市场,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者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