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学生一片讲台

 书写自我 2013-09-19

   新课标实施以来对课堂提出新要求,专家以课堂展示形式来诠释,示范,给老师传达当前课堂理念和模式。南方代表:(深圳黄爱华)课堂上学生当小先生,北方代表(北京吴正宪)生生质疑问话式课堂,共同演绎有效的学习方式,从教到学的嬗变。我以黄爱华老师《圆的认识》课例,展开我的思考。

一、 蹲下来,把握教学起点。

学生对圆并不陌生,生活中物体的面是圆形很多,很容易将生活与数学沟通建立联系,很多老师从物体上圆面抽象圆,开始教学认识圆。我们看看黄老师课堂。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面是圆形?你们之间说一说。

师:我准备拿相机还没举起来,啪啪,照下几个,是什么呢?生:下水道井盖

师: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美国微软公司招聘面试题)

生:方有棱角伤人,圆的光滑安全。

生:占得面积大美观。

生:掉不下去,做成正方形竖着放掉下,圆掉不下去。

师:他说掉下去?你是说从正方形对角线掉下了,圆掉不下去。

师:这个同学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你叫什么名字?

师:为什么井盖掉不下去呢?

师:准备圆柱筒(当下水道)盖子(当井盖)要不要一起玩一玩,是不是掉不下去?

生:卡住,没有角没有对角线。

生:直径相同掉不下去,盖子宽度比桶口大一些。

生:总有这样宽度。

从“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圆的为什么掉不下去”,现实问题很有生活背景又蕴含探究情趣,微软公司面试题居然是我们今天学习圆的有关知识。一方面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切入的问题情境有探究性。学生从现实圆的形象直观认识过渡到了解研究圆的特征(属性)的知识,有效沟通学生已有认识经验与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学生很好奇进行思考。另外老师善于倾听,整合理答,瞬间判断。抓住学生应答生成“掉不下去”,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同一般。老师课堂评价也不同寻常,直面指出 “这个同学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你叫什么名字?”来引起同学的注意,并不是“你真聪明”这么泛滥的形式化表扬。学生的思考同步进行:“掉不下去是什么决定的呢”?教师“蹲”下来,以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经验审视学习内容,放大问题意识,把握教学起点,课堂真实,情趣亦生。

二、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

1、对折该怎样呈现?是老师的指令要求,还是学生主动想出来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认识圆心时,老师常说这么一句话:拿出一个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多次对折你有什么发现?现在我们来看,学生怎么知道要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的?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要求一起操作对折,发现对折留下的折痕相交于一点,也就是圆中心的一点,圆心。课堂是统一听从老师的要求,形式上去活动,缺失主动性。当学生齐刷刷按照老师的口令操作,还有什么创造?怎样能让学生想到对折?

师:这样拿有宽度,转一转呢?

生:转一转还有这样的宽度。(边摸一摸圆的宽度,边比划)

师:怎么能找到这个宽度?

生:对折就行了,折出的就是宽度。

巧妙地创设一个问题“怎么能找到这个宽度?”,用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想办法。学生拿着圆纸片转动,比划宽度时怎样表示出宽度?进一步想办法,“对折”情理之中!与老师强硬的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向不同的方向对折打开,一个是学生主动想到用对折,一个是老师主动让学生对折,两种不同的方式对比又是什么感受呢?学生只是顺从接纳老师的指令要求,有主体的发展吗?学生动手对折时“我们动脑了吗”?

 2、关于不同的点是回避,还是区别?

圆上的点,圆内的点,圆外的点,圆心的点,看都是点,但是点点不同。学生在描述这些相似的点,可能会犯错误,弄不清楚这些点将是下一步学习圆的特征的障碍。课堂在这儿慢下了节拍,在一个圆制造出四个点,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辨别。

(生在对折圆形纸片,展示折出几个宽度)

师:再找一个,多几个也没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生:折不完。

生:每一条折痕都经过一个中间点。(生标出来)

师:你标出来的这是圆的中间点,(师在旁边又点上一点)这两个点有区别吗?

生:不同,这是中心点,这个是圆内的点。

生:每一条折痕都经过圆的正中心。

师:什么是正中心?

生:过中心点画出无数条线段。

师:从中心点向外画,用手势一起画。

(停留在圆上,画一个圆四点。)

师:这些点要研究的区别一下。圆周上的这个点,叫圆上的一点。

生:圆中心点,圆上的点,圆内的点,圆外的点。

课堂上学生感悟思考需要老师也慢下前行的节拍,有时候我们的脚步赶得快了,甩掉了学生,还埋怨孩子掉队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停下来,等一等参差的队伍,看一看课堂的风景,听一听不同的声音?当强势的主导遮住了主体的本真,何从谈起“学生为本”?

三、静下来,等待学生的精彩。

1、课堂上的“小先生”。

课堂采用自学“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初学之后生生对话交流,质疑争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概念的认识,并在圆中画出半径、直径,分析概念“关键词句” 实现对概念的真实理解。

师:今天每个同学都有两个角色“先生”“学生”。你们来谁来讲一讲直径。

师:分这四句话说。请大家听我讲……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有问题问我吗?谢谢大家听我的分享。

小先生:大家看我讲直径,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我强调的是“圆心、圆上”板书关键词:圆心、圆上。有问题问吗?

生:要强调两端在圆上,半径也在圆上,与半径比较是两端在圆上。

生:这个圆画的两条半径,你认为就是直径吗?

小先生:不是,两端在圆上,不能斜的,这两条半径不算通过圆心。(小先生继续补充关键词:通过)

小先生:你还有问题吗?

生:两端在圆上,两条半径也不是直径,直径要通过圆心,是一条线段。

小先生:关键词要补充,加上一条线段。(小先生继续补充关键词:一条线段)

小先生:还有什么不理解吗?谢谢大家听我讲解。

认识直径,老师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式,生生质疑问话,学生用自己不严密的语言表达直径,不断修复完善认识,达成认知共识。我们看到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原生态,学习过程的真实脉络。学生呈现出来的是对直径本质关键词的描述,比照着书上严密的定义读两遍深刻得多,也许学生见到直径就想起今天这个“小先生”。由此我想到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数学的理解,尽管不是用严密的规范的语言刻画描述,但是来自学生的真实声音,弥足可贵。相反之:老师疏而不漏地告知讲授,板书准确的数学概念让学生读一读,比较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严密的真理解”与“真严密的不理解”,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2、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后教别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

 

第一种,“讲授、听讲”,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最低,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演示或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分组讨论”(4-6人,有负责人,好中差结合),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践演练”,可以达到75%。

第七种,“教别人或对所学知识的立即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根据这个“学习金字塔”,听老师用讲述的方式,两周以后记得的内容只剩5%。因为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学生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

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90%。如果学生有机会把上课内容立即应用,或是让学生有机会当同学的小老师能够转教别人效果最好。学生以教师的身分对其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透过语言的呈现来进行沟通,所以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透过个体思维,将内容转化为让其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摘自《 学习金字塔 》)

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黄老师的这节课转变教的方式,从教转变到学。放大学生学的过程,给学生讲台,学生当“小老师”自学后讲解自己对直径的认识,整理关键词完成板书,学生的讲解很精彩!理解很深刻!以致于课堂总结时“我们学习了什么,哪个学的好?”学生异口同声:直径学得好,“小先生”教的好!台下听课老师掌声四起。黄老师自嘲:“我教的不好,她教的好”!

3、老师该怎么做——静待花开。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学生是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从点点滴滴转变,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践行者。态度决定高度,思想决定行为,老师放弃教的权威,相信学生的潜能,变讲解为点拨启发,提供机会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展示,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才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课堂留一些时间,空一片儿讲台,聆听孩子旁逸斜出的不同声音,老师退一步成就学生进一步,一天天锻炼成长,我们的孩子能稳稳当当讲清楚出自己眼中的数学,自己心中的见解,学习数学日渐明朗起来,“师将不如弟子”心向往而为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