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bxg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2013-09-19 | 阅:  转:  |  分享 
  
八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提纲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舜(shùn)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行拂(fú)法家拂(bì)士姬(jī)昌虞(yú)赎(shú)买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四.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的连词,可不译)

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5.是:于是人也(这样的)斯是陋室(表判断的动词)

五.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指被任用;今义:发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举用、被任用,被起用;今义:向上抬)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4.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远行,发出)

5.而后喻(古义:了解;今义:比方,说明,使人了解)

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今义:进入)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今义:出去)

六.词类活用。

1.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其心志2.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其筋骨

3.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其体肤4.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穷困贫乏】其身,

5.行拂【动词使动用法,使……不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混乱】其所为

6.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心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忍】性

7.人恒过【名词活用做动词:出错,犯错误】8.入【动词活用做名词,在里面,指国内】则无法家拂士

9.出【动词活用做名词,在外面,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文言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田间,田野。畎:田间的水沟】之中,傅说举【被任用,被选拔】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市场】。

故【所以】天将降【降临】大任【责任,担子】于是人【这样的人。是:这样的】也,必先苦其【他的】心志【心意,内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指身体】,空乏其身,行【行动,行为】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性情】,曾益【增加】其所不能。

人恒【经常】过,然后能改【改正】;困【忧困,困挠】于【在】心,衡于虑【思虑】,而后作【奋起,振作】;征于色【古今异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相同的一项是【A】

A.所以动心忍性忍能对面为盗贼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

C.人恒过国恒亡D.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管夷吾从狱中被释放出来并且任用,孙叔敖隐居海边被任用。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必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③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忍饥挨饿,使他深受贫困之苦。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心事)表现在脸色上,并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结构内容填空。

本文先接连举事例(事例论证),再讲道理(道理论证),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部分(1-2段):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炼。【】【】

①本段列举六个古代贤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②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③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首先他们具有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其次他们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地举例,使内涵丰富,增强了说服力强。

7.第二自然段问题:

①本自然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什么结论(阐述了什么道理)呢?

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现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②本段告诉我们人经受磨练有什么好处呢?

人经受磨练的好处一是可以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动心忍性)。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曾益其所不能)。

③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一个句子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④根据要求写句子。

本段阐述在思想上接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本段阐述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行为。

本段阐述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本段阐述人经受磨练结果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第三自然段问题:

①本段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②本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阐述作者观点的?

个人说到国家。

③本段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请简单分析。

正反对比论证。文章先从正面阐述“困境、磨练能激发人斗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接着从反面阐述“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本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是什么?

困境、磨难能激发人的斗志。

⑤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9.本文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两个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卧偿胆悬梁锥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11.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12.有关“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名言的积累。(请至少写出两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一词多义。

1.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

2.之:肉食者谋之(代词,它,指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将驰之(代词,他们,指齐国的军队)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放在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去,到,往)

3.以:何以战(凭借,靠)必以分人(把)

必以情(按照,根据)以其境过清(因为)

4.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跟从)

5.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战于长勺(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给)青出于(从)蓝而胜于(比)蓝

6.信:必以信(信实、诚实)小信未孚(信用)

7.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8.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又何间焉(参与)

为登顶间道(偏僻的)

9.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克之(所以)

10.其:其乡人曰(他的)公问其故(那样,如此)

下视其辙(他们的,指齐国军队的)

11.伐: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12.见:曹刿请见(接见)乃入见(拜见)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呈现,出现)

13.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安得广厦千万间(哪,怎么)

14.而:登轼而望之(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再而衰(表顺接的连词,相当于“就”)

四.古今异义。

1.又何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焉?

2.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低劣】

3.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平静,稳定】

4.弗敢专【古义:独自占有;今义: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也。

5.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玉帛。

6.弗敢加【古义:虚夸;今义:增多,与“减”相对】也。

7.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不能察。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一战。

11.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而衰。

五.词类活用。

(1)神弗福【名词活用为动词;赐福,保佑】也。(2)公将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之。

(3)下【名词用作动词,下车】视其辙。

六.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公将战。曹刿请【请求】见。其乡人曰:“肉食者【吃肉的人。此处借指“当政的人”或“居高官食厚禄的人”或“当官的人”】谋【谋划】之,又何【何必,为什么】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长远,深远】谋【谋划】。”乃【于是,就】入【进入,这里指进入宫廷,进入朝廷】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不】敢专也,必【必定,一定】以分人。”对【回答,应答】曰:“小惠【恩惠】未遍【普遍,遍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祭祀用的宝玉、丝织品。】,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使人信服,使人信任】,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类】也,可以一战,战则【就】请从”

公与之乘【乘坐战车】。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了】。”齐师败绩【大败】。公将驰【驱车追赶】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登轼【车前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齐师。

既【已经,已然】克【战胜】,公问其故。对曰:“夫【发语词,放在议论、说明性句子的开头,无实义】战,勇气也。一鼓作【振作】气【勇气,士气】,再而衰【衰弱,减弱】,三而竭【衰竭,耗尽,消失】。彼【他们】竭我盈【充满,旺盛】,故克之。夫大国,难测【预料,揣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2.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彼B.又何

C.公问其D.忠之

(2)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肉食者谋B.此诚危急存亡C.公将驰D.轼而望

4.本文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曹刿取信于民。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未可”“可”表现曹刿善于握战机,“”和“”(用原文填空)则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写曹刿论述鲁国在取胜的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为什么“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掌握有利的作战时机;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考虑周全、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

鲁庄公:开明、能接收他人意见、不如曹刿有远见……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9.请结合课文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比照映衬手法来塑造曹刿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10.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

28.干将莫邪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干将(gānjiāng)莫邪(yé)夫语(yù)妻曰雌(cí)雄使相(xiàng)之自刎(wěn)尸乃仆(pū)汤镬(huò)踔(chuō)踬(zhì)目王头随堕(duò)汤中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干宝,生卒年不详。东晋(填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平生著作很多。有《周易注》、《周官注》、《春秋左氏义外传》、《晋纪》(20卷)、《搜神记》(20卷)等。代表作《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2.《搜神记》是志怪小说集。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成《搜神记》。有“鬼之董狐”之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集传记》。作者喜欢讲阴阳术数,在《搜神记》自序中说,写此书的目的是:“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但书中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描写很细致,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三.一词多义。

1.即: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就】王怒,即杀之【当即,立即】

2.大:王大怒【非常】大,告之曰【长大】

3.乃:三年乃成【才】乃问其母【就,于是】

此乃勇士头也【是】

4.自:愿王自往临视之【亲自】客亦自拟己头【自己】

5.子吾干将、莫邪子也【儿子】汝若生子【孩子】是男

子年少【古代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可以翻译为“你”】

6.是:汝若生子是男【判断词】是必烂也【这样,代词】

7.之:欲杀之【指铸剑者,代词】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的,助词】

何哭之甚悲耶【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四.古今异义。

1.夫语【古义:读yù,告诉;今义:语言、词语】妻曰

2.但【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

3.王即购【古义:重赏捉拿;今义:购买,买东西】之千金

4.子【古义:古代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可以翻译为“你”;今义:孩子】年少

5.当于汤镬【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煮之

6.王如【古义:按照,依照;今义:如果】其言

7.愿【古义:希望;今义:愿意】王自往临视之

8.愿王自【古义:亲自;今义:自己】往临视之

9.是【古义:这样,这;今义:表示判断】必烂也

10.亡【古义:逃跑;今义:死亡】去

11.王大【古义:很,非常;今义:在体积、力量等超过所比较的对象】怒

五.词类活用。

1.比【介词活用做动词:等到,及】后壮

2.于是子出户南【名词活用做状语:向南】望

3.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大】,告之

六.文言文阅读。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制作,这里指铸造】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怀孕】当【将,将要】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如果】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门】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拿】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仔细察看】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长大成人,成年】,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离开】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看见】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报复,向……报仇】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之间】广尺,言【说】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入山行歌【这里指哭唱。行:从事】。客有逢【遇到】者,谓【对……说】:“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听说】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太好了】!”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和】剑奉【进献】之,立僵【(死后)站立不动】。客曰:“不负【辜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应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跳,跳出】出汤中,踬目【瞪眼】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靠近】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比画,用兵器杀人的样子】王,王头随【随即,就】堕【掉落】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全,都】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2.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出户望南山,松生(于)石上。(2)于是(干将)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3)王大怒,使(人)相之。(4)王即购之(以)千金。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乃/分其汤肉/葬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

我替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完成,楚王(为此)大怒,(我)去(他)一定杀死我。

(2)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购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这冤仇。

(3)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出,踬目大怒

煮这个人头,三天三夜都没煮烂,人头还从开水中跳出来,瞪眼显得很生气。

(4)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这个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跟前去看,这样一定会烂。

5.请说出下列句子属于文言中的什么句式并翻译。

(1)吾干将、莫邪子也。(句式:判断句)我是干将莫邪的孩子。

(2)何哭之甚悲耶?(句式:倒装句)(你)哭什么这样地悲伤呢?

(3)为子报之。(句式:省略句)我将会替你报仇。

(4)往必杀我”(句式:省略句)(我)去(他/楚王)一定杀死我。

(5)吾父所在?(句式:倒装句)我的父亲在哪里?

6.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请根据“复仇”这一故事主要情节,概括故事梗概(不超过100字)。

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其子赤长大后想要为父报仇,逃亡山中时巧遇侠客,赤以命相托,侠客设计谋,智杀楚王。

7.文中哪个细节描写最能突出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头踔出汤出,踬目大怒

8.试分析文中赤与客的人物形象。

赤:不畏强暴、敢作敢为(勇敢坚强)、视死如归;

客:见义勇为,重诺责、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9.“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

赤报杀父之仇不仅仅是个人私欲的表现,他要杀死楚王表现了他对于统治阶级疯狂压榨人民的蔑视。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诺责、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对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的愿望。

10.这篇文章中有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能代代相传?

提示:因为故事寄托着古代被压迫劳动人民敢于反抗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希望推翻残酷统治的美好愿望。

29.劳山道士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邑(yì)有王生行(háng)七负笈(jí)观(guàn)宇蒲(pú)团稽(qǐ)首采樵(qiáo)手足重(chóng)茧分赉(lài)诸徒遍给(jǐ)觅(mì)盎(àng)釂(jiào)樽(zūn)挹(yì)蒙赐(cì)箸(zhù)霓裳(nícháng)饯(jiàn)须眉毕见(xiàn)杳(yǎo)几(jī)上肴(yáo)核尚存诺(nuò)谙(ān)咒(zhòu)勿(wù)逡(qūn)巡自诩(xǔ)蓦(mò)然而踣(bó)揶揄(yéyú)忿(fèn)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朝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三.通假字。

1.仙仙乎,而还【“还”通“返”,返回,回去】乎!

2.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出来)】

3.门人然【“然”通“燃”,点燃】烛来

四.一词多义。

1.观:有观宇【道教的庙宇】,甚幽神观【外观,这里指人的仪态】爽迈

2.师:请师【拜……为师】之见二人与师【师傅】共酌

3.乃:师乃【就】剪纸如镜粘壁间乃【却】尔寂饮

4.尽:且嘱尽【尽管】醉惟恐樽尽【光,完】

5.苦:恐娇惰不能作苦【苦活,苦役】不堪其苦【苦楚】

苦【劳苦,劳累】不可忍

6.毕:薄暮毕【全】集歌毕【完,结束】

7.乐:良宵胜乐【乐趣】今宵最乐【高兴】

8.胜:良宵胜【非常美妙的,非常美好的】乐然不胜【能承担,能承受】酒力矣

9.斧:授以斧【斧子】遂助资斧【旅费】

10.而:蓦然而【表示修饰】踣不过早樵而【表示并列】暮归

素发垂领而【表示顺接】神观爽迈苦不可忍,而【表示转接】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11.移:三人移【移动,离开】席移【经历,经过】时,月渐暗

12.其:其【他的】门人甚众其【表示希望】饯我于月宫可乎

五.古今异义。

1.叩【古义:探问,询问;今义:敲打】而与语

2.王谨受教【古义:命令;今义:指导,训诲】

3.阴有归志【古义:想法,打算;今义:意向】

4.诸门人环听奔走【古义:受……差遣,为……办事;今义:①跑;②为一定目的而到处活动】

5.烈【古义:响亮;今义:①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②气势盛大】如箫管。

6.今阅【古义:经历,经过;今义:看,察看】两三月

7.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得此法足矣。

8.惊顾【古义:看;今义:照顾】之间,已复为箸

六.词类活用。

1.请师【名词活用做动词:拜……为师】之2.尚无灯烛【名词活用做动词,点灯烛】

3.月明辉【名词活用做动词,照耀,照亮】室4.心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觉得……奇怪】之

5.蒙赐月【名词用做形容词,像月光一样】明之照6.蒙赐月明之照【动词活用做名词,亮光】

7.令自咒【名词活用做动词,念咒语】8.勿误樵【名词活用做动词,打柴】苏

9.光鉴【名词活用做动词,照】毫芒

七.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负笈往游【背着书箱】阴有归志【私下里,暗地里】见二人与师共酌【一起喝酒】分赉诸徒【赏赐】

壶酒何能遍给【全部供给,全面供应】乃尔寂饮【却如此,却这样】则道士独坐而客杳【不见踪影】归念遂息【停止,打消】

纵不能得长生术【即使,纵然】未谙此苦【熟悉,知晓】王面墙不敢入脸对着墙说说看,王生为什么会穿墙失败呢?师傅传授王生入壁术,但告戒他:“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心不正,术不灵,这就是后来王生穿墙失败的原因。

小说中的王生一心追求享受,但却“不堪其苦”,不肯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是尽出洋相、自食其果。他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

5.从王生身上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或得到什么启示?(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洁身自守”,不可骄傲自大。⑤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0.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唐代(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他生于河南郑州新郑,祖籍太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古体诗(歌行)《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咏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诗词主题。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就题材看属叙事诗;就体裁看属古体诗(歌行)。本诗歌通过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女的悲惨遭遇,

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赤壁》这首诗歌从一柄残戟,引发

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成败得失的感慨,同时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过零丁洋

诗人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4.《已亥杂诗》(五)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自己

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执着态度,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理解性默写。

1.《观刈麦》一诗中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的情景

描写农民矛盾心理(变态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妇女之口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句子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赤壁》这首诗歌交代兴感的缘由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过零丁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通过追述两次战斗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已亥杂诗》(五)通过写景表达离别愁绪的句子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言外之意表达诗人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山坡羊·潼关怀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雄险形势的诗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表达诗人无比感慨历史兴衰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议论文阅读。

(一)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地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人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从内容上不但是中心论点的阐述,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而且也是有力的论据(道理论据),并对人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结构上与下文三个事例一一对应。

3.第三段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中国人的传统,从论据的角度考虑,是事实论据。

5.为了论证论点,本文列举了哪些事实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个不超过15个字)。这些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事例一:文天祥宁死不降元;事例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事例三:闻一多拍案而起

6.第⑩段有什么作用呢?

结构上呼应开头,内容上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7.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述议论文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的区别。

议论文中记叙部分的摆事实,与记叙文中的目的、方式都不同。如本部分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三个事例,叙事概括简明,是为证明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服务的,目的在“以理服人”。而一般记叙文,则是叙事具体生动,用以反映文章主题,目的在以事感人。

(二)《理想的阶梯》节选

(1)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2)奋斗的必要,正是出于困难的存在。(3)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4)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5)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6)这也许是事实。(7)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8)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9)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10)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⑾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⑿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⒀这也可能是事实。⒁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⒂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⒃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⒄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⒅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⒆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⒇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21)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2.本语段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和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两个思想问题进行论述:语段中介绍伽利略、布鲁诺的事例与高尔基的事例除详略不同外,前者是从生命受威胁的角度写的,而后者是为了强调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3.这段文字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和“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两点分别展开论述。试分析它们的论述方法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都是针对青年的思想实际用举例和说理的方法论述

不同点: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先是举例子再以反问作结,对“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一点是先讲道理再举例子最后总结。

4.试说本文的三个分论点与全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中心论点。论述青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靠奋斗。

5.本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6.“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正确的一项是(C)

A.举例论证 B.比喻论证 C.对比论证

7.“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述,含义深刻,表达精练。本语段中还有一处句子也用了这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这句的序号是(20)。

8.文中高尔基的事例可不可以跟华罗庚的事例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行,因为论证的重点不同,高尔基一例重点指写作条件差,华罗庚一例重点写岗位平凡。

9.这段文字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阐述如何对待困难时,列举了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其中略写伽利略、布鲁诺,详写高尔基。然后发表议论:“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10.本段针对“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阐述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否有所成就时,列举了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人的事例,这些事例证明了“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这一道理。

11.语段虽然列举了这么多人为例,但并不让人感到重复,是因为举这些名人的例子,具有更强的说明作用,同时也让读者了解这些人为何而成功。

12.全段共21句,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1)提出全段论点;(2~4)从道理上论述;(5~19)用事例进行论述(针对埋怨条件差;针对埋怨岗位平凡);(20~21)联系论点归纳结论。

13.与记叙文中记叙的特点相比较,本语段介绍高尔基等人的事例体现了简明概括为议论服务的特点。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提纲-1-(共16页)

















献花(0)
+1
(本文系bx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