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时帝王的“庙号”与“谥号”

 非人磨墨墨磨人 2013-09-19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

  “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时给他们的先人立的名号。

  在上古时,帝王生前死后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的姓名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朝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的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号。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不称他周姬昌,而称其为周文王。

  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取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