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系列之三:指标概论
阅读提示:本节内容比较晦涩,看不明白没有关系,可以跳过本节。
要把指标说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弄不好惹一堆骂,尤其是信奉指标而又缺少思辨能力
的人。为谨慎起见,我需要先对指标做一个分类,分门别类才好下定论:哪些应该肯定、
哪些可以否定?如何从机理上理解指标、又如何正确运用指标?
严格说,指标是个数学模型。按数据截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指标,通俗说就是对
单一交易品种的时间序列进行数学模型变换,这是最常见的一类。你在查看一只股票的时
候,叠加显示在K线图上或者K线图下方的各种曲线、柱线等都属于纵向指标;第二类是
横向指标,就是对所有交易品种同一时刻的数据快照进行模型变换。纵向指标揭示的
是变化过程,横向指标揭示的是强弱对比。把横向指标按时间序列化之后也成了纵向指标,
不过这时候指标反映的是群体变化过程,比如指数走势图就是一个横向统计的纵向指标。
当然你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对指标进行分类。
我们暂且把基于时间序列化的交易数据用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变换之后的数据叫做狭义指标。
狭义指标可能是大家见得最多的一类,因为历史比较悠久,影响面也很广。超出侠义指标范围
的都可以算作广义指标,包括引入的新数据,比如每周开户数、股东账户总数、物价指数等等
;或者能够用软件描述的新思想、新方法。
继续之前先做个铺垫:在反思系列第一篇里我说过这么一句话:“炒股跟破案差不多,
我们需要尽可能完整、详实的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破案大家都知道,需要足够证据。
什么叫“足够”?足够指的是信息的“面”,如果一百条线索都是关于案犯上衣的描述,那意味着
九十九条是没有价值的。一条线索与其他已知线索之间关联越少,那么这条的价值越高。
如果完全没有关联,我们把这种情况叫“正交”,“正交”严格定义是一个数据集在另一个数据集
上的投影为零,也就是说数据集与数据集夹角为90度,比如平面坐标系的Y轴与X轴的关系。
上衣与裤子之间没有关联,那么这就是两条独立线索,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甄别了。首先要肯定对广义指标的探索过程非常有意义。但是在新思想新
方法层面,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具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
因为市场呈现出很强的混沌特性,而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工具能对混沌进行建模,能够仰仗的
恐怕只有概率,概率是个好东西,对一切不确定的状态都适用。分形也许是解开谜底的钥匙,
但谜底一旦解开,潘多拉盒子就打开了,这会使得市场调节机制失效。我宁愿找不到这把钥匙,
或者找到钥匙的人永远不要公开。至于引入新数据倒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困境是引入的
新数据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点,把这些新知识点衔接起来成为知识面并融入到既有知识体系
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就如同破案中各个孤立证据不能串成证据链是不能被采信的。
狭义指标从变换方式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绝对值挂钩的俗称“趋势指标”,比如移动平均线;
另一类是与相对值挂钩的“震荡指标”,“震荡指标”的极值范围有开放的也有封闭的,常见的
MACD属于开放区间震荡指标,KDJ属于封闭区间震荡指标。
对狭义指标的市场含义我基本持否定态度,原因是它没有超出价格本身的含义,甚至扭曲了
价格的含义。不要急着反驳,我们慢慢剖析。先看“趋势指标”家族里经典的移动平均线
(后简称均线)。暂且不论均线的数学含义,我们看看它跟价格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正交。
均线如同价格曲线的影子,如果你把均线的时间长度设为一,那么这条均线就与收盘价重
合了。对于经验丰富的人来说,看到价格走势图就能想象到均线的大致模样,同样看到均线
也大概能推出价格曲线的模样。显然均线与价格曲线之间不是正交关系,不是两条独立线索,
我们取价格进行分析比取均线更好,因为价格信息量更大,也更准确。两张疑犯脸部的照片,
一张清晰一张只有轮廓,你作为侦探该用哪一张?
估计有人看到这里会急了:我用均线能很好地盈利,该怎么解释?!这有两个层面的解释,
首先一张只有轮廓的照片也是线索;第二个层面是你把分析与操作混为一谈了,分析应该是
具备预测性的,即对未来可能的情况进行预判并制定对策;而操作是条件触发之后机械性执
行的一个流程。即便你不使用趋势指标,简单制定一个规则也能很好盈利,比如当价格持续
下跌1个月,之后从最低价上升10%就进场,当盈利超过10%或价格回到你的买入价就出局。
想得到更好的收益,那么只需要再细化一下这个规则就可以了。
再看看“震荡指标”,很显然,我们要从价格曲线估算出震荡指标是有点难度的,即便你有着
丰富的看盘经验;反过来要从震荡指标推导出价格曲线几乎不可能。因此震荡指标作为独立
线索的效果要好于趋势指标,尤其是封闭区间震荡指标的极值,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新手容易犯的错误是对狭义指标进行过渡的解读。老手容易犯的错误是对狭义指标进行过渡
的挖掘。无论你怎么变,只要原料数据没变,得到的结果都不会超越价格本身。限于篇幅,
正确运用指标的内容留待后续的章节《高手揭秘》中详解。
反思系列之四:分析的泥潭
阅读提示:本章承接上一章,看不明白也不必纠结,但看的时候请仔细,毕竟不是小说,
我用两天写完的东西你两分钟看完会是什么情况?
分析方法门类繁杂,流派众多,不好一概而论,大体上分两派,基本面派与技术面派。
只要不是闭着眼睛或逼着眼睛追谁他人炒股的人,大概都了解一些这样那样的分析方法,
或分析宏观经济、或分析财报、或研究指标、或猜测主力、或画线.....不一而足。基本面派
与技术面派的论战从来没有停歇过,大派里各支派的纷争也不曾间断,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要我说都有理,这不是在和稀泥,胜者为王嘛。
重温“瞎子摸象”这个寓言:摸到象鼻子的说大象是水管,摸到象腿的说是柱子,摸到象肚子的
说是一堵墙。如果你不是瞎子,你当然知道瞎子们都错了,但如果你也是瞎子呢?不幸的是,
就市场而言,我们都是瞎子,高手低手的差别仅仅是摸到的范围不同。
瞎子与瞎子的辩论自然不会有胜负,基本面派有巴菲特、彼得·林奇这样极富说服力的成功案例,
但是也有国内公募基金2011年全体亏损这样的反面教材(公募基金几乎都是研究基本面的)。
技术派的成功案例也数不胜数,远的就不提了,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大奖章基金、如世
界规模最大的投资公司——骑士交易公司。这两家均使用基于数学模型的计算机系统进行自
动化交易。大奖章基金的年均收益率据说比巴菲特高十个百分点,而骑士公司的自动交易系统
在2010年5月6日把道琼斯工业指数瞬间砸下近千点,大型电视纪录片《华尔街》对此事有过调查。
成功人物犹如灯塔屹立在那里,但是道路在哪里? 经常看到“投资艺术”这样的言论,投资是
艺术吗?艺术意味着随机、粗放、不可控,技术刚好相反。我不否认投资有艺术的成分,
但是反对把投资过程中的艺术范围扩大化,而是应该尽可能去除艺术成分。艺术与技术没有
明显界限,艺术转换成技术的途径无非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不确定因素量化。不确定并非随机,
而是你尚未准确把握的事物,即便随机因素,也可以通过概率量化。前面说的两家用利用
计算机进行交易的企业就是这么做的,计算机可不懂什么艺术。
各种各样的分析理论、思路、方法汇集在一起就像个大泥潭,陷进去不容易拔出来。如果
你还没有挣脱过度解读和过度挖掘的束缚,那就不可能跳出这个泥潭。我们看看什么叫过
度解读和过度挖掘。基本面分析我不在行,就不胡说八道了,免得误了各位,另外话题范围
也不能太广,否则思路跳跃过大,不利于逻辑展开,就以最常见的移动平均线为例加以说明。
先看看移动平均线的计算原理,示例为5日收盘价均线:
第五日的值为(C1+C2+C3+C4+C5)÷5(C为收盘价,Cn等为第n日的收盘价);
第六日的值为(C2+C3+C4+C5+C6)÷5;以此类推计算出所有对应日期的值,再把这些值连接
成曲线成了均线。从计算公式看均线的数学意义很简单,就是按一个固定时间段切片再
平均,这就意味着价格始终在围绕均线波动。你可以做这样一个测试:
写一个公式:C—MA(C,N) ,N是时间段参数,设定在1到300之间调节,然后找一个上市时间
很久的品种,比如上证指数,调整N的值,看看价格与均线的差值是不是始终均匀分布在零轴
上下?结果当然是均匀分布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果坚持按照股价穿越某条均线来买卖,
随着时间增长收益趋近于零,除非市场只涨不跌或只跌不涨。
从上例看,收益基本就是随机的,学院派大多也持这样的观点,所以他们推崇投资组合,
有兴趣可以参看《战胜随机市场》这本书。其实我们常见的经典指标大多脱胎于经济学里
的数学工具(不包括软件商自创的“神乎其神”的那一类)。限于数学工具的描述能力,
这些指标多数是把时间等分切片以便考察价格,这个出发点可能错了,至少我持怀疑态度。
如果我们不把时间切片,而是看作一个连续空间,从全局角度出发呢?毫无疑问,
时间越长收益越高,因为经济增长和通胀会垫高市场底部。大家不要把我在《反思系列之一》
里提到的K线记录的时间切片与这里的时间切片搞混淆了,那是数据记录,这是数据分析。
记录需要严格按照一个标准切片是为了不破坏时间和空间对应关系,分析如果也严格切片就陷入泥潭了。
过度解读就是为指标赋予了超出其数理机制范围的其他含义,新手和伪高手们经常沉溺于
这游戏,因为他根本未曾想过要从数学角度去理解模型。有人经常拿10日、30日、60日
等均线来说支撑与压力的故事,我也不能否认这些常用均线偶尔表现出来的作用,
但我们还是要把机理搞清楚:不是这些均线本身具备这样的价值,而是大量的投资人都在
依据这几条均线操作,于是产生了作用。一个指标,用的人越多,对市场的干扰可能就越大。
为什么说“可能”,因为你不清楚下次同样情况下还会不会出现一样的结局。
过度挖掘是另一种状态,他们期望找到一个能放之四海皆准的数学模型,但这种努力基本
是徒劳的,因为能全面描述市场的数学工具还没有诞生。也有人退而求其次,想为某个指标
找到一个最佳参数以适应所有情况,或为每一个交易品种找一个最佳参数(曾经有过能根据
不同交易品种自动优化参数的软件)。前一种情况的错误是没有意识到任何一个方程组
用于全市场时几乎找不到令人满意的全局最优解;后一种情况的错误是假定价格波动是稳态波动。
正确使用指标首先需要理解指标的数学含义,避免脱离模型本意,否则陷入用指标解释市场
的旋窝中难以自拔。其次必须明白一个道理:面对黑盒子或灰盒子,概率是目前唯一能够
依靠的工具。时刻记住有意外发生,并为意外制定对策,即便这个意外的概率极低。
看到数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就认定天鹅都是白色的那就错了,这就是“黑天鹅效应”。
有意思的是,在金融市场上“黑天鹅效应”经常应验,你必须为黑天鹅的出现做好准备。
反思系列之五:成交量的困惑
成交量在分析中该占有多大分量?一种观点是价格至上,偶尔关注甚至完全不理会成交量;
第二种观点是成交量推动价格运动,所以成交量优先考虑;第三种观点是价格与成交量同等
重要,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大多数。成交量在分析中倒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来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问题。
先来搞清楚自然交易行为(即没有明显人为操纵的群体性交易行为)对成交量的影响。
选择样本的标准是成交量不易受到少数大资金太明显的干扰并且筹码非常分散的品种。
符合这个标准的最好样本就是指数,对指数而言多数大资金的干扰被明显弱化了。其次是流通盘
非常大的个股。限于篇幅我们仅截取上证指数的部分走势加以研究,看看价格与成交量的关系。
图1:价平量缩、价升量长、价跌量缩、价升量先长后缩
图2:价升量先长后缩、价跌量先缩后平、价跌量涨(量图第5段与第4段对比)
图3:价升量先缩后平、价平量平(价图4与量图5)、价升量先长后缩
图4:价跌量先缩后平(量图1、2段)
图5:价升量先缩后放
从图中我们几乎能看到价量关系的任意组合,除了价跌量长。价跌量长不是没有,
仔细找还是有几处,持续时间非常短,多出现在脱离顶部初期。江湖上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良好的价量关系是价涨量升、价跌量缩”,这个说法对指数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对于个股呢?
如果该股大部分流通筹码被锁定,那么操纵者可以做出任意价量图形,所以意义也不大。
要想把成交量彻底搞清楚还需要深究,不过现在只需要明白不能简单凭成交量缩放判断行
情这个道理就够了。
从自然交易(群体交易)的量价关系中我们能找出几个一般性的规律:
1、震荡幅度大的K线对应成交量一般较大;
2、如果价格长期小范围水平波动那么成交量会持续萎缩(想想为什么?);
3、巨幅放量一般出现在顶部震荡区。
4、放量缩量的过程比较温和平缓。上述一般性规律其实就是散户占主导地位时的交易特征,
如果某交易品种的成交量与上述特征不符,我们就可以确定该品种被人为操纵了。
举一个违背第一条规律的例子,其他例子请各位自行查找。
上图为南京中商的日K线走势,时间是2011年7月18日到2011年9月23日,股价波动范围
大约13%。图上有4处违背了“震荡幅度大的K线对应成交量一般较大”这条规律。分别为
8月5日、8月9日、8月11日、9月22日,其中前3处的情况是价格波动幅度大而成交量
无明显变大,第四处是价格波动很小但成交量离奇放大。这种现象只能有一个解释就
是筹码被大量锁定了。
回答一下前面提出的问题。成交量与价格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不过相关性很弱,
所以作为独立线索的价值是存在的,但用于指数分析意义不大,在个股分析上有一定
价值。当用于个股分析时,特别需要留意违背一般性规律的情况。
其实交易过程是较为复杂的,讲个股的成交量就不能忽视大资金的行为,这些内容不可能
几个章节讲清楚,尤其是主力做盘手法,都需要足够的铺垫才能展开,只好留待《市场微观交易》细说。
反思系列之六:45度角的谬误
经常看到一些讲授技术分析的书籍中有类是“以45度角上涨(下跌).....”这样的言论,类似的
还有30度角、60度角等,一些市场分析的名家也有类似说法。这其实是个谬误,在常见的
时序走势图上,除了0度角和极特殊情况下的90度角,其他任何绝对角度根本不存在,除非
使用的不是时间、价格二维坐标。受此谬论误导的投资者不在少数,我们有必要剖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0度角和90度角。当价格水平横盘一段时间,那么这段时间内的角度就是0度角。
而90度角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是存在的,且只存在于类似K线或美国线这种走势图上。用图例说明:
上图A构成了90度角,但经过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就不再是90度角了,如图B所示。如果走势图
是收盘价线或其他单价格线,90度角是绝对不存在的,因为不可能在一个时间点上出现一高
一低两个价格,如下图A所示。若无涨跌幅限制,理论上可以无限接近90度,如下图B所示。
综上所述,只要时间流动,90度角就不存在的。
现在来看本文的重点反驳对象——45度角。45度角是0度角与90度角的一半,既然不存
在90度角,那么0度与90度之间的任意绝对角度自然也都不存在,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证明。
我无从考证市场分析人士所谓的45度角的起源,较早关注角度且用角度进行分析的
可能是江恩。但江恩在任何一本著作中均未明确使用过任何绝对角度,只是粗略阐述了
江恩角度线的使用。可能很多人把江恩的1X1角度线误以为是45度角了。我们来看看江恩角度线的画法:

上图A、B均为江恩角度线,矩形两个对角的连线即1X1角度线。图A是一个正方形,
因此对角线是45度角,而B是一个长方形,对角线不再是45度了,所以当且仅当矩形是
正方形时,对角线才是45度,而数学意义上时间与价格是无法转换的,所以正方形在走
势图上是没有定义的,也就不存在1X1线为45度这个结论。江恩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
不说45度,而是说1X1角度线,他知道价格与时间应该有个转换比例,且不同品种或不
同阶段转换比例是不同的,但他没有明确阐述这个转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
犯这个常识性错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把时间与空间的二维系统在平面介质上的投影
当作这个系统本身了。影响投影的因素大家都知道,光源角度、距离、大小等,不再细述。
来看看真实走势在电脑屏幕的投影情况:
上面三个图是上证指数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的走势,我只是转换了一下
投影的区域宽度,你看哪一段像45度?
反思系列之七:一笔糊涂账
每天收盘之后,我们都能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两市资金进出统计,现在多数的软件也都具
备盘中统计该数据的功能。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各家媒体公布的
数据差别很大,各软件统计的数据也是千差万别,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我们有必要理一理这笔账。
按理说资金净流入将垫高总持仓成本,净流出则降低总持仓成本,但是这个资金增量根本
无法统计出来。不信?来看一个简化的模型,这里不考虑企业筹资拿走的资金,不考虑税收、
佣金等一切交易之外的资金流动。假设一个市场只有一只股票在交易,该股票流通股本为10股,
分散在10个持股人手里,且发行价为10元,这10人都是从一级市场申购的,就是说每个人持股
价为10元,那么初始股价10元,流通市值为10股X10元=100元,所有持股人的总持仓成本是
100元。为方便起见,把持股人从P1到P10编号。现在看第一种情况:有一个未持股的人即
P11,用11元买下P1的股票,这时的股价为11元,流通市值为10股X11元=110元,而总持
仓成本为101元;看第二种情况:又来了9个人,分别用11元买下了P2到P10手里的股票,
则当前股价还是11元,流通市值10股X11元==110元,总持仓成本为10股X11元=110元;
再看第三种情况:P11用11元买下P1的股票之后,P1反悔了,用11元从P2手里买回来,
P2用11元从P3手里买回来.....依次类推直到P9用11元买下P10的股票,最后所有人的持股
成本都变成11元,现在流通市值为10股X11元=110元,总持仓成本为10股X11元=110元。
发现问题没有?第一种情况是一个新投资人介入,带来11元,资金增量是1元,总持仓成本
增加了1元;第二种情况是新进来10个投资人,合计带来110元,资金增量是10元,总持仓
成本增加了10元;第三种情况是新进来一个投资者,带来11元,资金增量是1元,但总持仓
成本却增加了10元。即使把模型扩大,纳入更多的交易品种、更多的流通盘、更多的投资人,
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根本不可能准确统计出全市场或者单个交易品种的资金进出净值数据,
哪怕是相对准确也做不到。
其实针对全市场或者单个交易品种的资金进出数据根本就不需要统计,有买必有卖,
买卖双方的交易是对等的,成交额既是流入的金额,也是流出的金额,根本不存在什么
“净流入”、“净流出”之说。P11把11元给了P1之后,P1用来干什么你根本无从判断,他可能
把钱花在别处,也可能用来投资其他股票,如果再投资就类似第三种情况,最后总有一部
分人卖出之后不再投资了。严格说,流入的资金减去佣金、税金就是流出的资金。
那么各家媒体或软件发布的针对两个市场和个股的资金净流入、净流出数据是怎么
计算出来的呢?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也许还有第三种),第一种是统计内外盘,内外盘也
叫主动性买卖盘(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这个称呼也是有问题的,改叫“驱动盘”更合理,
驱动股价运动的买卖盘)。以卖1价成交的叫外盘,计入流入资金,以买1价成交的叫外盘,
计入流出资金。这个算法反映的是追涨杀跌的意愿,跟资金流入流出的概念差了十万八
千里。另外,这个数据意义不大,因为内外盘与价格之间相关性极高,即股价上涨几乎
一定是外盘大于内盘,股价下跌几乎一定是内盘大于外盘,所以你看价格就知道哪个盘大了。
第二种统计方式更简单,即高于昨收盘的单笔成交额计入流入资金,低于昨收盘的计入流出
资金,这个算法本质上也是反映追涨杀跌的意愿,只不过比前一种更加粗放,别说意义了,
根本没意义。正是因为算法的原因,所以各位经常看到资金今天进明天出、上午进下午出,跟无头苍蝇一般。
我一直在说一句很绕口的话:“全市场或者单个交易品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把资金按
每笔大小分段进行统计(比如大资金、中资金、小资金),那么是有“净流入”、“净流出”概念的,
即便资金按大小分段统计,也不可能通过内外盘算出来,记住那只是反映了追涨杀跌意愿,
对分析意义不是特别大,只反应了抬高或压低股价的意愿是不是强烈以及是什么规模的资金
在追涨杀跌。对分析更有意义的是筹码交换,说明白点就是大资金买进筹码的净额部分一定
是中或小资金卖出的,小资金买进的净额部分一定是大、中资金卖出的。目前市面上能统计
筹码交换的软件都是通过level2数据得来,所以如果你想看相对可靠一点的大资金动向,那就
得看看你用的软件是不是有level2数据授权。提醒一下,有些软件虽然也有level2数据授权,
但是设计者可能根本没搞明白怎么回事,统计出来的大、中、小资金都在买入或都在卖出,那一定是错了。
微观结构之前言:触摸市场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