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杏堂医方
德杏堂医方 1.甘松汤 - 甘松汤治五般痫,赭石龙齿蜈蚣蝎。- 紫微虫衣石菖蒲,白附黎芦逐以痰- 甘松10g 代赭石30 g 龙齿30g 蜈蚣2 g 全蝎5g- 紫葳10g 虫衣 10 g 石菖蒲10g 白附子10g 黎芦5g- 功效:凉血开窍 、熄风定痫。- 主治:痫症- 2。 罗汉果汤 - -罗汉果2个 款冬花 10 g 天门冬 10 g 北沙参30 g 化橘皮12 g -紫金牛10 g 紫苏叶 10g -浙贝母10g 蜜百部10g 鱼腥草30g- 功效:止咳化痰。 -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咳嗽。- 3。 增液汤 - -玄参30g 麦冬15g 生地30g- 功用:养阴生津.- 主治:阴虚口干.- 4。化癌丹 - 全虫5g 蜈蚣2只 龙胆5g- 海藻30g 昆布30g- 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散节- 主治:各种恶性肿瘤.- 5。 下乳方 - -三胶珠各20g 米蔘10g 鹿筋10g- 炮甲15g 王不留行15g- 功效:下乳。- 主治:产后乳少。- 用法:用猪脚炖汤,去油。然后用汤煎上药,吃一至二次即效。- 6。面瘫经验方 - -此方为友人罗四海家传秘方- 钩菊虫衣僵全虫,首乌白芍龙牡并。-鸡血珠母枯球寄,竺黄胆星面瘫灵。- 钩藤30g 白菊15g 虫衣10g 僵虫10g - 全虫6g 首乌20g 白芍30g 龙骨30g- 牡蛎30g 鸡血藤15g 珍珠母15g 夏枯草15g- 竺黄10g 胆星5g- 功效:平肝潜阳,祛风止痉。- 主治:面神经炎- 7。推气散 - -枳壳30g 熟地30g 中安5g 姜黄12g- 功效:理气止痛。- 主治:肋间神经痛。- -8。 三胶二白汤 - -阿胶珠10g 龟胶珠10g 鹿胶珠10g -白及10g 百部15g- 功效:平补阴阳、润肺止咳。- :肺结核。- -9 。牙痛霜(祖传) - -牙痛霜中樟脑椒,细辛雄黄冰片调。-共研为末升丹取,外用点牙痛立消。- 樟脑30g 细辛21g 雄黄10g -冰片10g 花椒30g- 功效:消肿止痛。- 主治:各种牙痛。- 10。消瘰散 - -夏枯草20g 猫爪草15g 土贝母30g - 玄参30g 牡蛎30g - 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治:痰核瘰疬、良恶肿瘤。- -11。开关散 - -急性子10g 守宫5条 -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食道癌。- 12 。赤小豆汤 - -赤小豆 30g 合欢皮 30g 半边莲30g-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急慢性肾炎水肿。- -13。 五草汤 - -白花蛇舌草30g 夏枯草15g 马鞭草30g- 半边莲 30 g 仙鹤草15g-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鼻窦炎。- 14。 二蛇二灵汤 - -乌蛇 10g 祈蛇 10g 灵仙 10g 灵脂10g- 功效: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风湿顽痹。- 15。消蛋白方 - -消蛋白方用生耆,苏叶益母与蝉衣。- 胫踝浮肿蛋白尿,此汤加减服之宜。- 生耆40 g 苏叶15g 益母草30g 蝉衣10g-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急慢性肾炎。- 16. 疝气方 - -疝气方中用吴芋,枳壳川楝与黄药。- 山楂炒炭荔枝核,五疝方后加减入。- 吴芋 10 g 枳壳 30g 川楝10g 黄药10 g - 山楂30g 荔核30 g -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主治:各种疝气。- - -17. 二地汤 - -二地汤中生熟地,全皮菟并共蒺藜。- 毛姜专入少阴肾,牙疼龈脓消肿奇。- 生地 15g 熟地 15g 全皮20g 菟并30 g - 蒺藜30g 毛姜20g - 功效: 消肿止痛。- 主治:牙痛- - 18.痞癗汤 - -痞癗汤用谷精草,管仲虫衣生石膏。- 风热犯表风团红, 热剧痒功效高。- 谷精草30g 管仲30g 生石膏30g 蝉蜕10g - 功效:抗过敏。- 主治:各种过敏性疾病。- 19.疖肿四味汤 - -疖肿汤用人中黄,当归生地牡丹同。- 疮疡肿毒阳热症,随宜加减见奇功。- 人中黄10 g 当归 10g 生地 30g 牡丹 15g - 功效:解毒凉血。- 主治:各种阳症疮疡疖肿。- 20.加味瓜蒌神效汤 - -加味瓜蒌神效汤,乳香没药当归共。- 桔荔二核解肝郁,海藻昆布散结良。- 瓜蒌15g 乳香 5 g 没药5g 当归10g- 桔核15g 荔核15g 海藻10g 昆布10g-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散结。- 主治:乳中结块。- 21.玉种回春丹 - -玉种回春用参茸,仙茅枣皮并蚕蛹。- 峰房蜈蚣九香虫,肾虚阳痿不育灵。- 红参15g 花茸5g 仙茅10g 枣皮20g 蚕蛹10g- 峰房10g 蜈蚣2g 九香虫10g- 功效:壮阳生精- 主治:各种死精少精、阳痿不育。- 闻之士生于斯世,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盖以良相良医,皆可救世人于疲癃残疾,而不忍坐视其颠连而莫告也。然非学识兼到,相顾不能济世,医亦不能济人也。无识何以审病源之虚实,而调剂得其平;无学何以明病理之精微,而制治有其要。为良相难,为良医亦不易。余负笈求学于衡州,师从国之名老中医曾公广盛先生,见先生按症酌方,各有因心之妙用。吾学识未到,而稍稍有不为良相即当为良医之素志。望勿以言之不文而姗笑,幸甚。- 岁在丁亥中秋佳节学生彭建春有感于怀书之已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