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3

 书写自我 2013-09-20

 三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苏的建议: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我的体会:苏谈到的知识就是智慧,我们常常说把学校学到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我想忘掉的那些是不是不叫知识,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越容易,一些文学素养很高的人在读古文的时候很轻松,而我读起来却很费脑,这个实例再次说明,知识就是目的也是手段。

苏的建议: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怎样才能实际地做到这一点呢?

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我的体会:知识是创造的工具,用知识去创造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根据你当时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来研究两位数的乘法”“能不能借助探究三角形面积的经验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当时学习面积的经验对于体积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牢记苏的建议: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2013-8-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