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贪杯成酒桶,一桶生万恶

 悟道参禅学习 2013-09-21
贪杯成酒桶,一桶生万恶

酒桶之祸
有道是“酒是穿肠毒药”。
“吃喝嫖赌抽”五毒中的“喝毒”就是在说“喝酒”了。
吃喝很正常啊,怎么能称为“毒”呢?
当然是吃“多”了、喝“多”了,对己、对人构成了伤害之后,才称其为“毒”。
不“多”不为“毒”。
人在喝“多”了过量之后,在酒精的刺激作用下,易变得兴奋、狂妄、胆子特别大,丧失理智,酒后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木讷懦弱的人也会变得放荡不羁,而生性豪爽大方的人更是不可一世,平时不敢说的说了,平时不敢做的做了,酒醉的人处于激情状态,某件琐事的刺激,都有可能让他们做出出格的、可怕的、后果严重的事情。但酒醒后又对自己做的荒唐事后悔不已。
  酒后容易诱发犯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易诱发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盗窃等等犯罪,案例不胜枚举,而酒后驾驶最容易引起交通事故。
最严重的酒祸,莫过于酗酒误国,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夏启“好酒耽乐”,其子太康更是极度荒淫,结果发生了太康失国的严重后果。至夏桀,更是做“酒池糟堤”,常常“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纵酒沉醉,达于至极,最终被商汤所灭。商王朝也同样,统治阶级“惟耽乐之从”,至商末帝辛,越来越腐化。他“厚赋税”,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馆,更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饮酒七天七夜不停。他“车行酒,骑行炙”,为糟丘酒池,池可运舟;以至大小官吏无不沉湎于酒。部分百姓也“庶群自酒,腥闻在上”,受到上层社会风气败坏的极大影响。最后被周所灭。
西晋时,刘曜自立为前赵皇帝。他虽文武双全,但少年酗酒,晚年更甚。后与石勒在洛阳交战,酣饮出马,昏醉之下,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而被俘。其遭杀身亡国之祸,与其酗酒恶习密切相关。东晋孝武帝司马曜醉酒后被自己的妃子张贵人戳杀。北齐文宣帝高洋喝醉酒杀了爱妃薛嫔,拿了她的大腿当琵琶弹。元世祖忽必烈叫人掘了宋帝的陵墓,砍下宋理宗赵昀的头骨当酒杯。南朝宋废帝刘昱亲自到宫外偷狗、杀了到寺庙里煮以饮酒。隋炀帝杨广“妓航酒船”,顺着大运河从北喝到南。明武宗朱厚照亲自到乡下物色美妇,寻饮村酒。张飞因醉酒被杀;李白、陶渊明长醉不醒,而导致后代愚钝。因酗酒而亡国、丧命者还有北齐后主高纬、陈后主等等,不一而足。
酒祸的发生与酒的饮用量密切相关。关键在人,而不在酒。酒只不过是一种物质,一种含酒精的饮料。饮酒是人类较为普遍的一种饮食行为,但有“文明”与“野蛮”之分。
酒祸频仍,自古已然;大者亡国,中者败家、损坏人际关系、扰乱社会秩序,小者伤身致疾。酒祸成因有许许多多,最根本的是,对酒文化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或只强调“酒功”的一面,或只强调“酒祸”的一面,以致酒行为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调控。更没有认识到酒祸的严重性,还保持着对酒的某些不健康思想和不良习俗,不以酗酒为罪、为耻、为悲,却常满足于酒酣脑热时的一时畅快,忘掉了酗酒肇事的危害。纵观酒祸之横行,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伤身、败家和亡国,是何等的可怕!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把酗酒与吸毒、刑事犯罪相提并论,主要从负面效应方面看待酒,是酒祸严重的一种反映。
人们畏惧火,故受害者少;狎近水,故沉溺者多。酒犹如水,可济可覆。当酒民们酒酣脑热时,往往忘掉了这一点。
贪杯跟上鬼(酒鬼),随时处鬼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