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的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
湖南省名中医熊继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善于常见病的诊治,而且善于诊治疑难杂症,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数年,获益匪浅。兹整理熊教授治疗眩晕病的验案数则,以餐业界同行,惠及天下苍生。
病例:张某,男,64岁,湖南省林业部门离休干部。门诊病例。初诊:病人家属代诉:患者因患黄疸、腹胀,从4月25日至9月28日在省级某大医院住院治疗156天,诊断为:①胆汁瘀积性肝硬化;②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性结石;③糖尿病(II型)。由于病情不断发展变化,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谷丙转氨酶253.U/L),B超发现脾静脉增宽,黄疸逐渐加深,并出现严重黑疸,于是出院转请中医治疗。诊见患者整个面色黧黑,黑色甚黯,状如烟煤,人望之莫不感到惊愕。目黄,身黄,尿黄,兼见齿衄,鼻衄,伴心烦善饥,两胁及少腹胀痛,大便溏泻,足胫微肿,精神十分疲乏,口苦,舌苔黄滑腻,舌质紫暗,脉细数。
辨证:湿热夹瘀阻黑疸。治法:清湿热,祛瘀阻。主方:栀子柏皮汤合茵陈四苓散加味。
秘方一: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0g,栀子炭10g,黄柏10g,丹皮10g,赤芍10g,茜草炭10g,白茅根10g,田七粉15g(另包冲服)。7剂,水煎服。
二诊:目黄、身黄略见减轻,腹胀、足肿明显减轻,鼻衄已止。但黑疸未减,齿衄仍作,两胁下仍胀痛,心烦,口苦,大便溏,舌紫苔黄腻,脉仍细数。药已取效,拟原方再进7剂。
三诊:目黄、身黄明显减轻,面色黯黑略见转淡,但眼圈四周及鼻两旁黑色仍显深暗,足肿全消,齿衄间作,小便仍黄,两胁下尚有隐痛。舌苔转薄,黄白相兼,舌质尚紫,脉仍细数。治法不变,再拟前方加减。
秘方二:茵陈2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40g,黄柏10g,栀仁1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0g,茜草炭15g,藕节10g,炒鳖甲20g,田七粉15g(另包冲服)。10剂,水煎服。
四诊:面部黑疸明显消退,惟两目眶部黯黑较显,目睛微黄,身黄已明显消退,齿衄已止,胁痛腹胀亦止。大便微溏,小便仍黄,食纳较差,舌苔转薄黄白腻,脉转缓象。诸症悉减,效不更方,拟原方再进10剂。
五诊:黑疸明显消退,目眶部黑色明显转淡,目黄身黄基本消退,但觉脘痞食少,精神疲乏,小便尚黄,口中转淡,舌苔薄白腻,脉细缓。此热虽去而湿未尽,改拟化湿祛瘀法,选三仁汤加减善后。
秘方三:茵陈20g,薏苡仁20g,杏仁10g,白蔻仁6g,厚朴10g,通草6g,滑石15g,法夏10g,丹皮10g,赤芍10g,栀仁6g,田七片15g。10剂,水煎服。宣告痊愈。
按:《诸病源候论》云:“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张氏医通》则云:“黄疸证中,惟黑疸最剧。”此证因黄疸久治不愈而转为黑疸,且黑色甚重。然其脉、舌、症均呈湿热阻遏之候。朱丹溪曾云:“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故治法始终以清湿热为主,兼以祛瘀凉血,可谓治黑疸之临证一得。献方人:熊继柏教授
荷花小女子原创长篇小说《欲海风云》,正在连载中,敬请阅读,谢谢!地址如下(拷贝到浏览器的地址栏即可阅读):http://www.rongshuxia.com/book/59647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