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通常书上查得的一匹是735瓦,但我们买的空调说的1匹却不是呢,那是因为空调的匹和一匹马力的“匹”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制冷量。 1.“匹”HP是空调机组压缩机的输入电功率。1HP=735W。(家用空调的耗电量与压缩机输入电功率以及压缩机运行时间有关) 2. 空调的制冷量的大小Q=压缩机输入电功率HP X 空调机组能效比COP 3. 一般情况,1匹的制冷量大致为2000大卡,换算成国际单位制W乘以1.162 所以:1匹=2000大卡=2324W 通常情况下: 2200~2600W-----------1匹 3200~3600W-----------1.5匹 4500~5100W-----------2匹 依次类推,则大致能判断空调的匹数和制冷量。一般情况下2200-2600w都诚为一匹,4500-5100为2匹,3200-3600为1.5匹。 选购空调时提到空调的匹数,匹数指的是电器消耗功率,1匹=1马力=735w,匹并不指制冷量。平时所说的空调是多少匹,是根据空调消耗功率估算出空调的制冷量。一般来说,习惯用1匹等于2500w的制冷量(也就是25机型),1.5匹约等于.3500的量(也就是35机型)。其余机型可以根据制冷量来估算匹数。 “COP”是制冷机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指标,越大,说明该制冷机的性能越好,制冷就越经济。 COP值在ARI标准中,关于冬夏季循环效率提出了以下定义: 在冬季供热时,制热量(W)与输入功率(W)的比率定义为热泵的循环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W/W); 在夏季制冷时,制冷量(W或Btu/h)与输入功率(W)的比率定义为热泵的能效比EER(energy efficiency ration, W/W 或Btu/W.h) 为不引起歧义,我们将冬季热泵循环性能系数和夏季热泵的能效比表达形式均采用COP(能效比)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εs=Q0/Ne=Q0/N0·ηs=ε0·ηs 。 Q0:制冷系统需要的制冷量(或制热量) N0:制冷压缩机的理论功率 Ne:轴功率 ε0:是理论制冷系数(制热系数) ηs:是总效率(绝热效率) COP值(制冷效率)实际就是热泵系统所能实现的制冷量(制热量)和输入功率的比值,在相同的工况下,其比值越大说明这个热泵系统的效率越高越节能;因此在作制冷系统COP值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各个热泵系统是否在相同的工况之下,然后再进行计算比较。 影响机组的COP的因素有以下几点:a、压缩机的性能系数b、热泵机组的系统匹配性:(所谓系统匹配是指: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和自控系统的匹配性能。) COP值和EER值 为了衡量制冷压缩机在在制冷或制热方面的热力经济性,常采用性能系数COP这个指标。 1、制冷性能系数 开启式制冷压缩机的制冷性能系数COP是指在某一工况下,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与同一工况下制冷压缩机轴功率Pe的比值。 封闭式制冷压缩机的制冷性能系数COP是指在某一工况下,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与同一工况下制冷压缩机电机的输入功率Pin的比值。 其单位均为(W/W)或(KW/KW)。 在这里,我请同志们参考《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标准规范汇编》第517页或彦启森主编《空调用制冷技术》的相关内容。 EER:空调、采暖设备的能效比(英文为Energy efficiency ratio) 在额定(名义)工况下,空调、采暖设备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此定义可详见《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标准规范汇编》第482页JGJ134-2001的术语部分。 大家亦可参阅中国建工出版社赵荣义等编著的《高等学校推荐教材 空气调节》(第三版)第148页相关内容。 我个人认为,EER主要表征了局部空调机组(含空气源、水源、地源等等整体式、分体式空调机组)的性能参数,其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仅适合于电动压缩式(蒸气压缩式)制冷或热泵空调机组。 而COP性能参数值则适用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一般的电动压缩式制冷或热泵空调机组(制冷压缩机)外,亦适合于吸收式制冷机组。 冷水机组能源效率比值(EER)依CNS12575容积士冰水机及CNS12812离心式冰水机组规定试验之冷却能力(Kcal/h)除以规定之冷却消耗电功率(w),性能系数=冷却能力(w)÷冷却消耗电功率(w)=1.163EER (((Kcal/h)/W)=0.293EER ((BTU/h)/w) EER是有单位的,要注意! 其实,COP值就是机组制冷量与机组能耗(包括燃料释放出的能量和电能)之比 COP----性能系数 EER----能效比 COP值指制冷机在某一工况下,提供的制冷量/制冷机的输入功率。两者的单位要相同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