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以撒《腕下消息》

 弘夫图书馆 2013-09-22

 

那个地方又有些疼了,司马迁皱了皱眉头,习惯地用手摸了一下,下边空空荡荡。一时万念俱灰,连死的心都有了——他又一次地回想起那场无妄之灾。

司马迁早年生活还是非常顺利的,由于生在史官之家,十岁能诵古文,还能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一方面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另一方面又向董仲舒学公羊派《春秋》。二十岁后司马迁又增加了游历的经验,据宋人王正德的《余师录》说: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郊,过梁楚,西使巴蜀,天下靡所不至。但是我对《太史公书》的信任,并不建立在他饱游博学的基础上,因为古今这样喜好游历的人太多了,不足为训。

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临终时的愿望就是司马迁也能如他那般任太史令,完成修订史书的夙愿。他的口气那么直切、坚决,不由司马迁分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大有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儿子之决断。谁料司马迁也乐于子承父志,三年之后果然继任太史令,有了修史的良好的条件。

公元前一0四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的写作,以为投身于此就是钻古书堆,痴迷典籍,不会与政务有太多瓜葛,甚合心意。 

可是,钻古书堆也钻出灾祸来。公元前九九年,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远赴居延迎战匈奴,遭到匈奴主力数万铁骑的轮番砍杀,弦绝矢尽,戟残刀卷。李陵在被俘后投降,声名俱毁。在汉武帝盛怒之时,司马迁觉得有些缘由值得说道说道,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的治罪对他真有如灭顶。

腐刑,在生理上、精神上对男人都是重创。尽管是一次成功的手术——当时宫中的不少男人都经历这种手术,早把动刀者的手艺打磨得精湛之至。术后干干净净,衣裳之下,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内心苦痛。司马迁觉得遭受奇耻大辱,杀尽了一个男人的尊严、威风。他的形体渐渐地产生一些变化,肌肤滑腻,声调尖细,甚至连行走的步履都少了以往的直截了当,多了一些飘扬。出狱之后,汉武帝还让他当中书令,依旧享有随驾出巡的待遇。此时,他没有一丝的荣耀感,腕间嘎嘎有声,只想早些回去,坐下来查阅史料,再写上一节。

之所以更笃信《太史公书》所言,我觉得和司马迁受到腐刑有关。一个人到这样的处境,他的笔下除了深刻一些,还会更真实一些。

没事就翻动《太史公书》,心想司马迁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会迎合某些权贵,史实就是史实,这正是让人倚重的地方。

由于《太史公书》,司马迁为历史所记载。或者反过来说,由于司马迁的遭遇,使《太史公书》经久不衰。由大辱而至大荣,后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苏东坡这么看待人生:生前富贵,死后文章。司马迁生前并无富贵可言,死后却扎扎实实地以大著传世了。

 

我每周有两个上午必须外出,开着车穿过嘈杂的市中心,到达僻静的大学城,站在讲台上,做几个小时的老师。古人的文采风流是我经常要言说的,它们的精彩在诵读中,悠扬顿挫地流泄出来,让诵者动容,也让听者感染。便有人来问如何写文,若要细说,可以写一本授业的书,这方面的教科书也是汗牛马充栋宇了,学生早已不相信——这些写书的人自己都写不了一篇好文章——都在一所大学,谁也不用瞒谁。懒得多说,只说: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在我看来,真能做到这一点,不仅生活状态会更私有一些,笔下飘散的也都是私人的气味。人是情绪之物,即便长成大人了也不敢言说定性。情绪如旋风、骤雨,说来即来,说走即走,真能捕捉这种瞬间往返的感觉,不管字多字少,都是直抵心灵的,有一些急就章让人感到毫无虚笔就是如此。

再改一改——教科书上常这么说。时日充足的话,改不胜改,添油加醋,藻绘沸腾,本真的味道反而出不来了。

我手写我心,通常以为不难,后来心手不一的多了起来,就好像开始走在通衢大道上,闭上眼睛也不会绊倒,而到后来,走到岔路上去。

 真的善铺陈锦绣文章者,还是清客。战国时蓄养清客是一大时髦,争战诸国为了笼络人才战胜对方,豢养清客的手段层出不穷,最主要的就是在物质上极大地满足这些有笔墨才华而衣食不丰的人。善写文者在得到利益之后,就不能再信马由缰了,必须思想供养者之需,然后下笔。巧舌如簧的苏秦、张仪,后人只看到他们巨大的煽动力,一夜而暴富,却难以体会背后的脑汁绞尽。一个人能靠嘴皮子而得荣华富贵,世间似乎没有比这门行当更为轻松的了。往往一席话就可以把安定的局面摧毁,或者使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转而偃旗息鼓握手言欢。借助柔软的舌头——我是从这个角度来窥视语言的巨大力量的,它迸发时足以熔铄金石。不过,我对苏秦、张仪没有什么好印象,尽管那时的细节凌乱琐细,于今已是虚无缥缈,但是可以确认,苏秦、张仪笔下的那些锦绣策略,是如水一般没有定性的,可以为秦效力,也可以为赵卖命,就看谁给的利益大了。翻手为云覆手雨,说到底就是主子对于奴才的态度——苏秦、张仪的文采是待价而沽,哪一家的俸禄高,就甘心俯首听命,至于正义、道义,都是空的。

真要把自己把握好,还真不易。

现在我们论说苏秦、张仪,大多停留在对于辩才的赞叹,并不以为有何不妥。

想来,诱惑太大。

《左传》称:人有血气,皆有争心。名利为争之首要,也就不免付出一些被称为本真的东西。

执掌权柄者都有收买文人的经历,舆论制造和歌功颂德只有靠文人来做,丰厚的生活待遇之下,自然妙笔生花。尤其在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时,他们粉饰太平的本领更会让人瞠目结舌。据说一些进入内阁或翰林院被委以重任的文人,都曾是语多崔嵬,脱屣千乘,独立风标的。但进内阁、翰林院久了,笔下渐显出不自由来,再也不敢由着性子嬉笑怒骂。甚至,还要时时警惕自己的笔调,不要朝着不合时宜的路子上偏——生活如此美好,朝歌暮舞,管弦填溢,只有不识时务的傻瓜才会打破自己的饭碗。至于被文人中的清高奇峭者骂为媚骨奴相,权且当成耳旁风。朝廷生活不断地提供御用文人的应制、酬答、题赠条件,都是与掌权者的旨意相适应的,这些人的文笔成了最敏感、快捷表达的风向标。沈德潜说: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亡矣。最明显的是李东阳,历官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拘囿于宫廷中的人生,可能写出什么真诗?帝王才不管真诗的兴亡,文人首先是听话,其次才谈文学。

有一些人最终成了合格的人才,有一些人还是逃了出来。逃出来的人,物质生活明摆着恶劣了,精神生活却丰富起来。这时,需要拿龚定庵来做个例子。龚一直是官位卑微难以上进,究其原因,与他的文笔有关。帝王喜好的他不写,他笔下流泄的,又是帝王、权贵所忌恨的。龚在为官时就非常清醒,常自责诗渐凡庸文格渐卑。当他结束了二十年的仕宦生涯,辞官南归,他的诗心又一次温热了,那些储存于内心如箭、锋刃一样的诗文喷薄而出。在野的日子使他纵笔无碍,如同野草一样恣肆地生长,既野又辣,一派横霸之气,名流王芑孙就认为他是怪魁,由于怪而无所顾忌。于是,腕下狂飙四起。

请读他的《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在他眼中,上层社会充斥着一批趋炎附势志向狭小并庸碌无才的官僚,有位无为破碎大雅,已见到朽烂的内瓤。这样的笔调,实际上已把自己推到了众多御用文人的对立面。龚定庵有些孤立无援了,也有许多的寂寞、绝望,他就像落红一样委地,悄然无声。

龚定庵没有善终,他的死因一直与桃色事件纠缠着,有说他与女词人顾春有婚外情而被害,有说与妓女灵箫、小云有瓜葛而致死。一切都变动不居,那些日常生活的琐细,并不具有坚硬的质感,只是一些眼中飞絮,很快随风飘散。

现在,更多的人不知龚定庵了,依稀记住这样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像龚定庵这样的文人,可算得上古今文人中的脊梁了,不是小忧小患一己私利,而是大忧大患于国事安危及内政变革,他笔下真情真趣,如洪流奔涌。

不愿于朝廷里当笼中鸟的文人,做到龚定庵这般忧国忧民者毕竟少。一般文人认为,朝廷腐败干伊何事?自己又无力扭转颓势,何必空怀愁绪,不如以自己优长,信笔写一些小情小调的诗文以自娱。日子的漫长不确定,不安定的因素太多了,还是倾向于自己的心灵更为实在。这样的思路,眼见着离朝廷、权贵远了,甚至背道而驰。这些不入上层者流的诗文流传了下来,慢慢地掺和进后人的文化生活。

这就是柳三变。我对于他的仰望,像是在井栏边上的一个汲水的少妇,被他那些与情爱有关的慢词撩拨得脸颊发热,心旌摇曳。

敢将心中所想成为笔墨文字也是气度的一种体现。作为都市浪子,足迹埋于底层,底层的市民、歌伎他最熟悉。当翰林院的文人奔走于豪门权贵时,柳三变正在勾栏瓦肆、茶坊酒馆中,体验着大多数人低下的生命基地,支撑起他在词中对于寻常人生的真情实感。通常人认为,在这些场景中,买春买醉,柳三变跌入风尘,似乎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很多人领略了柳三变的清寒——一个连死后都要靠歌伎凑钱才得以安葬的人,生前恐怕没有太多的风花雪月。其实非也。宋人罗烨在《醉翁谈录》中记录了这么一个事实: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百倍。妓者多以金物赠之。由此看来,柳三变是一个很抢手的词人,一词甫成,求索者无数。柳三变生前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挥霍中书写,在书写中挥霍,凭着他擅长的慢词长调,京华生活再适宜不过了。柳三变的笔端直走入了这么一个方向——写女人的容颜、身体之美,写爱情的迷乱和恍惚,写别离的忧伤和无助,写羁旅的苦闷和失意。当然,都市生活的繁华和豪奢,也是他笔下不时要涉及的。

用现在的话说,颜色都是灰的,属不健康之列。当时的宰相晏殊就责难柳三变有彩线慵拈伴伊坐的词句。作为太平宰相,又如何能理解柳三变浪迹人生中的腕下世俗风情。

过去了一千多年,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课程,还是给了柳三变相当大的篇幅,远远比晏殊更有讲头,更有韵致。那些曾经的放纵和浪漫,早就被时间的潮水推到远处。当年他消耗着青春的汴梁,现在已是游历中原必到的古都。他的出身地崇安,已经更名为武夷山市,同样是人迹熙攘游玩的好去处。我在那里见到柳三变的塑像,他的表情被烟雨隔离着,看不出忧喜,只是有一种凭吊般的情绪如水气般浮起。心想,还是回去再把玩他几首词吧。

和到汴梁、崇安想起柳三变一样,到了绍兴兰亭,先是想起王羲之,接下来想起郭沫若。按常情,郭沫若与王羲之是不会联系这么紧的,从郭的书法中也看不出有什么王氏风韵,郭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子。自从郭沫若写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之后,他就与王羲之、《兰亭序》不可分离了。

精美绝伦的《兰亭序》是否出自王羲之笔下,每个人都有言说的权利。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风景,感觉不免殊异,因此评说尺寸、结论相差甚远。实际上,自《兰亭序》问世以来,人们在欣赏着新桐初引、清露晨流的美感时,疑真疑伪也开始了。先是宋人姜白石,接下来是清人李文田、包世臣、赵之谦。一得之见,一己之见,出自个体对于价值的诉求,完全可以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就像每一年暮春的风拂起,都会有一些好事者前去兰亭祭拜书圣,畅谈书艺,一脸书生地论说《兰亭序》。此时,即便离题万里也罢,不知深浅也罢,毕竟源于内心,但说无妨。

我的朋友毛万宝调入兰亭书法研究所以后,就有许多时间来梳理和研究这一场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兰亭论辩》,他陆续给我寄来了一些研究成果,还有对当时论辩的背景还原,这使我能够安坐在书房里,看旧时风景。郭沫若一直是文艺界位高权重者,日子比一般文人好得远,浑身的才子气潇洒张放,从他的草书笔势里,通常觉得他的文思、书思是不可阻遏的。从这一场论辩窥探,郭并不自由,他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书,也是与某个权贵的意愿有关,这样就不自在,也不地道了。他不愿说:,只有遵旨而写,还叫一些文人也来写。这时,就可以看出文人的品性了,有人畏于郭的地位、郭的人情,违心写了交差;有人保持沉默,静观风云,还有一些人本着学术良心,就站到郭沫若的对面上了。高二适、商承祚这些先生都是敢遣笔锋、直抒己见的。帖学巨擘沈尹默就直陈: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多……对此忽尔兴发,写此弘文,实不可解也。

文人为后世诟病,不在文辞优劣,在于笔意真伪。《兰亭序》真伪至今仍未尘埃落定,但四十多年前的这场论辩,参与者心事的真伪反而先暴露出来了。祭拜书圣仍然求依旧制,穿书道服,向书圣鞠躬。在弯下腰的时候,感觉沉重起来。不同环境下的人,手和笔都有被人制约、指使的可能,真要挣脱,还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在兰亭论辩的前一年,不问政治的陈寅恪拖着羸弱之躯,完成了八十五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这位总是按自己脾性行笔的老式文人,物质生活与郭沫若相比显出不足,但自主自得,他的表达如此犀利: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能这么说,也真能这么做。

行笔是一种表达。会行笔的人多了一种与外界交流的手段,在表达中显露真身,或者假相。许多的欲求,即使再隐晦的文字,也无可逃心。

这个国度的文明史这么长,无数的文人,腕下的文字,把时空的缝隙塞满。没有谁能算计得出多少是响浃肌髓的真情实感,多少是操守流失后的虚情假意。只有一册在手时,阅者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这也是后人由文笔的阅读而言说风骨、人格、品性的缘起——文笔的确是无可逃心的。

 

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惊叹他把一批腐儒的丑形刻画得如此入骨,同时也看到了腐儒之外的一些奇峭人生。围棋高手王太,下棋是脾性的大展示,尽管只是指腕间的起子落子,端的骨气清峻。谁也想不到,围棋高手只是一位卖火纸筒子的小贩,他对于市井日子已安之若素。盖宽开个茶馆,每日应酬四面八方客,还画得一手好画,却从不用画去敲开一扇扇朱红大门。季遐年算上是书法家了,以挥毫为生,既卖钱又自娱,懒得去沾惹院体风光,在腕下龙袍中快慰自足。还有一个弹得一手好琴的荆元,他的职业是个小裁缝,他的情趣都在琴中,左手抑扬、右手徘徊中,若鸾凤和鸣戏云里,若众葩敷荣曜春风,在自遣中无比自在。让人觉得棋琴书画这四种东方闲情之物,喜好者中还是有一些清高自重者,不羡宫廷豪奢,不攀权贵高枝,指腕抚动中,都是自家本色。荆元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这一类人的心声: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

如此,即便是引车卖浆者流,粗衣淡食,仍然不会削弱他们对快活的拥抱。

遥想古风,一杆山野中摇曳的修竹和一缕山野中奔跑的动物毫毛,结合在一起便成了笔;一方由森林中的松枝烧成的松烟墨,加上清水便可研成一汪乌黑的墨汁;同样质朴的树皮、竹叶制成的纸,就可以在上边奏响心声了。

书写中有一种快感,还有成就感。尤其是成为铅字装订成册,快感和成就感都上升到最大。书写者的成果是以面世为目的的,没有谁书写已毕束之高阁或孤芳自赏,即使改不胜改,目的也仍是为了推向一个更广大的空间。

文字为世间生命最长之一,有书写癖好之人,枕腕行笔,于腕下消息,焉能不慎。

我想起殷浩的名言了: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