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民国建筑艺术概论(引自《南京民国建筑》一书)

 江苏常熟老李 2013-09-22

                引 论

   在中国建筑的历史上,南京民国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自鸦片战争轰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西方建筑样式开始传人南京。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开始了作为现代都市的营造。1928年,蒋介石建都南京,由此出现持续十余年的营造高潮。抗战中,南京建设有所停滞。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又建公共建筑和别墅。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千余处,其中119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屈一指的优秀建筑。

             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演变

   南京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前奏、初创、高潮、转向四个历史时期。四个时期建筑的艺术风格既脉络清晰,又不泾渭分明,而是每一时期交叠错杂、向前发展的。

   (一)西风东渐——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的前奏

   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1899年南京下关对外开放为商埠,外国传教土和商人等纷至沓来,在南京造教堂,办学校,开工厂,建医院,设立商行与领事馆。国内洋务派作为欧美意图在中国的传播者,不是以中国建筑为本位,撷取西方建筑的精华,而是用西方建筑传统硬性取代中国建筑传统,盲目地追慕西方,不分良莠地被动接受。南京作为当时大都市之一,出现了不少基本生吞活剥西方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样式的建筑,教堂如石鼓路天主堂、基督教百年堂、基督教圣保罗堂等,学校如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矿路学堂、汇文书院、金陵协和神学院等,医院如马林医院、金陵女子大学医学院等。办公楼、饭店、银行、邮局等公共建筑,也开始在南京兴起。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前后,南京建筑艺术的崇洋风成为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的前奏。

   造于1868—1870年的石鼓路天主堂,平面作十字形,内部中厅高耸,直对圣坛,内顶采用西方教堂特有的十字交叉拱结构,圆弧形肋骨顺势而下,与束状柱子相连,线条流畅,挺拔秀美,束柱作为中厅和左右侧廊的隔断,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22—1923年的圣保罗堂,造型仿哥特式,尖拱形门,城墙砖砌筑的钟楼高耸,墙中部的环箍、钟楼顶层的垛堞等部位,嵌以磨光的白石。1866—1890年营造的原江南水师学堂,西式高墙以立柱分割为九段装饰区,中区高耸,层层落下,线条起伏有动感,略呈巴洛克风格,做工则见粗糙。1888年开工的原汇文书院,存钟楼、教堂、教学楼、寝室,钟楼拱形窗,青砖墙,红砖发券并嵌线,屋顶设老虎窗和烟囱,檐口和勒脚以简化的线脚装饰。作为美国教会在南京创办的第一座高等学府,其建筑多采用美国殖民时期建筑样式。建于1892年的原马林医院,圆拱形门窗,青砖墙,红砖发券,老虎窗一排,形成体块的强节奏。办公建筑中最为突出的,是建于1905—1910年的原江苏咨议局。咨议局为南通人张謇筹办,辛亥革命后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1927年后为中国国民党党部。它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西方议会的建筑布局,平面呈口字形,双层办公楼围绕会议大厅,作内院回廊式。砖木结构,拱形窗用红砖发券,迎面正中门廊前伸,三面开圆拱门。双折屋顶中央,是高耸的铁皮方底穹窿顶钟楼,两侧对称布置四坡顶,覆盖鱼鳞铁皮瓦,装饰小型塔柱和烟囱。它在严谨对称、线廓明确的几何造型中,将历史样式自由组合,通过屋顶的起伏,构成变化生动的轮廓线,落成时全城轰动,成为当时南京一大景观。1912年元旦,孙中山改原太平天国天王府为临时大总统府。其西花园内西花厅,为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人骏督造。厅高台基,门廊前伸作十字拱形,细柱券廊,屋顶立有装饰性的墙垛。券廊后面阔七间,孙中山执政时期,左侧三间辟为大会议室,右侧三间为小会议室、总统办公室与休息室,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12—1915年的原扬子饭店,整幢楼用城墙砖建造,外观厚实。构图取集中式布局,造型取明确肯定的几何样式,方底高台式屋顶和老虎窗形成体量的呼应变化,仿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府邸建筑的风格。建于1918年的原中央银行大楼和原江苏邮政管理局,亦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样式。

   这一时期,西方工业建筑样式也进入南京。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创办江陵制造局,后名“金陵机器局”,1866年始建厂房,为南京近代军事工业建筑之滥觞。

   融汇中西风格的新建筑如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在西方建筑的催动下,即将诞生。

  (二)融汇碰撞一一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的初创

   南京建筑追慕西方、被动接受局面的改观,始于孙中山执政期间、外国建筑师注目中国建筑传统和最早的留洋学子归来之后。他们是:茂菲、古力治、帕金斯、帕斯卡尔、汉米尔顿、吕彦直、刘敦桢等。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20世纪20—30年代,建筑精英云集于南京,都要在南京这块宝地上一展身手。此时尚处于中西方建筑艺术结合的初期,一些建筑中西样式的结合尚见生硬,却是中西方建筑风格融汇碰撞的最早尝试。中山陵作为中西方建筑艺术结合的最早范例,蜚声海外。

   1.高等学府

   20世纪在南京营造中国宫殿式建筑,始作俑者是外国教会。为了使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渗入中国,消除中国人的排外心理,教会学校极力给西方文化披上中国民族文化的外衣。表现在建筑上,金陵女子大学和金陵大学分别由教务主任、美国传教士魏特琳为之奔走,校董福开森为之策划,采用中式造型和装饰、西式材料和构架,中式为体,西式为用,民族样式与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结合,开近代民族建筑风气之先。这一时期,南京创办了三所极有影响的高等学府。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为美国教会创办,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原中央大学为中国人创办,却采用了西方古典的建筑样式。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20世纪中国的融汇碰撞。

   造于1921—1936年的原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纯采中国传统宫殿样式,以宽阔的草坪为中心,呈严格的中轴布局。1923年前建成主楼、自然科学楼、教室兼行政楼等三栋教学楼和三栋宿舍楼,1924年建宿舍楼,1933年建图书馆和大礼堂,1936年宋氏姐妹捐款又建新楼。其中,主楼、西楼、图书馆和大礼堂为吕彦直和美国人茂菲设计。现存民国大屋顶楼房九座,其整体典雅不失玲珑,端庄又见浑厚,角楼长廊,逶迤交错,雕梁画栋,庭院深深,林木扶疏,环境优美,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16年动工的原金陵大学建筑群,以清代官式建筑为外部特征。1916—1917年,美国费洛斯与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礼拜堂;1919年,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建北大楼(文学院)与体育馆,1925年建西大楼(农学院);1926年,齐兆昌设计,建东大楼(理学院);1936年,杨廷宝设计,建图书馆、科学馆与学生宿舍。建筑群以塔楼为中心,作不完全对称布局。其单体造型严谨对称,灰色筒瓦,青砖厚墙,除博风土红、细部有砖雕墙花外,全无雕梁画栋,林木森森,平淡自然,朴素宁静,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的,而规则的草坪、突兀的塔楼与群体的差异性等,又见西人的审美趣味。

建于1922—1933年的原中央大学建筑群,以定型化的西方古典柱式为主要手段,以简洁的几何形体,构成庄严宏大的气派,折射出近代西方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业的冲击。1922—1923年建当时国内最大的体育馆;1923—1924年,江苏省督军齐燮元捐款,建孟芳图书馆;1929年,李宗侃设计,建生物馆;1909年,上海东南居住公司设计,郭秉文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募款,建两层楼之科学馆,  1924—1927年改为三层楼;1930—1931年,英国公和打样行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大礼堂;1933年建大门门楼;1916年建梅庵,1933年改建为砖混结构,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09年建、1933年重建南高院;1936年建金陵院。大礼堂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建筑样式,门廊上矗立爱奥尼柱四根,直贯二、三两层,巨大的穹窿顶形似皇冠,为绿色铜皮包裹,造型宏伟,至今仍然是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原中央大学这组建筑,构图严谨,轴线对称,主次分明,重形不重色,配以规则的道路、草坪,颇具西方校园情味,堪称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在南京的展览馆。

2.中山陵

1925年—1929年营造的中山陵,代表了这一时期建筑的最高水平。它以设计竞赛的方式招募设计师,吕彦直中首奖,并因操劳营造,英年早逝。陵园占地80000平方米,建筑总平面略呈钟形,前临平川,后拥青障,顺山取势,气象雄伟开阔。主要建筑材料采用花岗岩、大理石,牌坊、石级、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均在中轴线上,体块简洁,端庄浑朴,雄伟壮观,体现了中国陵墓建筑的布局特点。层层叠叠的台阶、宝蓝色琉璃瓦歇山顶的陵门、碑亭、祭堂被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高度纯化的冷色基调,塑造了陵墓建筑肃穆、清明的情境。1927年,中山先生灵柩移来南京安葬,从下关中山码头到中山陵,开辟了一条长计12千米、宽达40米的穿城大道,即沿用至今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这条穿城大道,构成了南京现代都市交通的主要骨架。

(三)多元发展一一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的高潮

   国民政府建都南京的十年,即1927—1937年,南京兴起了营造的高潮。1928年1月,国民政府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蒋介石领衔首都建设委员会主席,孙科和孔祥熙分别担任工程建设组和经济建设组主任,下属“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聘请美国建筑师茂菲为顾问,古力治、穆勒、麦克考斯基参与,制订了《首都计划》并于1929年底公布。1929年《首都建设》杂志上,南京市首任市长、留英博士刘纪文发表讲话:“时无古今,制无中外,惟善是师,惟时变是守,或因或革,或损或益,糅之合之,以求厘富于人心,而可垂范于永久,制之善者也,金陵自定为中华民国之首都,群彦力图建设,其宜参酌古今,称量中外,为之因革损益,求执中之制,以宏我京师而观示四方……取近世文明之物质,宜莫友邦若,而表见国情,使世知我为文明古国。”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首都”既出现了大批传统造型、西方构造、气象恢弘、有浓郁民族风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又容许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并存,更产生了中西合璧的建筑新风格。公共建筑如剧院、礼堂、医院、公园、展览馆、车站等,亦在这一时期兴起。建设首都和建设现代大都市双重契机,给了中外建筑师驰骋才能的天地。美国建筑师茂菲在南京营造二十余年,他“不是把美国的建筑风格与方法简单地传到中国,而是努力使传统的中国建筑适应现代需要”,设计了一批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杨廷宝、童   、奚福泉、徐敬直、李惠伯等优秀建筑师先后留洋归来。由关颂声主持,杨廷宝、杨宽麟、朱彬为梁柱的基泰工程司,重视民族传统建筑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建筑手段,设计了大量中国传统宫殿样式的作品。其中杨廷宝,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1927年回国后,成为关颂声创办的基泰工程司中主要的建筑设计 师,他为创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族建筑新形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中,赵深偏于传统,陈植、童   则重视创新,童  尤为锐意求新者。这些中国的建筑大师,根据功能的需要与现代技术的可行性,选择建筑造型,安排建筑布局,广采西方样式而非照搬抄袭,形式与功能结合,能采中式之长处则采之,能用中式之装饰则用之。他们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作出了贡献,其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民族风格的政府机关建筑

根据《首都计划》,“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这一时期建造的国民政府机关,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样式,钢筋混凝土构架,立面两至三层,通过前伸的抱厦和起落的屋顶,构成丰富的形体变化,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端庄典雅的外造型,又有西方先进的建筑手段和讲究实用的内部空间分割。

1928—1933年建造的原国民政府铁道部建筑群,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并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由两个三层楼、三个两层楼组成,全部为中国传统宫殿样式,钢筋混凝土构架。主楼坐东朝西,绿色琉璃瓦覆重檐庑殿顶,下饰斗拱,梁枋彩绘,宏大而华丽。楼前平台,钩阑踏道。门厅木雕镂空福扇门,石膏砌作藻井,平基彩绘,地面水磨石拼花,墙裙、压角线等做工细致,吊灯、壁灯布置有序,富丽堂皇。

造于1928—1934午的原国民政府考试院,是原国民政府五院之一,国民政府最高人事机构。西大门作钢筋混凝上牌坊样式,冲天柱砌出毗卢帽与云头装饰;东大门作重檐庑殿顶宫门样式。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大屋顶建筑,沿东、西两条中轴线排开,西线有正对大门的明志楼、楼后衡鉴楼、公明堂;东线有五楹楼两幢及宁远楼、华林馆、宝章阁。此建筑群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

   造于1929—1931年的原励志社,大礼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参差错落,体量不大的建筑集中式屋顶变化美之大成,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古建筑保护单位。一号楼钩阑夹护踏道,歇山顶抱厦,内部客厅梁枋、平   绘清式彩画。

   原中央研究院建筑群建于1931—1948年。1931年建地质研究所楼。花墙顺山势逶迤而上,高高的月台之上,踏道宽阔,方形红柱上承歇山顶抱厦,蓝琉璃瓦大屋顶下,额、枋彩绘,门楣嵌混凝土仿石传统纹样,环境幽静。1936年建历史语言研究所楼。楼歇山顶,覆绿琉璃瓦,拱形门,门套单坡顶。1947年建社会科学研究所楼。门阙四角攒尖顶,大楼正对院门,重檐歇山顶,碧瓦红柱,博风垂鱼,装饰富丽。

   造于1934—1936年的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群众俗称“西宫”),与造于1936年的原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群众俗称“东宫”),以明故宫为中轴线,作对称布置,形制相仿。高高的仿石基座为钩阑围护,基座上矗立着钢筋混凝土构架的砖仿木重檐歇山顶大殿。碧瓦红柱,木雕菱格门窗,梁枋、雀替、平   彩绘。牌楼斗拱、戗脊兽、檐枋彩绘一一完整。院内钟亭四座,四角攒尖顶。“东宫”做工尤为地道,殿前双踏道,钩阑夹护,殿后踏道作上下两段,丹陛石上下两块,下一块除刻传统的流云卷草图案外,竟刻地球图形一个,五洲四洋一一分明,传统而见时代特色。

   1936年开工的原中央博物院,为宫殿式中央机构办公楼的压轴之作。其时唐木构建筑尚未发现,梁思成、刘敦桢提议,建造难度颇大的仿辽大殿,于是由他们任监理和设计顾问。深远宽阔的草坪尽头,三层石台基上耸立着九开间的庑殿顶棕色琉璃瓦大殿,屋面坡度平缓,斗拱粗壮有力,层层出挑,承托着翘起部分屋顶的重量,使沉重的屋顶“如  荤斯飞”,造型古朴雄浑。鉴于明清建筑斗拱已经日渐缩小,不再受力而成为附加的装饰构件,这样起结构作用的斗拱,在江南绝少见到。只因建筑难度过大,延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殿方才竣工。

  2.中山陵园内建筑

   这十年,中山陵园内陆续兴建了大批民族风格的建筑。1932—1935年建造的原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参照中国传统陵墓的建筑布局,分别布置了宫殿式筒形拱门、五间六柱式牌楼、祭堂、阵亡烈士纪念馆和国民革命军阵亡烈土纪念塔及志公塔。阁重檐庑殿顶,砖仿木楼阁式样,背面高台基,阔踏道,气象巍峨。塔前双踏道,丹陛石刻日照江山图案。塔高66米,九级八面,钢筋混凝土结构,气象庄严。设计者将明代建筑巧妙地组合于建筑群之中,使之风格协调,构成整体的陵园设计。造于1931—1933年的谭延   陵园,分龙池、广场、享殿、宝顶四部分,巧借山势,因地制宜地布置了两座石碑、三重牌坊、纪念堂、享殿和小桥、亭、榭多座,把陵墓建筑与园林布局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建筑空间的丰富变化,突破了中国传统陵墓程式化的对称布局。陵园内,流水潺潺,绿树森森,以曲折幽静与中山陵的宏伟壮观遥相呼应。覆釜形墓在高台之上,依山面水,松柏夹护,钩阑双踏道,丹陛石刻福寿图案。谭延  陵园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旁邓演达墓,三排踏道,钩阑夹护高台,覆釜形墓前设石香炉四对,居中设石花圈和石碑,墓后三曲拱形屏障,左右攒尖顶小亭和紫藤花架,亦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造十193l—1934年的原国民政府主席官邸,群众俗称“美龄宫”。环山小径恰似一串项链,绿琉璃瓦的宫殿式楼房恰似项链上的钻石,典雅庄重。楼三层,中区庑殿顶,两侧重檐歇山顶,主楼后延展出仿白石高台基,石钩阑雕刻飞凤,地面大理石拼花极为精美,屋内陈设为原物布置,国家文物局确定为近代优秀建筑,并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建仰止亭,1932年建流徽榭,1933年建行健亭,1934年建光化亭。1932—1933年造音乐台,混凝土照壁高12米,仿中国传统的五山屏风形式,既是舞台背景,又是声音反射板。尤为高妙的是,作者巧妙利用草坪的自然起伏,设计为由高到低的半圆形观众席,天工人巧,衔接无缝。1935—1936年造仿喇嘛教建筑藏经楼。楼重檐歇山顶仿木楼阁式样,外观三层,中间藏一夹层,碧瓦覆顶,黄瓦镶边。楼内正中,红柱直贯上下两层,围起圆厅。楼前矗立中山先生铜立像。又有碑廊、僧房、碑亭,  与主楼浑然一体。美龄宫西北、明孝陵东侧,  1947年建正气亭。中山陵园建筑群间,种植了大面积树林,从而建成南京最重要的风景区、世界瞩门的游览胜地,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中西结合的建筑 

   由于宫殿式建筑投入太大,造价过高,并且不尽符合实用,因此,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中西结合的建筑造型。如1928年,长江路292号原临时大总统府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大门门楼重新修建,八根爱奥尼柱紧贴门壁, 三道筒形拱门和大门对面照壁保留中国传统样式。又如造于1931—1934年的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后改称“紫金山天文台”),利用山势,按中轴布置,琉璃瓦三间四柱式石雕牌楼跨于高峻的石阶之上。拾级而上,直达穹窿顶观测室和中西合璧办公楼,两座宿舍楼、花园、球场和四座观测室点缀于绿阴之中。各层平台均设民族形式的钩阑,建筑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筑造于六朝日观台、明观象台旧址。中轴线上,北向立高阶基,踏道四面上下。登踏道,钢筋混凝土观察塔逐层收分,每层以钩阑、昂等中国传统构件装饰,造型刚劲独特。东西各一座中式楼,山墙各为高耸的七屏风墙夹护、半圆形半廊围起后院。造于1929—1933年的原中央体育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工程之一,包括田径场、国术场、篮球场、游泳池、棒球场、网球场、足球场、跑马场等。各赛场均有看台,可容60000多名观众,全部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赛场进出口采用民间牌楼形式。作为主体赛场的田径运动场,平面作椭圆形,牌坊式冲天柱与牌楼式屋顶间隔排列,呈七楼八柱式。牌楼正中,三个圆拱形大门并列;第三层钩阑雀替,作凉台式;牌楼内,穿廊连接更衣室、浴室、厕所多间。牌楼背面砌作司令台,正对田径运动场。运动场对面,又有造型相同之牌楼兼司令台。两楼遥遥相对。四面看台可容观众35 000人。国术场、篮球场、游泳池等,莫不巧借地势,独运匠心,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该建筑群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4.西方古典风格的建筑

   这一时期,西方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的影响余波袅袅。造于1928—1933年的原陆军军校,大礼堂主立面采用爱奥尼柱式。1933—1936年营造的新街口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正、侧面爱奥尼柱直贯上下三层,坚实有力,墙体坚固厚重,窗沿、墙柱线角清晰,做工地道,现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

  5.民族建筑的新形式

   以杨廷宝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念念不忘传统艺术的精华。他们除设计中国传统宫殿式的中央机构办公大楼外,更不断摸索,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构件和图案加以简化,突出入口、檐下等重点部位,用现代的技术与材料、简洁的造型、实用的内部空间,创造出民族建筑的新形式,从而确立了民族建筑的新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建于1928年—1934年的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办公楼,建筑立面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常见的檐、墙、勒脚竖三段分法和入口、两端横三段分法,而在檐壁、门廊等处添加民族风格的装饰构件、传统线脚或浮雕、彩绘纹样。楼原六层,中式大屋顶,整体构图作“日”字形,三个天井,作三环布局。门廊前伸,钩阑踏道,拱形门券脸饰缠枝莲纹,两端前伸,凉台以钩阑围护,中式立柱饰雀替,使主立面呈“山”字形,形成变化与节奏。背面圆厅突出,雕饰精美,气象雍容。圆厅内一围立柱,柱础饰花纹,一围柱子环绕灯池,极富装饰效果。内部拱形通道纵横交错,极其深远,使用面积10 000平方米以上,手笔阔大,使人想起法国的罗浮宫,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楼造于1931—1935年,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童   、赵深以“经济,实用,又具中国固有形式”的图纸,取代了已经设计好的大屋顶图纸。建筑西式平顶,迎面正中有宽大开敞的门廊,水泥砂浆仿石勒脚,褐色泰山砖饰墙身,砖砖丝缝,檐下用褐色琉璃砖砌出一排类似“昂”的装饰,大厅和会议室做红木垂花门罩,梁枋、平  绘清式彩画。原交通部办公楼和原外交部办公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局部和现代建筑的简单造型成功结合的范例,影响及于海外。这一时期,大会堂、大戏院、美术馆、展览馆等,在南京接踵出现。如建于1935年的原大华大戏院,门厅阔大,十二根硕重的红柱直贯上下两层,正中宽阔的台阶为扶手围护。二楼观众厅三面环廊,构成门厅的层次感和丰富的形体变化。其简洁对称的外观,具有领潮流之先的现代感;内部分割与装饰,又具浓郁的民族风格,是当时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戏院。德国留学归来的奚福泉更具现代意识,他以原国民大会堂和原国立美术馆两件作品,确立了在中国建筑界的位置。如建于1935年的原国民大会堂,中区高耸,整体造型简洁对称,一排排玻璃窗直贯上下两层,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檐口按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样式,堆砌箍头、枋心纹样,雨棚前伸,遮护踏道,仅以一围莲瓣纹、方回纹装饰,是既具现代感、又具民族风的创新之作。造于1935年的原国立美术馆,在简洁明快的西式造型局部,饰以仿石构的中式传统图案。如果说原交通部仍见古典建筑的印记,则原国民大会堂、原国立美术馆等的建造,已经透露出西方新建筑运动即将进入中国的消息。

  (四)走向现代一一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的转向

   1927年以后,各国陆续在我国建立大使馆,把西方住宅样式带来中国。留洋学子亲身体验了西方住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深感中国建筑走向现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民政府执政的前十年,在大力兴建政府机关的同时,高级住宅和私人办公楼的营造之风也悄然刮起。还都以后,此风更盛,公共建筑如火车站、轮船码头、饭店、俱乐部等,也体现出对人生活的关注。19、20世纪之交,欧美兴起了以简洁、抽象为特征的新建筑运动,形成极富现代感的“国际式”。其典型特征是:建筑不断增高,室内空间加大,彻底抛弃了古典建筑中严谨对称的三段式和繁琐的装饰,代之以简洁的立面造型和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平面布局服从功能需要,重视内部空间的合理性,不再刻意于外观形象的对称。20世纪30年代,这股潮流传到南京。童  归国稍晚,与美国归来的赵深等人创办华盖事务所,成为国际潮流在中国的领先者。1945年以后,国际化的建筑形式渐渐突出,代表作品如A、B大楼、原馥记大厦等。公园作为20世纪的新生事物,其传统建筑已是一种点缀。

   1.外国使馆

   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各国陆续在我国建造大使馆(公使馆),如:英国大使馆、法国公使馆、苏联大使馆、日本大使馆、比利时公使馆等。原英国大使馆为两层小楼。主立面南向,高台基,中部双坡顶,左右山花朝南 对称布置。东、南、西三面有宽阔的柱廊,方、圆两排廊柱形成强烈的光影变化和虚实对比。

  2.高级住宅和私人办公楼

  国民政府执政十年和还都以后,南京兴建了l 700余幢独立院落的高级住宅和私人办公楼,其造型各异,有西方古典式,有乡村别墅式。有仿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等。受欧美新住宅影响,这些小洋楼不求外观豪华,只求生活舒适,造型简洁,内部实用。如今玄武区梅园新村30号、31号原中共驻南京力、事处及周围建筑,屋前有细柱门廊,屋顶设装饰性的墙垛,山墙用水泥塑作统一的花饰,灵巧别致。南京颐和路、宁海路一带高级官员住宅,车库、警卫室、卫生间、冷气暖气设施齐全,高大的行道树遮出一片片绿荫,幽静宜人。其中典型如1938年所建汪精卫住宅、颐和路9号住宅等。1933年鸡笼山顶所建宋子文公馆,屋面仿草顶,客厅钢筋混凝土大梁仿木梁肌理,真假难辨。1948年中山陵园所建孙科延晖馆,住宅楼两层,玻璃砖作墙面,客厅光线明亮柔和,卧室屋顶有蓄水池,供隔热保温,前院设警卫室、车库、停车场等,东南是大面积的草坪和树丛,环境幽深宁静。中国官员住宅全取西式,而马歇尔公馆独取中国园林风格,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西方人对刚刚认知的异域文化,同样抱有追新逐异的热情。

  3.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本身就是20世纪的新生事物,它从建筑造型、功能等多方面,反映出国际式的潮流。建于1932年的原首都饭店,1936年始建、1946年重建的原国际联欢社建筑,其不对称形式、去除传统的线脚装饰,可以视为国际式在我国的尝试;建于1936—1945年的A、B大楼则从外观到内部,全部使用钢架、玻璃和预先浇铸的构件,彻底摒弃了传统装饰,简洁抽象的长方体延伸组合,窗户亦作通长的水平带状,虚实对比的极致性和几何形体的纯净性,赋视觉以强烈的现代感。1947年扩建的下关火车站,入口设计作五孔13米高的大拱门;1947年建造的原下关候船楼,外观仿船形,带状连续窗扇使造型轻盈通透;原国货银行、原中央通讯社等,都是国际式潮流的产物。

  4.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

南京公园中建筑,多为20世纪以来陆续建造。如建于玄武湖环洲东北角的诺那塔,仿木楼阁式,与精舍、喇嘛庙等,系1937年国民政府为纪念蒙藏委员会主任诺那呼图克所建;1940年,汪伪政府建还都纪念塔——魁星塔,又称和平塔,檐下装饰已见赘疣;1943年建九华山三藏塔,楼阁式砖仿木结构不够地道,砌筑更见简陋。1936年开工的基督教莫愁路堂,1942午方才建成,门楼最高处17米,瘦小的尖塔形钟楼成了一种点缀,堂内拱形顶为砖木结构,木构架由两侧向中央逐级升高,每级下有一个圆弧形的撑托和一个下垂的饰物。比较圣保罗堂,莫愁路堂已经不是地道的仿哥特样式,砌筑也见简率了。

 

                 结  论

   南京民国建筑,极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小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换、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城市向现代都市前进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历史见证。又因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风格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汇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不仅在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