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五代美术二
2013-09-22 | 阅:  转:  |  分享 
  


五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美术现象就是山水画的成熟与发展: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体验自然,形成了南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两大流派,北方以荆浩与其追随者关仝为代表,南方则以董源及其追随者巨然为代表。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今济源东北)人,一作河内(今沁阳)人。约唐广明至中和(880——885)年间生,后晋高祖天福(936——941)年间卒,年约六十左右。家世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能诗,书法学柳公权,工画佛像,尤精山水。为躲避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退而不仕,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水,有较深的认识与感受。他所画的山水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都取全景式,气势宏阔。尤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他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对唐代山水有所发展,影响颇大,北宋的二大山水流派李成与范宽都与他的山水有师承关系。传《匡庐图》等。他在《笔法记》中最早对从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拓展,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笔法记》又名《山水诀》,书中以作者与石鼓岩子问答的方式,阐述对山水画的见解:指出画的目的“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表明真与似的区别“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并指明画之六个要素“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所引之异文,下同。随形运笔,取象不惑);韵者隐迹(露)立形,备遗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顿挫取要,凝想物宜);景者制度时因(用),搜妙创真;笔者虽(难)依法则,运转(作)变通,不质不形(华),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别)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用)笔。”对谢氏六法进行了改造。由于谢氏六法为人物画之法及品评准则,已不能适应山水画日益拓展之需要,故将“经营位置”炼言为“思”,将“应物象形”概括为“景”,都加以深化,赋以画家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六法中所无之墨,对随类赋彩进行时代性的改造与发展、对骨法用笔进行合理的补充,表明墨在中国山水画中作用的显著提高。这是对五代水墨山水画发展相对应的新成就的总结。此外,则去掉了不合山水画写生规律的“传移模写”。对谢氏六法有继承有发展。此外又提出“神(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妙(思经天地,万类情性,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奇(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以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巧(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四等画格;又将“骨法用笔”,进行丰富发展,指出笔有四势,谓“筋肉(皮)骨气(肉)”,“笔绝而断(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圆浑而肥)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缠缚随骨谓之皮)”。并指出创作中“无形”(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与“有形”(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不可度形之类是也。如以之病,不可改图)二病。尤以“无形”之病,更值得重视。

关仝(生卒未详),长安人,初法荆浩,刻意力学,寝食都废,卒得其法,有出蓝之誉。中年以后参以王维清远之趣,喜作秋山寒林与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朝市抗尘走俗之状。其画“脱略豪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其树石石如刮铁,树有枝无干,出于毕宏。惟人物非其所长,每有得意者,必使胡翼主之云。其山水景物浑融,特别善于表现北方山水峻伟荒寒的景色,被称为“关家山水”。传世有《关山行旅图》,有其绘画特色。

董源(?——962),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中主时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梦溪笔谈》云源于江南中主时官北苑使。北苑为产茶之地,属建州,北苑使者乃茶使也。《宜和北苑贡茶录》云: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原注:保大三年,俘王延政而得其地。)岁率诸州民采茶北苑。又《梦溪笔谈》:“建溪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岔根山,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苑,置使领之”,均其证也(以上采罗振玉说)。源于保大中已官北苑使,则其生当唐之末季,其卒当在宋之初叶,可以推知。能作人物(亦生意勃然,尤见思致)、兼工龙虎,肉肌丰浑,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略凡格。尤以山水著称,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尤工写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他的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他创造了用披麻皴(后世山水画创作中最为重要也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皴法,到后来甚至成为南宗山水画的一种象征符号,所以后来钱松壶云山水一入斧劈一路,便入魔道)与密密麻麻的点子皴,来表现江南山水的独特手法,“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远近层次与湿润的特质,成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北宋米芾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至元明以后,影响更大,被后来的莫是龙、董其昌等人奉为南宗王维以来最重要的大宗师。其传世名迹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笼袖骄民》等。前三幅为水墨横卷。

巨然,江宁(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开元寺僧。他曾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宾客,李煜降宋后,他跟随后主北上汴梁(今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并以画投谒权贵,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巨然的画艺学习董源又自创新格,少年喜作礬头(山峦上突起的土石块),晚年平淡天真多,峦气清润,积墨幽深。“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他把董源的披麻皴发展为长披麻,更加简洁明快。他的山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深得董氏“平淡”之旨,北宋米芾评鉴历代书画家很少有表示衷心钦佩的,但是对于巨然,他给予了和董源类似的高度赞扬,说他的画“平淡趣高”、“平淡奇绝”、“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见米芾《画史》),认为他是董源之后,“江南画”的代表;晚明的董其昌等人也把巨然当作是继承董源的“南宗”画的嫡派大师。巨然与他所师法的董源以及五代北方的二位山水画大师荆浩、关仝,合称“荆、关、董、巨”,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传世有《萧翼赚兰亭》、《秋山问道》、《层岩丛树》等。

另刘道士,亡其名,建康人,工佛道鬼神,落笔遒怪。尤善山水,与释巨然同时,作风亦相同。惟刘画道士在左,巨然则以僧在左,以此为别。

另外,五代时间还有几位屋木画家值得重视,如南唐卫贤,京兆人,仕南唐为内供奉。初师尹继昭(晚唐僖宗时人,工画人物台阁,冠绝当世。有雪居图、斫脍图、移新丰、阿房宫、吴宫图传于世),后刻苦不倦,执学吴生。长于楼观殿宇、盘车水磨。“为高崖巨石则浑厚可取而皴法不老,为林木虽劲挺而枝梢不称其本,论者少之。然至其妙处,复谓唐人罕及,要之所取为多焉。”传世有《高士图》。原来是横卷,后改裱为立轴,所以上面宋徽宗的题字是侧的。有人认为画的是东汉梁鸿(字伯鸾)与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梁鸿隐居避患,至吴地为人舂米,其妻孟光送饭时,总是把案——装饭的托盆,高举到同眉毛齐平,表示恭敬)。

另有赵幹,江苏江宁(今南京)人,五代南唐画院的宫庭画家,生卒年不详。赵幹的职位虽然是画院中较低的一等(画学生),然而他的绘画技艺却非常精湛,在记载北宋宫庭藏画的《宣和画谱》中就收录有他的九幅作品。据记载赵幹善于画山林泉石,而且画的都是江南的风景,比如象舟船、楼观、水村、渔市、花竹之类,这些当然是这位南唐御用画家十分熟悉与感到亲切的,或许他也确实没有到过北方。

《江行初雪图》就是《宣和画谱》记载的九幅赵幹作品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展开画卷,可以看到开端有一行遒劲的题字:“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状写、描绘的意思)”,据启功先生考证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用他颇负盛名的“金错刀”的笔法题就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李煜对这幅画也是相当满意的。从画面所见,江天寒雪飘飞,芦草树木上已微有积雪,岸上旅客则攒行赶路,人和驴都有着畏寒难行的细致表情;而江上的渔家却因为生计所迫,赶着在大雪封江之前多捕一些鱼……整幅长卷通用淡墨烘染,雪花则直接以白粉点洒,寒林枯木、芦荡杂草用笔劲健爽利,人物略带夸张而神情栩栩如生,画法畅快而古意盎然。如此长卷,前后血脉贯通,一气呵成。描写“江行”或者“雪景”对于不少画家来说恐怕都不是很难办到,然而要把江行初雪的“初”这个形容诗所包含的意蕴,做一番恰当妥贴的描绘,就不是一般的画家所能下笔的了。这幅画对于“初”字的体会,可算是微妙入理,值得观赏者细心的寻味。米芾等人所说的“江南画”的特色在这幅画中有着具体细腻的展现,我们可以发现它和董源(五代另一位以画江南景色著称的山水画大师)的作品在表现内容方面确实有着颇多的相同之处,董其昌在“南北宗”中把赵幹归属于“北宗”,这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说明在南北不同的地域,绘画确实走向了各自不同的道路。看着这幅画,总是能够引起人们对当年江南风光的许多回想。是山水与人物结合的风俗画,值得重视。

北方著名的屋木画家郭忠恕(郭忠恕之生年,有学者考证约公元九一0或九一五,余检《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有云“其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童子郭忠恕等九人皆是表荐童子”,诸书皆云郭氏七岁举童子及第,则其当生于后梁贞明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卒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字恕先(宣和画谱云字国宝)河南洛阳人,天赋异禀,七岁举童子及第,善属文,通九经及史书小学,尤擅篆隶楷书。尤能丹青,为屋木楼观,论者以为古今绝艺。山水师关仝。为人嗜酒狂放。其屋木“洎国(北宋)初郭忠恕、王士元之流,楼阁多见四角,其斗栱逐铺作为之,向背分明,不失绳墨”,不用界尺,有意追求古拙的意味。传世有《雪霁江行》、《明皇避暑宫》等图。

五代书法:与大师辈出的唐代相比,五代书法是相对沉寂的时段,战乱太多,士大夫多无心翰墨。但也有少数的几个人,他们的书法实践实现了对唐代书风的转变,并为宋代“尚意”书风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时进士,后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曾官至太子少师。所以称杨少师。性格狂放不羁,人称“杨风子”。久居洛阳,好游佛寺道观,兴起则在壁上题字,当观洛阳寺观随处可见他的书迹。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二王,后用笔奔放奇逸,出于晋唐法度之外。无论布局还是字的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杨氏在书法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

李煜(937-978),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对书画都有极深造诣。他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拨镫法。并创“金错刀”书体,笔法瘦硬而带战掣之势。他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传世墨迹《江行初雪》上题字,另绛帖中《西方五言诗》。据记载,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法帖,命徐鉉刻成《昇元帖》,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官刻法帖,惜已不存。

徐鉉(916-991),字鼎臣,广陵(扬州)。曾在南唐为官,后入宋。在南唐时以文翰知名,精于文字学,考订《说文解字》。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与其弟锴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字学家与篆书家。其所书篆书,工整规范,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墨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北宋所重刻之《峄山碑》即根据其摹本。黑龙江省博藏有其《篆书千文》残卷(宋摹)。

五代的工艺,特别是在书画的用品上,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特别是南唐,如南唐的李廷珪墨(廷珪与父超,原是北方易水著名的墨工,原姓奚氏,避乱至安徽歙县,他们制的墨得到李后主的赏识,赐国姓李,廷珪任墨务官。歙州是黄山、黟山、罗山等松木良材的产地,廷珪改进了原来制墨、调胶等方法,他制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据说掉入水中,几个月捞出来一点都不变。此后歙州成为制墨的著名产地)、澄心堂纸(后主命宫中纸匠以桑皮为材料制成的,光滑润泽,纸幅非常狭小)、龙尾砚(后主又在歙州设砚务官,龙尾山所出的歙砚品质最佳)被称为三绝。

另外,五代越窑青瓷的烧造也是一个非常鼎盛的时期,如近些年从吴越王室钱氏墓地出土的一批秘色青瓷——专门为吴越王室与向中原进贡所用。其色“夺得千峰翠色来”,代表当时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6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