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单叶贯众 英文学名:Cyrtomium hemionitis 所属科目:蕨类植物Preridophytes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中型蕨类 鳞毛蕨科属陆生中型植物。根状茎粗短,直立,偶横卧,密被鳞片。叶丛生,一至四回羽状复叶或分裂。孢子囊群圆形,孢群盖圆肾形。约14属,1700种,是蕨类植物的最大科。常见的有贯众(CyrtomiumfortuneiJ.Smith)、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西畴、麻栗坡和贵州西部石灰岩地区。原认为本种为中国特有,近年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发现有分布。 生长于海拔1200-1700米的石灰岩地区常绿阔叶林林下岩石隙中。海拔上限1800米生于石灰岩地区山脊的常绿阔叶林下岩石缝隙中。 特产于中国西藏(波密)、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部。 繁殖方法: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 1.选地与整地在有树冠遮荫的林下栽培。先清除林中杂草、树枝、石块,深耕土壤,用筛子过土,除去碎石子,取肥沃壤土或腐叶土与其混匀,施以农家肥。深翻20-25cm,整细整平,做畦。 2.分株繁殖在母株周围,由根茎生出较多的幼苗,通常在春、秋两季进行分株。秋季于9-10月份,宜早不宜迟,这样有一个缓苗和越冬营养准备阶段。春季于未萌芽前或叶簇才开始生长时期, 需选择消毒泥炭或腐叶土,装入播种浅盆,稍加压实,剪取成熟孢子的叶片,均匀撤布在浅盆内,再喷雾保持土面湿润。上盖玻璃,约40-50天发芽;幼苗生长缓慢,需细心养护。 1.松土除草栽苗浇水后及时松土除草,使土壤疏松,最好在土表层铺一层锯木,既保湿又减少生草。 2.追肥5月上旬追施1次氮肥,施后浇水;入秋苗枯后,撒施厩肥或追肥,可以起到保苗越冬的作用,并为来年生长打下基础。 3.浇水水和空气湿度是栽培蕨类的重要因子。蕨类喜阴湿,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苗木生长旺盛,有利于根茎自然繁殖。最好安装小喷灌设施,可同时增加空气湿度。 盆栽用土以园土和腐叶土等量混合,或与粗泥炭混合。盆株可摆在室内低光度的角落或朝北的窗口,如不是长久放在明亮光照地方,最好隔天移到较明亮处照晒几小时。一般正常室温适合生长,如气温超过21℃则须叶面喷水,或把植株放于一碟湿砂或卵石上以提高湿度,如降至IO℃以下时则须减少浇水。在温暖地方,植株冬季不休眠,要适量浇水.保持盆土稍湿润即可。生长健壮的植株每半月施淡液肥一次。植株的根系布满盆土时,即可在早春换盆。 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和褐斑病。炭疽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嫩叶。被害部位开始在叶缘或叶尖呈水渍状圆形、近圆形的暗褐色小斑,而后逐渐由几个病斑扩大成不规则的斑块,颜色变为焦黄,有的病斑呈云片状,边缘有浅红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有许多微小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死亡。在25℃,湿度为80%至90%时,蔓延迅速。本病以预防为主,在新叶形成的梅雨季节和高温高湿季节应喷药预防。发病初期可用75%的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或7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喷施防治。 褐斑病又叫叶斑病或叶枯病。常发生在叶片的顶端,受害叶片初期为小圆形黑斑,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黑色并有小黑点,此后病斑扩大迅速,叶片最后变成黑色,干枯死亡。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落叶,春夏秋季均可发生,高温高湿季节易流行。发现有病株要立即隔离喷药,同时剪除并集中焚烧染病枝叶。喷药保护可采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尔多液防治。 贯众具有治病和防病的双重功效,特别是对多种病毒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贯众已得到普遍的重视,发展前景广阔。 贯众具有药食两用价值,幼叶可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山野菜中的极品。贯众对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志贺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杀灭作用,新贯众对杂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驱虫杀虫的功效。 气味:(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贯从根研末,取一钱,水冲服。 2、各种下血(包括痔下血、漏下血以及肠风酒痢等)。用贯众去掉皮毛,焙干,研细。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或加醋、糊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或将药烧存性,研细,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3、妇女血崩。用贯众半两,煎酒服。 4、产后流血过多,心腹彻痛。用状如刺猥的大贯众一个,全用不锉,只去毛,以好醋蘸湿,慢火灸令香熟,冷后研细。每服三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独对汤”。 5、赤白带下。治法同上。对久病者亦有效。 6、长期咳嗽,痰带脓血。用贯众、苏方木等份。每服三钱,以水一碗,生姜三片,煎服。日服二次。 7、白秃头疮。用贯众、白芷,共研为末,调油涂搽。 8、漆疮作痒。用贯众研末,调油涂搽。 9、鸡鱼骨鲠。用贯众、缩砂、甘草等分,研为精末。棉包少许含口中,嚼汁呖下。久则骨刺随痰吐出。
![]() 玉龙蕨 (yulongjue),多年生草本,高10至30厘米。为中国特有,产于西藏、云南及四川三省毗邻的高山上,零星分布于冰川边缘及雪线附近。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且每年仅有短暂的暖季,所以七、八间地表解冻后,在碎石间隙才见有零星散生的玉龙蕨茁壮成长。它是研究蕨类植物形态和功能统一性的良好材料。
濒危类别:稀有 保护级:2级 气候类型:高山热量不足,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 海拔(M):海拔4000-4500米的高山地带 地形特征: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的流石滩,即高山冰川下沿的地段 生态特征:高山冻荒漠带 科研价值:研究蕨类植物形态和功能统一性的良好材料 保护措施:登山科考人员不要大量采集 玉龙蕨属于鳞毛蕨科,是中国特产的珍稀蕨类植物,仅产于西藏东部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该种1884年在丽江<strong>玉龙雪山</strong>的雪线附近被首次发现,其种名glaciale的意思就是“冰雪中生的”。玉龙蕨是中国产蕨类植物中最耐寒的种类之一。 蕨类植物不开花结果,一般从外形上难以和种子植物相区别。它形体多样,从高不到 5毫米的微小草本,到高可达20米的乔木状植物。在生态习性上,有水生、土生、石生、附生或缠绕树干。叶片从单一到各式各样的复杂分裂。
本种主要分布在高山冻荒漠带,由于强烈的寒冻和物理风化作用,地形多为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的流石滩,即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高山热量不足,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在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有短暂的暖季(7-8月),当地表解冻消融后,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的玉龙蕨才茁壮成长。 本种特产于中国西南部分高山的雪线附近,为稀有植物,是研究蕨类植物的形态和功能统一性的良好材料。 保护措施 建议登山科考人员不要大量采集。 限于该种的特殊生态条件,难以室内人工栽培。迁移保存时,可试行向长白山等保护区高山地带移植试种。 中华园林网2007年1月24日消息:据现有资料统计,成都市域内有记录的高等植物有3287种,占全国种数的十分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的重点保护植物名单上只有珙桐、 摘要:蕨类东亚特有属玉龙蕨属Sorolepidium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国外的分类系统倾向于把玉龙蕨属作为广布属耳蕨属的成员,而中国的蕨类学家根据无囊群盖和羽片边缘无尖齿等形态特征认为玉龙蕨属为一独立的属。本研究利用叶绿体rbcL基因片断结合孢子形态等特征对玉龙蕨属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