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钢琴演奏家拉姆斯在弥留之际,特别嘱咐学生们:不要甪“公式化”的追悼词为我送葬,但别忘了在空白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一个金色的休止符号。无独有偶,德国著名剧作家费希特逝世后,在他的墓碑上,也只刻了“剧终”二个字。在西方世界,还可以举出许多这样在死亡即至时,还风趣十足、幽默感强烈的例子来,如:英国一个休育俱乐部,在献给一位逝世的高尔夫球世界冠军多次获得者的花圈上,写的是“唯有这一次入洞,没有奖杯”。还有瑞士为建筑界巨子杰克逊竖的墓碑上,碑文就是杰克逊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实用面积,十尺有余”。 不要以为只有上层人士在对待死亡时才会如此,平民阶层中也乏有同样的高境界者,美国一位黑人母亲,在只有十四岁就“打工”的儿子意外死亡后,在墓碑上写下了“收工”二字,也一样令人感慨和动容。 相比之下什么“青山有幸埋忠骨”,什么“永垂不朽”、“永世长存”、“永世长存”、“千古留芳”、“名垂干古”等的浮藻虚哗,既轻松俏皮,又耐人寻味,看了这样的墓志铭,逝者的幽默,为生者化解了许多沉重与悲痛。 这种反差也反应在送葬仪式和悼念活动上。西方世界的送葬仪式是非常沉靜肃穆、庄严而又隆重,只有牧师为死者诵读《圣经》。没有吹鼓手,沒有鞭炮声,也沒有号啕大哭和披麻戴孝以及中国所有的丧葬陋习,让死者在安静的气氛中入土为安,墓碑前没有供案和供品,没有香火蜡烛,只有一束束鲜花静静地陪伴着躺在墓穴中的长眠者。 也许是源于宗教信仰和文化的不同,在对待死亡的观念上,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有一位哲学家对人生的意义这样说:人从一片混沌中哭叫着來到世间,正是为寻求不再哭泣的人生。因此,人生一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别让忧愁主宰才好,微笑着走向生活,安乐地走向死亡,以彻底完成生命与世界的信息交换,完成人生的庄严使命。 哭着來到世上,笑着告别人间,岂不是很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