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便可发现,熟语的运用能力仍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而如何把握好这一类型的题目呢?我们要找出此类题型的命题规律,使熟语的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我们就全面搜查近年来高考熟语的每一项错误,总结归纳出高考熟语故意致误常见的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生活。因此,此错误类型是生活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如: 例1、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宁夏卷) 【分析】:“耳提面命”的意思是不仅要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要揪着耳朵叮嘱,后来形容恳切教导。句子只片面地认为是“当着面”的意思。 例2: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湖南卷) 【分析】:水乳交融: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这里望文生义为“水和颜料融合在一起”。 例3: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辽宁卷) 【分析】:大人不见小人怪指“地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这里错认为此熟语是“地位高的人都不怪我,而你地位低的人反而来怪我”的意思。 例4: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浙江卷) 【分析】:此熟语的意思是外来品大家都很喜欢。不知道的东西,都很喜欢。这里望文生义了,误认为是“外国人喜欢学汉语”了。 二、褒贬误用 成语中,有些是有感情色彩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分辨出这些成语的褒贬色彩,否则就会产生误用现象。如: 例5: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浙江卷) 【分析】: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多指坏事)的发展,使扩大影响。这里的老师鼓励学生应该是件好事,用“推波助澜”褒贬失当。 例6:.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全国1卷) 【分析】: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份子策划破坏活动,含贬义。这里用于学生跟潮流选专业明显褒贬不当。 例7: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江西卷) 【分析】:不堪设想:指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公而忘私的行为是好行为,怎能说“不堪设想”呢? 例8: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江苏卷) 【分析】:小张推动生态自助游不是见坏事,而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多指坏事)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因此成语运用不当。 例9: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分析】: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而句中用来修饰“不自觉者”怎么说是珍贵呢? 三、对象错位 有些成语是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就乱用成语,就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如: 例10: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安徽卷) 【分析】:“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时挥洒自如或文章篇幅很长。这里拿来形容“中华地方文化”岂不牛头不对马嘴吗? 例11: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安徽卷) 【分析】:“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这里用来形容手机当属不正确。 例12: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分析】: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此题用错对象很显然。 例13: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江西卷) 【分析】: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用于描写人的感情而不用于描写“眼睛”,对象用错。 例14: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广东卷) 【分析】:名噪一时指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这里的对象是“湘西风情”,并不指“名声”。 四、不合语境 成语的使用还要注意到与语境的和谐,不能不合惯用句式,不能不合情合理。如果成语与其所在的语境不能协调,使用就不恰当。 例15: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宁夏卷) 【分析】: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语境却是“大家个小王对号入座”,成语明显不合语境。 例16: 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山东卷) 【分析】:“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语境里的“媒体报道与美国官方、军方”怎能说得上是“自相”呢? 例17: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浙江卷) 【分析】:遇人不淑:遇到不善良的人,泛指结交了不好的人。语境前面根本没有提到遇到什么坏人,而后面就说遇人不淑,当然不合语境。 五、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和其他成语在字型、读音较为相近,或者说有相同的语素,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出现误用。如: 例18: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湖北卷) 【分析】: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充真的东西。句子讲的是“网络歌曲上传随便,好坏参半”。因此它应该用“鱼龙混杂”。 例14: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安徽卷) 【分析】:“完美无缺”:美好而完备,没有任何缺点或不足。句子强调的是“完整”。因此它应该和“完整无缺”混淆了。 例19: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全国Ⅱ卷) 【分析】:“间不容发”指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句子要用的是“刻不容缓”。 例20: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广东卷) 【分析】:“妄自菲薄”是指过分地看轻自己,而句子要的是“过高地看待自己”,也就是说句子应该用“妄自尊大”。 六、搭配不当 成语搭配不当的情况很多,有主谓不搭配、动宾不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不搭配等等。 例21: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山东卷) 【分析】:猝不及防意思是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这里拿来形容惊喜就变成“突然发生或来不及防备的惊喜,明显的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22: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辽宁卷) 【分析】:“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成语与前面的“不应”搭配,使得与原句所要的意思相反。 七、前后矛盾 有些成语,就其本身的意义来看尽管准确,但还要看它在整个句子中和其他词语或分句表意是否矛盾。 例23: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辽宁卷) 【分析】:刮目相看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而前半句已说是“第一次”,又何来的刮目相看呢? 例24: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赠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赠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四川卷) 【分析】:僧多粥少:比喻不够分配之意。而前半句说“消费者寥寥无己”,后半句怎能说“僧多粥少呢?明显的“供大于求”嘛。 八、词义用错 成语是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的含义也相对固定。因此,成语在使用时要求也较高,如果句子和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有出入,我们称其为“词义用错”。 例25: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宁夏卷) 【分析】: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句子意思并不表现丛飞谦虚,因此用错成语。 例26: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山东卷) 【分析】: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句子的意思根本没有“帮助”之意,用错成语了。 例27: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广东卷) 【分析】:“南辕北辙”这则成语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句意的“大方面”和“具体方法”并不属于“南辕北辙”。 例28:暮春时节是潭拓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北京卷) 【分析】: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句子意思和读书无关,因此用错成语。 例29、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全国卷Ⅱ) 【分析】:“等量齐观”意思是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句子同为“书法作品”,说不上“事物间”,因此用错成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