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家妙笔绘神品 金炉百炼致辉煌 ——记大画家方金炉光辉的艺术之道

 博爱天使王蔚伟 2013-09-24
 
 
 方家妙笔绘神品 金炉百炼致辉煌

                                                                                              ——记大画家方金炉光辉的艺术之道  

                             美术评论家 王蔚伟


70岁的大画家方金炉先生,从小酷爱绘画,一部线装古书《芥子园画传》把少年方金炉带入中国传统绘画这个领域,对着这部厚厚的中国画入门教科书,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页一页地临得如醉如痴,这就是他跨进艺术之门的开端。在1958年大跃进的岁月,在进山挑铁矿、挑碳的路上,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中观察揣摩山水画的真谛,在此后的中学、大学生涯里,校园内外、家乡的南山北山、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钱塘江畔的大山大川,都融入他用画家的眼光审视的美学内涵当中,天地浩荡灵秀之气,纳入了于懂得领略与会意的青年方金炉的心胸。课余拿起画笔,临摹范本,练画习作,看画展,拜访老师和一道学画的师兄等等,与中国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他之后专研书画艺术之道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和技法基础。196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的一所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的单位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惜时如金,用于研习国画,一天当作两天用,一天做两种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坚韧不拔,一路笔耕不缀,濡墨不停,天道酬勤,苍天不负有志者,先是得到周思聪老师的悉心指导,后又机缘天赐,得李苦禅、田世光、娄师白等老一辈国画大师授课赐教,并与几位已经成名的中青年画家程振国等人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得其中真传,路子正、方法对,从此画艺日渐长进。天长日久,终成大器。

   听起来似乎有点神话,然而,现实生活中,无数个绘画者,画了一辈子,到头来一无所成。为什么呢?直白一点,画家要想成为大家,必须具备对绘画艺术的颖悟,加上后天的勤奋并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绘画生涯,为之努力再努力;除各方面品德兼优之外,首先要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否则,你画的再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私自利,没有爱心,不愿为贫苦百姓奉献慈爱之心,一切以金钱为目的,你的画最终被你见不得光的灵魂扭曲,又如何流芳百世,被人传为千古呢?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有因必有果一说”!方老恰恰相反,为人谦和、低调,事事以国家、人民为利益,无我的精神诠释了他老人家大爱的风范。

   我与大画家方金炉夫妇相交,也是一个“缘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一份文艺大报上刊登的方金炉国画作品,只觉得眼前一亮,定睛审视,一幅幅神彩焕然的画作,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顿时萌生了要见一见这位画家的念头。近日得到方先生的应运,到他家拜访,没曾想一见如故。我从事美评多年,已拜访过很多大家,但方老却是一位深居简出,默默在他大无天的世界里,日日、月月、岁岁、年年创造着他的新奇葩。他画藤本花卉时挥洒自如,那些盘曲腾跃的藤条,生龙活虎,流畅自如的线条交织成文,展现着生命的倔强与活力、线条的力度美、自然交织成的形式美、把藤本花果描绘得生气勃勃,一股股灵秀之气流泻在画面之上,把生活的韵味全部附上 ;他画的牡丹繁花似锦、造型坚实、生动自然、文雅娴静、艳而不俗,高雅之处,有仙风道骨之感;他画的桃实、枇杷、梅、竹,大树参天,主干粗壮、气势磅礴,花艳果鲜、枝繁叶茂,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极富时代气息与现代感,别具风韵 ;他画的荷花千姿百态,硕大的荷叶用笔姿肆纵横,墨色变幻莫测,笔致精巧、墨韵绵厚。盛荷映日、接天青碧;残荷听雨,萧萧雨声;几朵荷花挡千军,席卷天地,荷塘静,雨荷变少女。太阳出来,荷花仙子含羞出浴。他画的八哥、麻雀、青鸟、白头翁、褐马鸡、山鸡、鸿雁、仙鹤、鹭鸶、鸡、鸭等各种禽鸟个性鲜明、动感十足, 寥寥数笔,栩栩如生,浓淡相宜,勾线有力,略染墨色,醒目协调,引人入胜。

他画的山水画源自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气势雄伟,平淡天真之中独具引人入胜的景观美,每幅山水画都是一处景色优美的人间仙境,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浓郁的审美趣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用坚韧有力的线条构成的山体和石块,骨力劲健、灵动自然;山势连绵、山头变化多端;大山之间,云雾缭绕、飞瀑流泉、河流湖泊,林木房舍、舟车人物、村落亭阁错落其间,可观可游,可居可赏,美不胜收。他的画以水墨为主,以色彩为辅,丰富而不单调,高雅脱俗。山水画要不落俗套、不囿于程式,必须游遍天下名山大川,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新疆、西藏、川西高原、内蒙草原、黄河长江、内陆各省区的风景名胜都留下方金炉采风的足迹。方金炉先生大量的创作和实践积累的艺术功力,所描绘出来的丰足朴茂的画面、文人气质的世界,以及他笔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超凡脱俗和儒雅俊秀的风骨韵致的仙境,及他这座金炉几十年冶炼出来的笔力强健的画风,墨韵醇厚不说,意蕴幽深不讲,那灵秀俊逸、传统与现代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令人大赞;那清心、那明丽、那刚健、大气的心愿格调,就是“方家妙笔绘神品 金炉百炼致辉煌”的一个真实写照 。

   
“笔墨当随时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也是艺术大家们的共识。历代绘画大师通过感悟时代,通过感悟人和自然的新面貌来实现其绘画之精神,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艺术者也都是随时代创新并不断建新苑的。

方金炉老先生的画作有气势,两只墨鸭,几笔见功力,就像舞蹈和音乐传给你的语言,很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与他老人家交流,赏他老人家的画,使我身心完全融入到他的时代笔墨里,刹那间,他的时代精神与艺术个性统领了我。因为他早已站在了时代精神的高处。几十年如一日,他借鉴古人、揣摩现代人的学习精神,将西方的现代艺术搜索于自己的视野之内,足迹遍及国内外。作品入展“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及迎接澳门回归全国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品大奖展览”(中国美协、书协、中国诗书画院主办)、“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中国美协、山东曲阜市政府主办)、 “世界华人艺术展”(人民画报社、中国文联联合主办)、“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展出地:日本、台湾)、“韩国国际美术大展”、“ 2002济州国际美术交流大展”、“中国水墨画日本展”、“中国画赴欧洲巡展”等各种国内外大型画展百余次,荣获金奖18项、银奖15项、铜奖8项、优秀奖27项。大量作品流入海外被五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收藏。声名远播海内外。 促进了当代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连接。多幅作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机关部委、中央档案馆、鲁迅纪念馆、天下名人馆(陈香梅为馆长)、中国博雅苑陈列馆、中国红军纪念馆、中国民族博物馆、台湾台北乾隆艺术馆、日中艺苑和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数十家海内外文博艺术单位收藏。
   
艺术传略和代表作品入编文化部审定编集的大型典籍《中国美术家选集》、《文化强国-中国书画名家荣誉谱》、《一代翘楚-中国书画五大家经典名作典藏》、《聚焦全国当代国画名家》、《中国书画名家》、《中国文联艺术大家》并被收录在中国国家文艺网编辑出版的《民族国粹-20名顶级艺术大师》还被列为封面人物;《人民日报海外版》、《作家报》、《商务时报》、《中国艺术鉴藏》、《中国书画报道》、《中华人物》、《陕西文学界》等众多传媒以及百度网、博宝网、爱艺网等众多互联网站都宣传介绍了方金炉的艺术简介和代表作品。中国新闻网文化频道《名家对话》为方金炉做了专访。出版有《方金炉画集》、《中国艺术人物-国画家方金炉个人作品专辑》、《国家艺术人物方金炉专刊》等多部个人画集。

方金炉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学术底蕴、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型艺术家。享有“当代杰出书画家”、“当代杰出人物”、“卓越成就艺术家”、“中国人民艺术家”、“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书画家”等荣誉称号。新近还荣获了“人类杰出贡献奖”;2013年初被联合国文化总署授予“文化大使”称号。

由此看来,大画家方金炉的作品彻底体现了艺术家伟大的人格。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方老体验了人生,感悟到了灿烂人生的艺术渊源。方老不仅为人朴实无华,且以诚待人,性情豁达开朗,踏实做事、低调做人。在艺术追求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融会贯通、流注笔端、不断进取、永无止境,淡薄名利、埋头苦干、厚积薄发。方老将自己的生命全部倾注于绘画事业,流情于画,用画的语言微微述说,因此他的画总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回味。方老的画既不展现眼前的景物,也不彰显传统绘画的说辞,而展现出:既富有真情实感,又融入很强的现代学理念,画面极具诗意,渗透出高尚的人格和比较完美的伦理精神学,将传统意象和现代因素及抽象思维巧妙相恋,吸引了包括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领导人在内的一大批欣赏者的眼球。方金炉就这样默默的耕耘出自己的艺术之道,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篇幅逐一顺光流年,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

  方金炉简介:
19448月生,浙江金华市人,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就职并定居于北京至今。研究员,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区县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宋庄艺术网艺术总监、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文艺网书画专业艺术顾问、世界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方金炉国画作品价格:
50000/平方尺   书法15000/平方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