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导学案讲座一之13)

 紫色梧桐318 2013-09-24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导学案讲座一之13

编者按:本人对导学案讲座分为四个系列:一导学案综述,二数学导学案,三高中数学导学案,四初中数学导学案。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

阅读提示:本文《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导学案讲座系列一之专题13)》分为六个版块:一是导学案的编写模式;二是导学案的备课模式;三是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四是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是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六是优秀导学案的评价标准。

版块一:导学案的编写模式

导学案的编写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有一些常用的编写模式,下面例举四种。

版块1-1:导学案的编写模式㈠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共设置五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做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二、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习小结

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

五、达标检测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训练题的设计紧扣考点,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

2.题型要多样,难度适中,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3.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72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促进优生成长。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版块1-2:导学案的编写模式㈡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构成、学法和自检、技能训练、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共设置五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高水平解读,使学生学有方向,心中有数,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做到目标具体化。

二、知识构成

这是学生预习的重点部分,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编写时,要做到知识要点化、问题层次化,可采用问答、填空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学案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课堂上再由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学案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学法和自检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适当设计难度较低,直接利用所学知识就能解决的习题供学生动手试一试,培养学生的自学成就感。

四、技能训练

当堂达标检测(本部分不提前发给学生)。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8分钟)。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2分钟)。

五、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知识体系及应培养学生在哪些方面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学生学习后要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存在问题。布置适当的课外巩固练习,进行本节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进行适当拓展,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注: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设计导学案必须尊重、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创新和成长,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内容,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

2.启发性原则。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灵活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坚持形式丰富多彩,题型灵活多样,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层次分明,应尽量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梯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浅入深,小台阶、小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版块1-3:导学案编写模式㈢

一、课标要求(或者:考纲要求)

二、常考点(或者:学习目标)

三、易错点(或者:学习重难点)

四、知识结构

五、教师提问

1、课前预习(主要是基础知识,记、背、读、写的内容,学生课前完成)

2、课堂讨论(主要是有一定思维度的问题或者例题,学生课中讨论完成)

六、例题讲解(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七、学生提问(用于教师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后存在的问题)

八、巩固练习(课堂完成)

九、拓展练习(课后完成)

注: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实际进行改造,构建自己本科学的学案模式。

版块1-4:导学案的编写模式㈣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5、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重点难点

三、知识链接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四、学法指导

五、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3、参与化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六、学习小结

七、达标检测

八、学习反思

版块二: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一、使用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

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体组员就教学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二、导学案备课模式的具体要求

1、导学案不同于教师的备课,它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不能单纯地把导学案当成备课,而应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教师可在导学案上进行创意备课,只是备课的形式灵活多样。

2、导学案要有教师圈点勾画和补充填写的痕迹,并且具有实效性、实用性。如导学案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要求,可在后面另加附页,写进自己需求的教案和学案,并粘贴在后面。

三、导学案备课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四、导学案备课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3、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1)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2)预习疑难反馈、课文重点讲解(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3)师分题(如重点词组或句型练习),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4)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其它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及不足);(5)达标测评,拓展延伸。

4、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五、导学案备课模式的其他使用要求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六、导学案备课模式的有关保障措施

1、实施导学案后,可合理选用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等教辅材料,不得随意另外印制试卷;传统意义的备课模式停止;严格按课程标准开足课程,并按标准课时安排学科教学时间。

2、实施导学案后为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班主任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

3、合理安排学生座位。班主任要协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充分发挥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功能,同时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学习过程的组织。

4、对实施导学案学科教师的课堂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气氛是否浓厚;看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参与人次是否多;看学生各环节占用的时间多少;看老师采取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是否好;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教师的课堂效率。

版块三: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出一条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

1、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是由学案和导学两个有机部分组成的。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2导学案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法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律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个人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当然,点拨并非代替,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因势引导,致力于引导学生自求顿悟。

练习可以是个人自练,小组互练,限时训练或考试检测。无论哪种训练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实现巩固已学知识,有所创新的目的。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导学案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一般是我们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主线、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

2、综合我县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具有以下环节: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学的知识目标,交代清楚自学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

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巡视学况。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学生自研讨论,教师收集问题。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要求:有疑必质,自研互研,寻求解答。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教师串讲点拨,学生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串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补充。

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当堂训练。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练习结束后,学生可讨论互对答案,也可由教师出示答案,但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

反馈小结。根据教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优点

1导学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导学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导学案减负减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导学案不失为一种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好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导学案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推行导学案是教学模式的收获。学生变得乐学、爱学、会学、能学;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由警察转为朋友”“指导者

3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在学案上书写答案的过程也是练习书写的好时机。自我校实行学案教学后,要求学生写的练习都设计在一张学案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批阅学案的时候不仅要纠正学生的答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只有教师在平时练习中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学生才能够在平常学习中对书写问题加以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4导学案的使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活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进去的。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有些活动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他们只能听,不能、也不知道该怎样加入到小组的活动中去。所以,时间一长,就有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只能当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小组的活动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活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导学案的使用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用学案后,很多课堂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真正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所有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信心和机会。只有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才可以在以后独立面对问题时有足够的信心去科学地思考问题,准确地解决问题。

四、导学案使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导。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教师要强化教研,注重教学反思。在实施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加强教学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不断挖掘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巨大潜力。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防止导学案形式化,注重实际应用效果。我们要防止导学案内容习题化。我们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要防止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问题,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防止把导学案变成了一份单纯的当堂达标测试题,使导学案学案失去了导学的功能。我们还要防止把导学案中学生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主体地位的凸显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教师要正确处理使用导学案模式下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的各环节,在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案为载体,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导和学、讲和练、思和做、个体与全体、学生与导学案等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完善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以期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版块四: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2、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3、导学案编写原则。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基本操作流程。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1、明确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2、前置自学。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

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3、展示交流。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4、合作探究。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

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5、达标拓展。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上五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节课、三节课来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1、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1)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2)五备: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教后反思,形成补案。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两个评价: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2、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预设的内容包括:

1)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

2)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

3)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

4)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3、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1)教会学生展示。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的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2)教会学生倾听。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3)教会学生评价。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允真诚的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4)教会学生合作。在合作小组内,能以宽宏大量的心态主动借鉴他人的智慧优势为我所用,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贡献分享自己的智慧优势。不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互相拆台、互相封锁信息。

版块五: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一、导学案对学生的使用要求

通常,对一个课时或者一个课题的导学案,学生使用要经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

导学案通常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对照导学案结合课本进行课前自学(独学)。自学前,首先要对导学案上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导学案上各模块整体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然后再对照课本开始独学。

独学要求所有学生要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一般属于自学内容),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大,大致占到整个导学案的50%题量,学生凭借自学读书就可以完成。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双色笔做好标记,自学时还要求学生能主动提出或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自行解决问题。

2.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反馈达标。

对学、群学。学生通过课前独学,解决了50%或者更多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入对学、群学环节。对学是小组内两个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行为,是学生两两结合的学习;群学是三人以上或者小组群体性合作、探究学习行为。之所以要先进行对学再进行群学,目的是促进每个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对于一个学习小组来讲,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并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进程不同,他们所面对的难题也往往不一样,尤其是对于理科学习更是如此。所以先进行对学更有利于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实现分层学习、同步提高、整体推进的目的,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经过对学之后,仍有部分问题悬而未决,可以通过群学解决。群学可以是对子帮扶式,也可以是全员参与式。对子帮扶式通常针对的问题是难题,全员参与式通常针对的问题是合作分工的问题,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学、群学的位置也可以在座位上,也可以在黑板前。当群学的内容要进行展示时,学生要提前在黑板上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抄写到板面上,并进行合作讨论,学生可以将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讨论的成果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在展示互动时作交流。

展示。经过小组独学、对学、群学之后,小组要进行展示。展示从内容上来讲有预设性问题展示和生成性问题展示两种情况。预设性问题展示由教师提前安排对展示问题进行小组分工。而生成性问题展示是学生在独学、对学和群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新思考、新观点、新成果,这些问题要提前在导学案中做好记录,一般可以写在学习笔记栏里。学生生成性的问题非常宝贵,是小组学习研究的结果,有极强的展示交流价值。学科组长可以在展示前对这些内容连同预设性问题展示做好展示分工。

反馈达标。反馈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自我反馈、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评、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等。除了导学案上教师设计的反馈形式外,建议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取其他有效方式来加强反馈。

3.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

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方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使用上具有全程性特点。尤其是不同学生间存在的学习差异导致对导学案的使用在课后也有层次差异。有的同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决导学案上还未解决的问题,有的学生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性训练,有的学生可以去完成导学案上的拓展性作业、研究性学习或者综合实践活动。所以,课后对导学案的使用也要注意分层次,学生要依据本堂课的课堂评价与反思,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导学案。

整理学案。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或叫思维导图)。

导学案最后一项内容是自主反思。反思是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自评反馈等的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自主反思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是打造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导学案对教师的使用要求

导学案不仅贯穿学生学习的全程,也同步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程,同样体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基本阶段,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不同。

1、课前——“独学抽查二次备课

课前,教师要对本节课导学案学生独学情况进行一次抽查批阅,这次抽查类似于从学习小组中抽样,对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抽查、批阅。批阅的目的既是对各小组学生独学效果的一次评价,也是对学情的又一次深入调查。

课前进行的这次学情调查是确定新课题学习起点的重要依据,旨在确定哪些知识学生已经通过独学解决了,哪些知识在课堂上要重点关注,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学生进入对学、群学时更有针对性,找准新课题内容的学习起点,把握学进进程,指导学习策略。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教师的二次备课过程。以上关系梳理一下就是独学抽查——做好独学评价、学情调查——确定学习起点——进行二次备课

2、课中——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进程。

在高效课堂上,因为有导学案的存在,教师在课中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学案本身具有导学功能,教师的教学策略通过导学案设计基本上可以得到整体呈现,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结合高效课堂的实验步骤,可以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从传统教学中的教者、讲者的身份解脱出来,行进在各组学习中扮演着调查员指导员协调员的角色。

3、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

教师使用导学案要做到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批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对子互批、组内批阅、组间互批、学科代表批阅、教师批阅等。教师要根据批阅情况,做好总结评价,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情况,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反思,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这种课后备课的过程我们称为补备。补备的目的是在下一次进行集智备课时,作为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备课组收集整理,以便为导学案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

根据批阅情况和学生的自主反思情况将问题进行统计整理,形成错题集。这些错题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对这些内容采取定期巩固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导学案使用中应避免的误区

导学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新鲜产物,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1、以教案定导学案。教师在处理导学案和教案的关系上,改变不了传承多年的观念——教案中心论。教师往往是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教案来预设导学案。

2、导学案就是练习题。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这一点教师都能理解。但是教师在预设导学案时或使用导学案时,会有这样一种误解——导学案就是发给学生做的练习题。

3、导学案每个人必须都按时完成。在实施导学案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成绩的个体差异,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所有内容。

四、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1.教师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课(或自习课)上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

2.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重点指导中、差生。(约15分钟左右)

3、合作探究。首先让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或让学生板演,暴露出自学中的问题。对共性或学生难以掌握得问题由小组讨论,再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上升为理论,指导运用。(20分钟左右)

4、检测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形式可采用口答、书面、电教手段多种形式,教师设计足量的检测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层次性、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变式训练。对个别不达标的学生,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跟踪指导。(10分钟左右)

5、课后反思。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

版块六:优秀导学案的评价标准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的方法,是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导学案的使用无疑是新课改要求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教育方法。优秀的导学案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优秀的学生感到挑战,是一般的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学习的理由。

一、一篇优秀的导学案在编制理念上应该注意四导的运用

1、导趣:即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课堂“xiao”的理解第一应该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斯卡纳金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没有兴趣,课堂将是一潭死水;有了兴趣,不用扬鞭自奋蹄。

2、导法:即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课堂“xiao”的理解第二应该是,要想有效果,方法指导是关键。导学案高效课堂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优秀的导学案应该引导并教会学生学习该科某类型知识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独立自学,灵活运用。

3、导思:即引导学生深刻周密思考,创新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不可分割的要素。优秀的导学案绝对不是只让学生会读某篇文章、会算某个题目就行了,而是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并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导行:即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进行引导。课堂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在导学案设计之中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要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展示学习成果。这样可以培养自信,大胆展示自我;增强集体荣誉感,积极贡献力量;校正行为习惯等等。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共举,情感与行为齐飞。

二、优秀导学案的评价标准

1、科学性:依标参本,重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目标明确具体;容量适中,难易适度。

2、人文性:情趣化;生活性。

3、引导性:以案导学,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解决、总结、提升、应用;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问题性:预习课(环节),创设情境,给出材料,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总结规律,习得方法,掌握技巧;展示课(环节),展示汇报精品,质疑解惑,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5、多元性:学习内容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研究不同层次的问题;同一问题,多元理解,独特见解,奇异思维。

6、拓展性: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设计;体现学科特点,学科融合,尽力向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7、启迪性:启发思考,深入思考;启迪心灵,增长智慧。

8、高效性:问题(现象)精而典,又好又快达标。

9、反思性:学生总结错误;教师积累经验。

导学案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编写后发现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愿意做事的人,才会主动去做;用心做事的人,才能把事做成;真心做事的人,才能把事做好,我相信只要自己主动、用心、真心地去对待每一份导学案,学生也一定会找到乐学、善学的理由。

三、导学案评价表

导学案评价表

年级       科目          课题                             教师        

项目

要素

标准

分值

教学设计

集智备课

遵循操作程序,体现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

 

个体复备

任课教师修改、完善,备课组长审核签名。

 

文本形式

刊头元素

齐全、规范。

 

整体布局

清晰适当,利于使用:字体字号统一(除需突出的标题外),行(字)间距适当。

 

基本板块

教学目标

具体:编制模式为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做到可操作、可观测;表述方式以整合一起为佳。

 

合理:目标排序与教学过程相一致,数量2-4个为宜,标出重点。

 

科学:依据课标、针对内容、切合学情;三维一体;既重视统一目标(底线),更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发展目标。

 

学法指导

或明或暗,贯穿始终;体现充分,精到适用;助推学生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知识链接

简明相关:选取学生学习所需的关键性的旧知(温故知新)或素材(清障铺垫)。可教师出示问题,或学生回忆搜集。

 

新知探索

紧扣目标,选择重点或关键内容,确定主题,内容框架安排合理。

 

紧绕主题,从学生的出发,设计问题,体现教材二次开发

 

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本身难易适度,有思考价值;问题之间循序渐进、有逻辑内在关联、梯度适切。

 

叙述语、激励语,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导入语、过度语,能起到穿针引线、架桥搭梯作用。

 

知识整理

除让学生必须当堂完成预设性、生成性的问题外,更要梳理知识要点,构建思维导图,总结方法规律。

 

评价反馈

针对课时目标及中考焦点。题目可以教师预设(易中难比例5:3:2),也可视情况灵活安排,但必须有层次性。

 

运用价值

教学凭借

注重全程关联式策划,符合教与学规律,适用于教学(预学、展示、反馈)全过程;问题精要,表述简明,恰当融入要点、方法、规律。

 

共享共生

既是学生的学案,也是教师的导案:能深入浅出带着学生走入文本,更能引领学生浅入深出走出文本,体现导学、导思、导练、导结的功用。

 

独到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