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2岁儿媳奉养93岁公婆24年 担心自己先走一步

 快速发表 2013-09-24
人之行,莫大于孝。在黄荆山深处的曾家湾村,有位72岁媳妇,她的孝行闻于乡邻。

昨日上午,秋雨连绵,72岁的曾桂连在门口摘菜,听到房里有咳嗽声,她不时地进去看看。房里,躺着93岁的失明婆婆徐国新。

40多年前,徐国新的老伴去世;24年前,徐国新两个儿子相继去世,从此她与曾桂连相依为命。

如今,72岁的曾桂连说,几十年来,她和婆婆感情深厚,日常照料成了一种改不掉的习惯。“我很怕自己发病,先她一步走了。”曾桂说,自己要是先走了,最放心不下婆婆。

村民夸赞:她是位了不起的媳妇

9月16日,记者到汪仁镇曾家湾村采访时,沿路村民向记者介绍,该村陈礼湾有位好媳妇,婆婆两个儿子去世后,她开始与婆婆相依为命,这一照料就是20多年。

昨日上午,黄荆山下的曾家湾村沉寂在秋雨中。在去陈礼湾的路上,记者问路人失明婆婆住处时,热心村民纷纷引路,并称她有位72岁媳妇,是“一位了不起的媳妇”。

湾子离村委会约4里山路,沿途经过一大型采石场。湾头有棵156岁的大榕树守在那,见证着村子的安静与久远。离榕树百米处,便是失明婆婆的住处。“婆婆平时吃喝拉撒都由她负责,她是个好媳妇。”昨日上午10点,陈礼湾71岁老人李田艳抱着孙子说,湾里现在只剩下老人小孩,由于曾桂连人缘好,不少老人喜欢来这串门。

两儿子去世婆婆白发人送黑发人

1959年丧夫,1988年小儿子(曾桂连的丈夫)死于事故,1989年大儿子去世……昨日上午,曾桂连在门口摘菜时,讲述了婆婆徐国新的坎坷命运。

1959年,正值大饥荒,徐国新的丈夫得了一种怪病,怕冷。一天他独自上了黄荆山,再也没回来。有天下午,村民在山上找到他的尸体。丈夫的母亲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当晚10点左右哭死了。结果第二天抬了两口棺材出去,上午一口,下午一口。“当时我婆婆才39岁。”曾桂连感叹说。1988年,当徐国新正在田里劳作时,噩耗传来,二儿子因水泥厂塌方死亡;接着1989年,大儿子死于煤窑事故;2003年,徐国新双眼失明……“她受的这个苦啊,说也说不清。”曾桂连说,自那时起,她就开始和婆婆生活,转眼过了24年。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婆婆徐国新的卧室。卧室里收拾得很干净,老人满头白发躺在床上,双眼看不见,耳朵也不好使。曾桂连扶她坐起来时,她身体很僵硬。曾桂连说,去年婆婆突然中风,左手左脚不能动,从此以后几乎没下床。

“婆婆没女儿,便将我当女儿”

“婆婆比我亲妈还亲,她没有女儿,便将我当女儿。”问到婆媳关系时,曾桂连提了几次。曾桂连说,她刚出生40天时,由于家境贫寒,被送到陈家当童养媳,所以她一直把徐国新当母亲看待。

昨日,曾桂连去房间照顾婆婆时,曾桂连25岁的孙子陈凯说,她祖母对待曾祖母,让下辈人很是感动。有次曾桂连生病住院,每天都要再三嘱咐儿子孙子,要定时给曾祖母送饭、刷洗尿盆,“连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曾桂连每天生活很规律,开大门、出门摘菜、打水、扶婆婆方便、洗刷马桶、洗衣、做饭送饭……

一天上午,徐国新扶着墙大喊媳妇名字,曾桂连赶紧跑下来问她什么事,婆婆说感觉大门半天没开,担心媳妇病比较多怕出事。“所以她有个习惯,很久没看到我就会大声喊,直到我出现为止,她怕我突然得病死了。”曾桂连说的时候,泪水在眼眶打转。

自己体弱多病担心先于婆婆去世

曾桂连患有严重的眼病,从其拿出的病历上看到:今年3月25日,黄石市爱康医院,双眼白内障,右眼下垂;8月5日,黄石市中心医院,胸部不适,进食梗塞。此外,曾桂连还患有高血压和脑梗塞。

对于双眼白内障,曾桂连介绍说,几年前,家里的老房子需要修理,为了节约钱,她亲自刷墙,石灰掉进双眼后引发不适,接着双眼出现一系列问题。“我很想去大医院看一下,但一想估计要花很多钱,我这么大年纪了,怕治不好,就算了。”“我很怕自己发病,先她一步走了。”曾桂连称自己要是先走了,最放心不下婆婆。

记者安慰说,婆婆还有很多孙子曾孙,他们可以轮流照料。曾桂连表示,一来婆婆习惯了和她生活,其他人对她的生活习性很难掌握;另一方面儿子孙子也不容易,“他们只能自己混个自己”。就拿上学来说,由于村子地处偏僻,孩子上小学都要在外租住,“我大媳妇就在外面租房,照顾自己的孙子上学,她都不容易。”

村委会:将在村里推广曾家孝行

对于曾家湾村多次涌现孝德事迹,该村村委会干部曾成文说,曾家湾历来把孝作为最大的传统,行孝行得好的人,大家都会作为宗亲榜样。

该村69岁的曾甲武,癌症晚期坚持照顾百岁老母亲。此事在族内传播后,山东、河南、湖北各地20多位曾氏族人一起过来探望,并送上“孝德之家”的牌匾。

村里很多人说,曾甲武向曾家人作出了榜样,他老伴、几个儿媳妇也都很孝顺,一代人感染一代人,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曾桂连,既是曾家湾曾氏家族的女儿,也是曾家湾村陈礼湾的媳妇,她的孝行也为族人、村民树立了榜样。”曾成文骄傲地说,他要把这一孝行继续在村里推广,让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不能忘,本也不能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