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形八卦推手对练分析

 远处的灯塔356 2013-09-24

龙形八卦推手是著名武术技击家傅振嵩(18811953)前辈生前所创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其长子傅永辉(19131993)先生将其整理成文献给国家的。二十年过去了,笔者曾走访了许多地方,可惜的是知者不多,练者更少。为不使这一八卦门绝技免于湮没,并能得到很好地推广。笔者不揣浅陋,参考傅永辉先生和林朝珍先生的原文,根据八卦前辈任锡平、原金锁二位老先生的指点,并结合自己随恩师陈盛甫教授多年来的教与学心得体悟特将其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使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也使此绝技得到进一步地推广。不妥之处,敬请傅氏后代传人指正。  

傅振嵩先生早年投师八卦祖师董海川高足弟子贾歧山先生,与太极大师陈长兴之孙陈延禧先生。勤学苦练八卦太极八年,习得一手上乘技艺,其对八卦龙形掌尤有所悟,几达炉火纯青地步,闻名于太行一带。

  傅先生艺成不辍,遍访名师,又遇第三位恩师懿州宋唯一,专心精研武当派八卦、形意、太极诸拳法。后移居北京,与著名武术大家孙禄堂、杨澄甫等过从甚密,互相切磋探讨研究八卦、形意诸拳法之拳理、技击。傅先生结合龙形八卦的独特技法,创编了龙形八卦推手拳法。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傅振嵩先生任八卦掌总教师。同年,中央国术馆主持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大赛,摆台赛上,四川选手王德元的冲锋拳勇猛异常,有碎石裂铁功夫,表现最为突出。在预赛中连续打败了二十多名选手,三名选手当场被打下了擂台。惊得各路英雄望而却步,踌躇不前。此时,王德元未免有些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趾高气扬之态。国术馆同仁既佩服其技法的娴熟,功力超群,又对其忘乎所以的神态看不过眼,便请傅振嵩先生与他比赛。当时傅先生已年届知命,又担任南京国术馆的评判员,本不想与后辈英杰一争高低,后见王德元年轻气盛,骄傲自大,大有老子天下第一之态,于是在众人再三请求下,愿以八卦掌迎战对方的冲锋拳。随即登台,拉开架势,以龙形八卦推手独特的技法与王德元的冲锋拳进行巧妙应对。王德元多次勇猛进攻均被傅先生以精妙的身手走转化解,引进落空。王德元见冲锋拳不能取胜,改用声东击西,虚实不定战术,但傅先生有若神龙游空,见首不见尾,变化莫测,令对方无从捉摸。两人相斗九十余回合,王德元已显气力不足,傅见时机已到,瞅准空当,以老僧披衣手法,左手按住王之来势,右手早已伸到对方的背侧,丹田叫力,手到身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王德元推下了擂台。其实,王德元先生的冲锋拳法亦国术中之精粹,不知其有否后世传人?多年来已不见其踪迹,亦无各种书刊报道,如有当积极挖整,使其明珠奉献国家,再现光华,则功德无量矣。

  自此傅振嵩先生和他的龙形八卦推手在武林中名声大振,远播大江南北。1929年傅振嵩先生与顾汝章、万籁声、王少舟、耿德海等人,联袂南下,驻足广州,设馆授徒,远播香港及海外。这就是近代武术史上有名的五虎下江南北拳南传。

  傅振嵩先生对自己创编的龙形八卦推手技法甚为珍秘,为了能使其代代相传,1934年与长子傅永辉先生亲自操练,并拍成照片,书写文字说明以利珍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傅永辉先生积极响应国家的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号召,将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资料献给了国家。

  

  特点

  

  一、龙形八卦推手对练,走转灵活,生动活泼,矫若游龙。其中荐单换掌、双换掌、缠腰掌、推背掌、互相贯通,融为一体,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具体应用手法有推、带、领、搬、拦、截、扣、拧、翻、走、转、缠、穿、裹、钻等技法,能化能发,能拨动四两化千斤,亦能将全身千斤之力发于手掌。可以正面攻击,亦可侧面攻击,但袭敌之背为龙形八卦推手技击法的最大特点。

  

  二、龙形八卦推手对练,可使手眼身法步高度统一,灵活善变,行若游龙,掌如穿梭,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单换掌、双换掌如游龙吐舌,青龙探爪、迎面掌、推胸掌如霹雷闪电,疾如风暴;缠腰掌、旋身掌如游龙缠身,劲力乍现。拧旋滚转,一身是圆,浑身大圆,手足处处有小圆,圆圆相连;进圆退圆,立圆平圆,处处是圆,鼓荡似波涛,活步走弧形。

  

  三、龙形八卦推手对练,要求掌随步到,身随掌走,手足并进,上下相随,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带动四肢,走步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可以定步出掌,一步一掌,亦可在走动中多步一掌,最后一步定为顺掌顺步。全身一气贯通,柔韧中富有弹性。

  

  

  四、龙形八卦推手对练,阴阳互换运动均匀。甲推乙(右推式),甲左手按乙左手,乙推甲(右推式),乙右手按甲右手,其中四个来回,阴阳互换,运动均匀,还可以连续推十几个回合,功夫得以左右均衡长进。

  

  五、锻炼人的敏感性。练龙形八卦推手时要求粘连黏随,全神贯注,不离不断,全身灵活,促使气血流通,强身健脑,延年益寿,年老而不衰。

  

  功法

  

  一、预备式下沉掌

  1.甲(穿灰衣者)、乙(穿白衣者)双方均以右脚在外,左脚在里沿圈相对而立,放松心情,心无杂念,平心静气。然后右脚向右外侧迈开一步,两脚尖朝前平行成一字步式,两脚间距与肩同宽,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敛臀收胯,空胸紧背;两臂下垂,松肩坠肘,腋虚掌涵,五指贴腿;顶头竖项,口齿微闭,下颌微收,十趾抓地;心平气和,丹田抱守,双目微闭,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脐(1)

  2.上动稍停,左脚沿圈向前迈出一步,左虚右坐成三七步势;同时,两臂由身体两侧向腹前抬起,手腕外旋,掌心向上,缓缓上抬至与肩平齐;然后,两掌内旋,使掌心向下,顺胸前下按于腰胯两侧,两肘微外撑,掌指斜指向两大腿外侧,手腕下塌,双目向前平视(2)

  要点说明:

  在此预备式中包含了由无极而太极,静极生动之意,亦包含了八卦高深的内功修为。双足与肩同宽,是让脚底涌泉穴和肩井穴相对应,所谓:井口对泉水,以顺乎自然,附和人体经脉运行,使气血流畅。立身中正,自然使三田在一条线,可修三田归一功法(三田归一功法是八卦门高级内功修为,过去至秘真传,先贤王培生先生传功甚详,读者可查阅修习),心平气和,丹田抱守,顺乎自然,养育金丹。八卦源于道家,修身心,养内丹,以达性命双修之目的。故其预备式中内涵精义,读者可详参悟之。

  八卦掌之沿圈走转步之要求,许多书刊中均有介绍,在此就不多述,唯应注意脚在走转时要内直外扣。即两脚沿圈走转时,切记所走均为圆的切线,两脚自成丁八步,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八卦门步下沿圈走转时,无论是左旋右转,还是迎风转换,两脚所走均为圆的切线,读者可详参之,必有收获。

  下沉掌乃八卦门入门定势八掌之一,也是八卦门修习高级内功的必由之径。无数的本门前辈一生勤练不辍,从中获得了良好的收益。下沉掌是八卦门的行桩功之一,也是八卦门高级技法八面游身变换掌的八路变化掌法之一,精妙无穷,学者应勤加体悟,勿以其简而忽之。至于其详细的变化技法,笔者当另撰文详述。

  

  二、搭手乾三连起势

  

  紧接下沉掌,甲、乙二人沿圈走转一圈后,同时将右手外旋,由下向上、向前托平至肩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前,左手腕由胯侧外旋翻转,使手心朝上,并上提至腰间。然后,左手贴腹部向右横伸,经脐部而达右胁前,向上托住右手上臂,而后向左转体,借拧腰转胯之势,带动左手沿着右臂向前,经过肘部,而达右手腕,继续横向左外旋扭,手心侧向外,手掌直立,掌轮向前,指尖与眉齐高,肘部微屈下垂。右手随腰转向左肘部内下,下按坐腕,掌斜立,指尖对左肘。此时,甲、乙二人左掌以手腕相贴,成双搭掌式。眼神相互注视,以防对方转变(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