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功:沟通是消除“冷暴力”的关键

 昵称535749 2013-09-24

  临床医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充分告知。由于医患之间医学知识不对等,告知到位非常重要,而就是这个“到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显然,医患之间、医护之间、医医之间的沟通不到位是产生冷暴力的土壤。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嘲讽、冷漠、轻视、放任、躲避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包括家庭冷暴力和职场冷暴力,让人感受到的是精神虐待。医护执业过程中的冷暴力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会伤害患方的感情,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例如,在病人住院期间,医生都会明确告诉病人不能离开医院。如果简单一句“如擅自出院一切后果自负”,并且让患者签字为据,往往患者会不以为然,以为只是履行手续。应该明确告知患者:就疾病本身而言,目前可以预见具体风险有哪些,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有哪些,同时说明这些风险的危害性,患者才会重视。

  再如,股骨干骨折患者出院,如果简单告知“回去后不能负重”,患者往往不当回事。最好告诉患者,如果负重,有可能造成内固定材料断裂等不良后果,导致二次手术。

  还有就是沟通不到位。对于病情的细微变化、与本次疾病无关的检查结果,有些医生未履行知情告知,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如患者住院期间所做的每一项检查,都应该将结果明确告知患者或家属,尤其是阳性结果,哪些需要及时治疗,哪些暂时不需要治疗,哪些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会诊,要让患者一清二楚。

    冷暴力的产生多是由于双方所处地位不同等造成的。涉及医护执业过程中出现的冷暴力有几种表现形式:

  1.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出现的冷暴力。由于不同单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不均衡,弱势的单位往往遭受强势单位的冷暴力,具体表现在“他们怎么看得了这病”、“怎么不早点到我们这儿来”、“让他们给耽误了”等。这种现象一旦蔓延,首先会使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之间相互产生不满情绪,甚至相互仇视,结果本应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变成了相互出卖的仇人。

  2. 同一医疗机构内部出现的冷暴力。“他们这一组怎么会比我们强”;“怎么找他们看病,结果不满意吧”;“他们简直瞎搞”等。医疗机构内部不同的绩效核算机制,是内部人员相互拆台的主要原因,也往往是产生医疗纠纷的诱因之一。

  3.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出现的冷暴力。“我不跟你多讲了,讲了你也不懂”;“我跟你讲多少遍了,怎么就弄不清呢”;“没有钱来看什么病”;“条件好的还有办法想想,像你家这个条件我看就算了吧”等。

  “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被不平等。”不知不觉中,一个眼神,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传递出了本能的喜与恶,而对方似乎在镜像中感受到我们的情绪。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医患关系恶化的极端事件,我认为跟其中的一方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有关系。

  4. 病人属于被伤害的,容易遭受冷暴力。如出现交通事故致伤、被他人打伤等,医护人员对其中的一方热情,对另一方不理不问。作为医护人员有时确实很难办,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谁没个熟人?有时跟谁多说了话,都有可能被认为处事不公,招致投诉。作为医护人员,除了办事公正外,多召集患方、肇事方共同沟通,把事情透明化是较好的解决办法。

  切记,不要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不屑一顾、态度冷漠、语气生硬。患者跑过来提问,要么不理不睬,要么一句:“不都跟你讲过了,你咋回事?去找你的管床大夫去……”类似语言脱口而出,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些虽然都是细小环节,却代表了临床医生的一言一行,如果养成见怪不怪的惯性沟通方式,会影响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形象。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出现执业冷暴力,其中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但光靠制度约束难度很大,关键要靠执业者的责任心、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处事技巧,且只有在人们精神、道德、修养、社会风气得到彻底改善和提高之后才会改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